家為何會傷人?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那么一些恐怖的味道。在中國的文化里,家一直是一個溫暖避風的港灣。家也會傷人,似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問題。
作為一個資深的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根據自己多年的咨詢經驗提出了家庭會傷人的觀點。
1. 工作中的權力觀念帶入了家庭
一個人的關系可以分成兩部分:個人領域和社會領域。在社會領域的規則是權力,而個人領域的規則是珍惜。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很多人會把工作中適用的權力觀念帶入家庭-我付出的多就應該有更多的發言權,并與愛人或是孩子比較甚至想要控制家人。這些方法在工作中往往奏效,但是家庭中秉持著這種觀念是不合適的。在工作中,處理主要的是利益,目標是解決問題;家庭中,處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
2. 拿自己的尺子量對方
“我能理解你,可是。。。”“我無法理解你為什么。。。”“你不能理解我嗎?”這應該是家庭中經常會出現的句式,在生活中或許也如此。在家庭中,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而理解這件事卻很難。我們習慣于從自己的坐標體系出發去推測、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忘了對方也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標體系。每個人都想理解配偶,但是往往會犯這幾個錯誤:
?1.揣測,作為最親密的人,伴侶總是認為自己是最了解對方的人:“他/她不張口我就知道他/她要說什么。”誠然,有時候我們確實能猜到配偶會說什么,但是我們常忽視了配偶說這句話的情緒,仍然用自己的坐標去揣測對方的意思;
?2.評價,在我們的坐標體系中,自己是唯一的中心,我們需要對他人進行評價來保持體系的平衡與穩定。夸獎和批評這時候都成了我們用來控制對方的工具,對于親密關系來說,這件事再糟糕不過了;?
?3.出主意,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人向自己“訴苦”。這種時候,我們傾向于為對方出主意,而一旦談到這里,談話很有可能就此結束,甚至讓對方把轉移情緒到了自己身上。實際上,多數時候對方只是為了借問題宣泄情緒,根本不需要我們的建議。而且我們是從自己的坐標出發為對方出主意,這會嚴重妨礙理解的達成。
書中舉了一段夫妻的對話為例,這是我認為全書最精彩的地方: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談了三批客戶,最后那個女的,挑三揀四,不懂裝懂,煩死人了。
夫:別理她,跟那種人生氣,不值得。(提建議)
妻:那哪兒行啊!顧客是上帝,是我的衣食父母!(覺得丈夫不理解她,煩躁)
夫:那就換個活兒唄!(接著提建議)
妻:你說得倒容易,現在找份工作多難啊!甭管怎么樣,每個月我還能拿回家三千多塊。都像你的活兒,是輕松,可是每個月那幾百塊錢夠誰花呀?眼看濤濤就要上大學了,每年的學費就萬把塊吧?!(覺得委屈,丈夫不理解,還說風涼話,開始抱怨)
夫:嘿,你這個人怎么不識好歹?人家想幫幫你,怎么沖我來了?(也動氣了)
妻:幫我?你要是有本事,像隔壁小萍丈夫那樣,每月掙個三五萬就真的幫我了。
夫:看著別人好,和他過去!不就是那幾個臭錢嗎?有什么了不起?這是一次糟糕的溝通,妻子只是想倒倒苦水,但丈夫把“苦水”當成問題,急著出主意“解決問題”去了。如果他放棄這種意識,而是只傾聽,那就是另外一種情形。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談了三批客戶,最后那個女的,挑三揀四,不懂裝懂,煩死人了。
夫:大熱天的,再遇上個不懂事的顧客是夠嗆。快坐下來喝口水吧(把她平日愛喝的冰鎮酸梅湯遞過去)。(對感受表示理解)妻:唉,掙這么幾個錢不容易,為了濤濤今年上大學,我還得咬牙干下去。(感到了丈夫的理解和關切,繼續倒苦水)
夫:是啊,你真是不容易,這些年,家里主要靠你掙錢撐著。我這個掙公家飯的人,最多能整個寬敞的房子回來。(表示接受)
妻:話不能這么說,濤濤的功課、人品,沒有你下力,哪兒能有今天的模樣?唉,我們都不容易。(感受到了接受,也回報接受。)哎,廚房里燒什么哪,這么香?
夫:紅燒獅子頭。(得意地笑)濤濤,別學啦,吃飯!你媽回來了。前一種例子是“錯位的交流”,妻子想交流感受,想宣泄煩惱,丈夫卻想“解決問題”,結果誤解產生。第二個例子是“絲絲入扣的交流”,妻子倒出的郁悶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接受,她也回報以對丈夫的接受,在單位攢下的煩惱于這短短幾分鐘的對話中就消除了。
這里的對話雖然是以假設的方式提出的,但我們都能感受到這樣的對話在日常生活中發生了無數次,我們是否每次都能達成第二個結果呢。
3. 孩子是最愛
孩子應該是我們的最愛嗎?這個問題在東西方文化中差異非常大,我們常常在各種美劇或者好萊塢電影中看到父母雖然很愛孩子,但是他們更珍惜夫妻間的感情。而在中國,親子之間的關系往往被凸顯的更重要。
愛和分離是生命永恒的主題。健康的家庭,充盈著愛,也懂得分離。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是為了將他推出家門,推到更廣闊的世界里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而孩子也會找到自己的伴侶,將自己的孩子推向更廣闊的世界。愛,就在這樣的循環中源源不斷的傳遞。
勢必要分離的,不是最愛。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這樣的傾向:重親子關系不重夫妻關系,好像夫妻關系就只是完成傳宗接代的工具。但是,不管我們多敬愛父母,我們終究要離開他們去過自己的生活;不管多愛兒女,他們也要離開我們去過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重夫妻關系并不是把最多的資源給配偶,當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顧的時候,我們必須把更多的資源給他們。只是,我們一定要懂得,陪伴一生的伴侶,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當然,這只是本書中的三個觀點,本書中還有很多觀點我沒有在這里提到,不代表我認為它們不重要,只是篇幅有限不能贅述。而且以我有限的心理學知識和生活經驗來解讀,肯定不比武志紅老師書中的原話來的鞭辟入里。
如果是在百年以前,甚至十幾年以前,這本書中的每一個觀點都可能被認為是大逆不道,背棄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然而,在現在,我相信大多數人都已經獲得了能心平氣和地接受與自己的坐標沖突的觀念了。畢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人類才能從蒙昧中進步,在沖突中成長。
如武志紅老師在前言中所說,書名雖然是一個尖銳的問題,但這是一本溫柔的書,愿你我都能對身邊的人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