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恐年族”最怕什么?怎么在過年“攀比”大賽中保持初心?

中國人的“年味”越來越淡了,從年前的“春節自救指南”、“春運”到“春晚”,所謂的年,那些我們無比懷念的事,如今卻一件件變成了噩夢。

年前一部外國的紀錄片曾經刷爆朋友圈,歪果仁眼中的中國春節是如此有趣又有內涵,但為什么那些熟悉的景象在我們的眼中卻變成了另外一種不同景象呢?又是什么讓我們變成了“恐年一族”?

因此我們訪問了10位“恐年族”的青年,不知道他們的故事你是否也曾感同身受?

圖片發自簡書App

?1

@窮瘋了:都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今年我又回家了,代價是要以吃一個月泡面為代價。去年沒怎么掙錢,但是過年花銷實在太大,請客吃飯,送禮,孝順爸媽,往返車票,對于沒有存款的我來說壓力山大。不花錢吧,親戚朋友覺得你小氣,連爸媽都覺得你有問題,實話說沒錢吧,受不了爸媽的爆棚關心還有別人的蔑視眼神。

2

@學傻了:真后悔回家過年,小的時候我幾個姨媽就愛跟我面前炫耀自己孩子成績多好,好不容易上大學了,以為再也不用比學習了,TM的沒想到又開始比工作了!能不能讓人好好過年了!

3?

@比什么:初五要同學聚會,想起來就怕…老家這邊雖然很少有人比我掙的多,但禁不住他們跟我比孩子啊!怎么著?讓我租一個baby去?

4 ? ?

@別逼我:為什么不想回家過年?還能因為啥,逼婚唄!我就整不明白了,人家孩子結沒結婚跟我有啥關系,這有啥可比的!封建迷信害死人,我單身狗是嫖誰家媳婦了我?

5 ? ?

@瘦不了:今年我沒回家,跟男朋友在一起后就一直在發福,這甜蜜的負擔到了家里親戚眼里就說不完的話,你怎么胖這么多???我家姑娘,對就那個從小和你一個班的那個,現在可漂亮了,那身條……我胖,吃你家大米了嗎?這位不知名的阿姨,我哪兒得罪你了,讓你從我身上這么找優越感?

6 ? ?

@買不起:特別討厭我二嬸他們每年都要問我什么時候在上海買房,顯擺他們家在東北2套房,還有那輛二手車,有什么可顯擺的呢?我在上海買不起房不正常嗎?

7 ? ?

@茍富貴:過年對于我來說,就是去圍觀我三大爺家的富豪生活,然后四叔他們就會在人家酒足飯飽之后說,哎,咱跟人怎么比啊,人家有錢!你沒錢你去奮斗啊,在三大爺就只會溜須拍馬,二兩貓尿下肚連自己姓什么都忘了,這種年,不過也罷。

8 ? ?

@假有錢:家里有一個奇葩親戚,自己在南方創業失敗了還回家說自己是想家,父母在不遠游,說自己父母給自己買了路虎,請問,這輛車買的你自己掏過一個反光鏡的錢嗎?Wuli不明白,都混成這樣了,還有什么可比的?

9 ? ?

@婆媳亂:去年去婆家,婆婆也就是孩子奶奶竟然問我4歲的兒子,是姥姥對他好還是奶奶對他好?孩子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什么意思,說是姥姥家好玩,奶奶當時就急了!對著一個4歲的孩子說,奶奶家哪兒哪兒都比姥姥家好,比來比去,給孩子都嚇哭了。

10 ? ?

@孩子奴:作為一個孩子媽媽,孩子今年已經上小學了,馬上要小升初。但是實在受不了老家那邊拿孩子來做比較,所以想著是不是明年不再帶孩子回去了。一頓飯的功夫,全小區孩子在哪兒上學,誰家補習班上的貴,全都知道了,我不想知道,也不用cue我,ok?我只希望帶孩子高高興興回家過個春節,僅此而已!

?

?以上的幾種情況,均逃不過一個“比”字,這使得新年沾染上一種“比較”與“攀比”的功利味,從而使原本意圖團圓的人們將過年的本質忽略了,甚至覺得“年味”淡了。

而大部分人千里遷徙回到家鄉,絕不是為了讓別人貶低的,那么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內心反感但苦于親情等親密關系無法宣泄從而默默忍受,而另一種則是重壓之下必有反抗,繼而干脆加入“攀比”大軍。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那么到底為何七大姑八大姨老王家的大外甥都喜歡攀比呢?

心理學家Tesser提出的自我評估理論(1988),淺析了在社交環境里我們如何通過與他人的關系來看待及人事自己。該理論的假定為,人際關系中的雙方都希望通過與另一方的比較來達到自我心理滿足。我們通過反射(reflection)和比較(comparision)兩個過程來認識自己,從而達到自我滿足。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三個關鍵詞: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他人在該事情上的表現,及該事物的同我們自身的相關性。

第一,親密度,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任何我們與他人心理上地關聯都可以增加親密度,它可以基于很多方面。同我們有血緣關系的親人親密度最高,學校的同學,同年齡層的人群,同地域的老鄉,都會讓我們倍感親切,但這種親密度卻是促成人們愿意拿來比較的參考物。

第二,他人在該事情上的表現,則容易理解一點,即他人在該事情上比我們表現的更好還是表現的不如我們。因此,想要展現自己突出的一面的人必然會用自己的優勢打擊被比較的那個人的軟肋。

第三,相關性,是決定了他人的表現對我們自我認識的關鍵。相對的,如果你是一個中學生,那你是不會在意馬云爸爸又投資了什么,因為那與你相關度很低;但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廚師,那你就會與自己單位里的廚師長有所比較,企圖超越或取而代之。

過年習慣“攀比”的人們,就是意圖一比高下,但也有時,他們并不想通過比較將自己與他人區分,反而試圖親近,來認識自己維持自己的自我良好的感覺。這種過程,心理學稱之為“反射”。

認為當所比較事物與我們自身關聯性低,他人表現的越好我們會同樣感覺良好,此外與該人的親密度越高,這種反射的良好感覺就越強烈。

比如,除了“別人家的孩子”以外,我們最怕的一個人就是“我有一個朋友”,很多人愿意用我有一個XXX的朋友來舉例,這個朋友是有錢的,有勢的,有魅力的,從而間接證明自己的成功。

在此之上,當北京奧運申辦成功時,舉國歡慶,人們會愿意穿上奧運的宣傳服飾,拿著奧運玩偶,強調自己是中國人。

通過穿服飾和用“我們”、“我有一個朋友”等詞語,來增加與舉辦奧運的親密度,以此來分享他們的出色表現,從而增加自己良好的感覺。這就是反射過程中“沐浴在他人的榮耀下”的表現。


在攀比中,如何用心理學讓對手鎩羽而歸?

我們可以在巧妙的語音問題設置下,讓對方感到挫敗,從而讓其將比較從橫向延伸至縱向自身對比。

首先,我們要盡量避免提及自己與對方的親密度和關聯度。

最后,借助關心的意圖,將問題反轉,比如設置問題“阿姨,您家孩子結婚了嗎?”、“阿姨,您家孩子買婚房了嗎?”、“阿姨,買房子花了不少錢吧?”“阿姨,您是不是沒有堅持跳廣場舞啊,怎么又胖了?”通過這些問題,將注意力轉移到他們的自身感受上,避免他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對比言論,給對手難度更高的提示來降低他們的表現。

總的來說,我們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維持我們在日常生活、社交中的自我良好感覺。

在相關性低的領域里,我們運用反射的過程,通過對親密度的調整來分享別人的成功,隔離他人的失敗。

在相關性高的領域里,我們運用比較的過程,通過影響他人的表現,疏遠與他人的關系,或者降低該事件與我們的相關性來維持我們自我良好的感覺。


但是面對過年“攀比”成風,“恐年族”應該如何保持初心呢?

攀比之心人人皆有,但看透背后的心理學問題后,恐年族不必驚慌,因為別忘了在橫向比較之外,也要進行縱向對比。我們可以采取以下三種策略: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同情。

第一,自我肯定,你要先注重自己的大成就。比如說,你是自己家族中唯一一個敢離開家鄉追求夢想的人,你是能夠為自己父母養老的人,那你完全可以不必在乎他人讓你回鄉、進國企等言論,因為對于你來說,夢想就是比安穩要有意義和價值。

第二,自我超越,人真正追求的不是自我實現而是超越自我的生活意義。今年的你加薪了,變瘦了,成績提高了,都是你所取得的進步和自我超越,因為人與人之間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專注于自我超越的人,比較容易忽略身邊的橫向對比。

第三,就算你真的不算成功,但你仍然可以自我同情,這是一種積極地自我態度,或情緒調節策略及情緒喚醒狀態,是個體對自己的痛苦與失敗不予回避,用開放寬容的態度加以感受并給予無偏見的理解。所以你要告訴自己,我的失敗可以給別人和自己以經驗。

人總會要通過比較來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但遷就會滋生盲目的干預,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更加珍惜愛,“怒懟”不如“笑對”,讓我們一起冷靜理智的守護自己的片寸疆土吧。


參考文獻:

Tesser, A. (1988). Toward a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 of social behavior.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1, 181-227.

Tesser, A. (2007).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In R. F. Baumeister & K. D. Vohs (Eds.),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825-826).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

Tesser, A., & Smith, J. (1980). Some effects of task relevance and friendship on helping: You don't always help the one you lik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6), 582-590.

Cialdini, R. B., Borden, R. J., Thorne, A., Walker, M. R., Freeman, S., & Sloan, L. R. (1976). Basking in reflected glory: Three (football) field stud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3), 366-375.

Pleban, R., & Tesser, A. (1981). The effects of relevance and quality of another's performance on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278-285.

Tesser, A., & Paulhus, D. (1983). The definition of self: Private and public self-evalu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4), 672-682.

Steele, C. M. (1988). The psychology of self-affirmation: Sus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self.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1, 261-302.

Frankl, V. E. (1984). Search for Meaning. Mount Mary College.

Leary, M. R., Tate, E. B., Adams, C. E., Batts Allen, A., & Hancock, J. (2007). Self-compassion and reactions to unpleasant self-relevant events: the implications of treating oneself kindl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5), 887-904.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