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一生中會遇見很多的人,但只有少數人對我們來說是特別的。更多的人,他們只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即使曾經有過交集,最后也在時間的長河中,漸漸與我們失去了聯系。
生活即是如此,在偌大的世界里,人來人往,總是充滿著相遇和離別。
記得曾在朋友圈看過這樣一段話:
沒畢業之前,我們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畢業第一年,我們是經常聯系的朋友;
畢業第二年,我們是偶爾聯系的朋友;
畢業第三年,我們是不常聯系的朋友;
現在,我們成了不聯系的故人。
沒有說再見,但……我們真的走散了。
是啊,曾經的同窗之誼,在談起夢想時,眼里都會泛著光;曾經的莫逆之交,能把酒言歡,也能互訴衷腸。而如今,我們卻連一句告別都來不及說,就已經消失不再,各自天涯。
不得不說,我們總是對某些感情太過自信,那些曾經以為堅不可摧的感情,還是會被時間腐蝕的面目全非。我們原以為歲月不過是一指流沙,只會順著指尖帶走年華,可誰曾想歲月就是一地的硫酸啊,它肆虐后,留下的是滿目瘡痍。
我們總是在感慨歲月無情的同時,也在疑惑:為什么曾經那些親密無間的朋友,會漸行漸遠了呢?
圈子不同
小飛曾經和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在高中時期有一個好朋友,名字叫楊子。兩人雖是同校不同班,但是卻有著共同的愛好--打籃球。
小飛他說,在高中的這三年,他和楊子兩人可以說是形影不離。兩人除了一起打籃球外,還時常約著一起曠課、泡網吧,和別人打架,甚至還相互給對方就如何追到各自的女神而出謀劃策。總之,兩人的關系,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鐵。
后來,兩人畢業都找了工作,雖然也在同一座城市,但是因為小飛工作的忙碌,對于楊子好幾次的邀約打籃球,都一一婉拒,以至于兩人碰面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少。從最初的偶爾用微信聯系,幾個月碰面一次,到最后兩人默契般的互不聯系,所謂的好朋友也就變成了普通的微信好友。
聽完小飛說的故事,看的出來,他的眼神里充滿了遺憾和無奈。
我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話去安慰小飛,因為事實上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慨。曾經關系那么好的朋友,如今說散也就散了,僅存的那些記憶,也慢慢開始變得支離破碎。
歲月在變遷,每個人都在成長,也都有各自追求的目標。有時候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把我們變成了彼此都所不能理解的模樣。
就像對楊子來說,可能會認為小飛不愛打籃球了,而事實上,小飛只是活在了生活與工作的夾縫間,根本無法抽出身來。
都說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也確實如此。
隨著各自生活軌跡的不同,每個人的圈子也在不斷地變化。曾經的有些圈子,可能我們再也擠不進去了,而圈子里的那些人,我們也只能看著他們漸行漸遠。
階層不同
每個階層有每個階層不同的快樂,卻又互相不以為然。
階層之間有著根深蒂固的障礙,之所以難以被跨越,本質上是因為有著不同的認知局限。
之前在知乎上就看到這樣一段話:
生活就是如此諷刺,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又怎能理解個中心酸。
有些人永遠也不會明白,自己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卻是別人傾盡一生都在追求的。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可能自己認為無足輕重的,卻是他人辛辛苦苦所奮斗的目標。
這就是階層不同所帶來的障礙,大都可以令人哭笑不得。
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條件,甚至是不同的追求,都可以帶來階層的認知局限。因為認知而不同,彼此所看待的事物自然也就不同。
就像一個人在山頂,向往著山底下的遼闊,一個人在山底,卻渴望看見山頂的風景。兩個人都在努力,中途遇見了,本以為同是趕路人,直到后來才明白,原來彼此的方向根本就不一樣。兩個人就如同兩條相交線,在交點匯合之后,就再也不會有交集。
階層不同的兩個人,即使走的過春夏,也熬不過秋冬。
就連魯迅在《故鄉》里也曾感慨過,自己與閏土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與閏土尚是如此,又何況是我們呢?
三觀不同
其實無論是圈子不同,還是階層不同,兩個人的疏遠本質上還是三觀不同。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你在分享喜悅的時候,成了對方眼中的顯擺。
你在傾訴難過的時候,成了對方眼中的矯情。
你在看書學習的時候,成了對方眼中的裝逼。
… …
三觀不同的人,總是會在某件事物上與你產生分歧。而三觀相同的人,相處起來最舒服,你不必刻意迎合,也不必去遮遮掩掩,只有一句我懂你,就足以勝過千言萬語。
都說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在于空間上的距離,而在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歲月雖是無情的,但也不過是感情疏遠的助推器。如果兩顆心之間產生了裂縫,歲月就會把這條裂縫撕的越來越寬,越來越深,最后也就成為了彼此不可逾越的鴻溝。
所以啊,心若遠了,那些曾經無話不說的朋友,也就會隨著歲月而漸行漸遠。
而對于那些漸行漸遠的人,其實我們也不用太過介懷,人生就像一列長長的火車,總會有人上車,也會有人下車。有些人始終是要離開的,就像開頭所說的,只有少數人對我們來說才是特別的。
那些離開的人,很感謝你能來,不遺憾你離開。
那些留下的人,我會一直都在,記得不忘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