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克,德國漢堡人,中學畢業后做過帆船廠工人,帆船教練,后畢業于漢堡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以志愿者身份在廣西大山里待了18年,生活簡陋,期間他支教十年,2006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候選人,但他沒去領獎,他害怕去感動別人,不想感動中國。他不是一個喜歡熱鬧,喜歡被人打擾的人,媒體的關注,讓他不堪重負,于是關掉博客?!八麄兏信d趣的只是在農村生活的外國人,這有什么用?”
剛去板烈村,當地人都把他當成怪人,是危險分子,甚至懷疑有戀童癖。不喝酒、不吃肉,不賭博、不拿工資。他帶著一幫子孩子在鄉村里頭摸爬滾打,拍攝科幻劇、設計河壩、玩泥巴、犁地、修橋、搭建房子模型,修路。很多家長覺得盧安克帶著孩子們不務正業,心都玩野了。但孩子們卻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與孩子的天性合作
在那里,盧安克自己翻譯德國教育家的書籍,讀有關孔子思想的書。面對許多人的質疑,他有著自己一套教育觀,“孩子搗亂是無意識的,是年齡的一個特點,不需要發怒打壓,需要引導?!薄凹o律是被動的,當一個人歸屬于一件事情,一群人或一個社會,才有認同,才會發自內心去照顧它?!?/p>
來中國的許多年里,他體會到了中國的教育,“這里的教育,只是為了滿足一種被社會承認的標準,不是為了小孩。小孩在滿足這個標準的過程中,脫離了他的天性,脫離了他的生活。教育難道只是為了獲勝?”“如果問一個學生想怎樣,他無法回答。他們全靠環境,環境怎樣他們就怎樣,不相信能有任何改變”?!?b>城里孩子缺的是動手,可農村學生缺的是獨立思考的計劃工作。”他說自己并不專業,只是一名教育研究愛好者。
什么樣的教育研究
在他呆過的林廣屯的廣拉隊,有人問他“你想搞教育研究,干嘛非跑到這樣一個地方?你在那個野蠻的地方,能搞什么教育?那里的人只會喝酒、打架,你連他們的話也聽不懂?!北R安克說,“那邊的問題特別明顯,特別清楚。我想研究的教育,是怎樣發揮人的創造性,那邊特別難發揮。如果在那里成功,在其它地方肯定也能成功?!薄?b>我想研究這樣一個問題,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小孩的身體、心理和精神獲得健康。”
“這里的人總是要吃東西,不按時睡覺,還以喝酒的方式表示朋友關系,這些我不習慣,但其它的都習慣了。那邊是酒文化,家家釀米酒,有人天天喝醉。這里小孩的頭,天天都被無聊的人打。而小孩子,早已接受了這種沒有道理的生活,習慣了被打。”
在村里,盧安克有時一個人在山上或野地里安靜坐下來,寫作。老鄉錯以為他很悶,過來與他聊天,他說“我每天都要思考很多問題,考慮怎么通過教育改變環境和社會?!?后來,他出書,《與孩子的天性合作》、《是什么帶來力量—鄉村兒童的教育》?!皩W習的目的是讓小孩發現自己的才能,讓小孩在生活中找到根據自己的個性的做法和生活任務,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發現的需要做事……”
做好自己,改變自會發生
很多人好奇他這樣做的勇氣是什么?他說,“因為我沒有期待,沒有什么必須達到的,所以才有了過自己喜歡的那種生活的機會和自由。我不想改變中國的教育,不想影響或要求任何人做任何事。我只是喜歡自己的生活方式,愿意與身邊的人一起追求喜歡的生活。”
記者問他“如果不去改變這個世界,那去做什么?!北R安克回答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改變自會發生?!?“一個想法本身沒什么作用,有作用的是從感受發揮的行為和生活。”“教育跟老師的生活分不開,教育跟生活本身也分不開。”
2013年備受爭議的盧安克離開支教近十年的地方--廣西東蘭縣板烈村小學。他說為了愛人,為了家庭?!澳腥诵枰约旱氖聵I,但女人需要自己的家。”
留守
盧安克有一首歌《留守》,這樣唱著:
“你們將要成為的人啊、要承擔的事,我不知道。
我無法給你定下一個目標路。
我想做的只有陪伴著你一起在尋找的路上,
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滋味,共同經歷。
我們一起來創造和建立屬于自己的文化、
一起來改造屬于自己的家鄉變化。
讓每一個人的方式來改變我們大家的事情,
讓大家的事情由你而實現。
我知道你不聽我并搗亂的行為只是因為你
想考驗我能不能把我的生活送你。
我知道你在尋找一個比哥哥更大的權威。
而我能不能成為這個并不知道。
我真不想說服你,不想打掉你自己的心啊,
更不想把你的心帶走,所以我
只好把我的心都交給你。讓我的生活屬于你,
還有我們一起做的事情只屬于你。
沒有陌生人讓我離開你。如果做不到這一點,
你也不可能接受我的愛,以免受害?!?/p>
人走了,心卻還在。曾經教過的孩子們慢慢長大,當地村民也都從他身上悟到了些東西。
注明:文中圖片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更改,謝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