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說,兩個人最后沒有在一起,為什么還要讓他們相遇?”
和朋友A正在逛街,她突然就丟出這句,我正快速翻看衣服的手停了下來,轉而嚴肅的看向她,好像她的話勾起了我的某種表達欲,于是我說:“算了,不看了,我們找個地方來好好聊聊這個問題。”
來到熟悉的咖啡館,特地挑了個安靜的位子。喝了一口微苦的咖啡,我先開了腔:“你有沒有后悔過遇到誰?”她想了一會,點點頭又搖搖頭。
我數了下,她點了一下頭,卻搖了兩下頭。看她欲言又止的樣子,我最終沒有釋放自己的表達欲,沒錯,她幾個月前剛失戀。
02
有句至理名言說的很對,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結果。
可是“如果”這個詞,卻也是我們平時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大家這么愛說“如果”,那真的“如果”了會怎樣呢?會比現在更好嗎?如果我們不曾相遇會怎樣?
看多了謳歌愛情的電視劇,會覺得男主女主的相遇,哦不,叫邂逅,都是那么得唯美。
代入感強一點的就會想,如果我也遇到這樣的一個男生……之所以會這么想,是因為我們在他們故事的開頭,就被劇透了之后浪漫的過程,是怎么你儂我儂,最后又是那般幸福的在一起,簡直是曠世奇緣,羨煞旁人。
說的簡單點,其實就是想要一個和人家一樣的好結局。
然而,放到現實里來,我們與一個陌生人在相遇相識的起點,是無法預知與他的結局的,當然,這里特指男女感情中的相遇。
此時的我們可能會選擇繼續走下去,也可能共走一段之后就分開。相遇僅僅是開始。
先來說說相遇,大多數人都相信因緣際會之說,遇到就是有緣。我們也可以想想身邊親近的人,或是你覺得在你人生路途中曾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我們是如何與他們相遇的?
如果你愛運動,有那么一些朋友一定是在運動場上認識的吧;如果你愛看書,有那么些朋友一定是在圖書館里遇到的吧,當然也有些是通過另一個朋友才相識。
不管怎樣,每個與你相識的人,你們之間都是存在某種線索的,你們的相遇都有跡可循,你們有著共同的磁場。
不是常說,你是怎樣的人就會遇見怎樣的愛人嘛,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啊,我們的每一場相遇都是由那個時期的自己決定的,既然如此,都是正常又合理的,你若是后悔遇到他,倒不如后悔你們相遇時的自己沒有更好,不是你現在所想的這樣。
03
那相遇之后呢?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話一點不假。
特別是年紀向上的人,這倒不是主觀上說這人有多獨立,而是客觀上經過二十幾年的風吹雨打,每個人的秉性都趨于定型,年紀越大,有些認知、習性的印記越深。
再怎么志趣相投的兩個人都需要磨合,這是我所堅信的。
那相遇之后其實就是磨合了,你們覺得甜蜜的時候也是在磨合,只不過那是你們各自齒紋對接合適的部分。
覺得矛盾變多,意見不合出現,就更是在磨合,有人妥協,犧牲小我,你們的大我就會向前一步,若是兩方僵持,或是一方想要結束這痛苦的過程,那大我就會倒退一大步,直至相遇的原點,甚至是相遇之前。
一段關系最少需要兩個參與者,無論誰想主宰這段關系,決定它的走向,其實都是有偏差的,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更何況你們活在的環境中,還有其他外力對你們造成影響。
這樣想想,最后能如我們所愿的感情,順利的開花結果的還真的是神靈保佑,福大命大。
說回正題,相遇之后的兩條線,能構成個什么圖形,三角形還是正方形,誰知道呢,這得看你們兩個人是如何構圖了。
04
很多人相遇之后,經過了有笑有淚的磨合期,還是沒有在一起,就如我的那位朋友,最后是以失戀告終,我們就應該去抱怨相遇嗎?
說了這么多,我們也發現相遇就是多種因素形成的一個點,無論它是大點還是小點,都只是個點,單靠它是構不成面的。
所以過多的責怪它,是否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我為它感到一絲委屈,它的本意該是好的,因為沒有哪份相遇不是承載著雙方美好的期許和對燦爛未來的渴望,至少三觀健康的正常人都該如此,畢竟沒有誰會不希望得到幸福。
但是,大概率事件還是存在的,而且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事與愿違的情況太多。
分開不論對錯,即便是有表面的對與錯,其實都不是,那只是你們沒有合力共同通關,打到第99關時,也許他累了,打不動了,他的理智告訴他,這個關卡太難了,打的太吃力,我不要再繼續了,哪怕只剩最后一關,他失去了動力,一切也就都結束了。
也可能他打著打著,突然發現旁邊有一款游戲更有趣,他想去挑戰新的記錄,哪怕從第一關開始,是的,他決定了,一切也可能就此改變了。
這樣看來,你也許會覺得錯在他,是他中途放棄,定力不夠,是他先放手的,可是,他真的錯了嗎?如何界定這個問題呢?
其實無法界定,還在失戀中的人才會有對錯之分,真正走出來的,恐怕不會再談誰對誰錯。
的確是這樣,他也是凡人,會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感情這種本來就很感性很抽象的東西,要是需要用什么條條框框、應該與不應該去加以限制和要求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變味了。
而且,作為隊友的我們自己,是否應該反思,會不會是在他失誤丟分時沒有積極鼓勵,而是消極埋怨、各種打擊?
到知道,語言的魅力是巨大的,但它的殺傷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并且造成傷害后彌補的效果微乎其微。萬事都有因果,追因溯果,分對錯哪里分得清。
05
希望不曾相遇,希望的其實是可不可以不要那個結局。人活一輩子,區區幾十載,活得好也許能過百。何時才能叫做結局?
影視作品可能有大結局,現在大結局也不靠譜了,因為人家可能還有續集,死而復生,分分合合,有什么不可以的。
看劇就圖個劇情,要精彩就要跌宕起伏。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卻傻傻的希望在一起就這么一直在一起吧,從此就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不要再有什么變故。
然而呢,還是那句話,不確定。其實婚姻不是愛情的終點,我們即便是跑到了結婚這一天,也只是下一個賽程的起點。
所以,我們糾結的分手、失戀,嚴格意義上來說都不是終點,它確實會給我們帶來悲傷的負面情緒,但是跑輸了這個賽季,還有下一個賽季呢,固然有可惜,有遺憾,但能重來的只有明天。
那么,姑娘們,請踮起腳尖,讓眼光越過這個悲傷點,望向更遠的地方,十里不同天,你會發現后面的路上依然有美景、有鳥語花香,只要你肯大步朝前,越過眼前這個小山丘,這關鍵性的邁步,在你。
相遇有意義嗎?當然有,每個在你人生出現過的人,都是被賦予了一項或幾項任務的使者,任務的終極目標就是:讓你變得更好,學會被愛,當然也要有愛的能力。
失敗是成功之母嘛,無論是他在作為你的隊友時,看不過眼對你進行的直接指導,還是你們散伙后,你痛定思痛,對自己抽絲剝繭得出的世紀性總結,只要是有益的,別客氣,統統收下。
我就看過有個姑娘談了場戀愛,整個人像脫胎換骨了一樣,當然這和個人的吸收消化能力也有關,所以后來即便她分手了,但是她受前男友潛移默化的影響,所獲得的心智上的成熟以及自我能力的提升都是特別明顯并且值得稱贊的。
三人行都必有我師呢,更何況是曾經形影不離的伴侶。
這樣的話,即便是分手,壞情緒很快會消退,而自我積極的本質改變所帶來的正向影響卻是長遠的。
事在人為,每個看起來此刻并不美好的時點,接下來的走向可能是一片光明,關鍵還是在你,只有自己對自己有主宰的力量。
06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到一個詞語:可能性。
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一樣,覺得人生的意義在于它充滿了各種可能性,這就需要我們去嘗試。
對,就是試,不試試怎么知道呢?這是店員常常引誘我買衣服會用的說辭。
但我常常上鉤,我愿意試,因為我相信眼見為實,看到鏡子里的自己,我才知道合不合適,要不要買。
當然有時候連著試了很多件也不合適,那逛了一整天就什么收獲也沒有,不停地換衣服也很麻煩。
沒買到合心意的衣服,這些浪費的時間,精力是不是毫無意義?
我覺得不是,雖然暫時沒有收獲,但是我通過試了各種不同的款式,顏色,我知道了有的款式我不合適穿,太顯幼稚或者老氣,有的顏色也不合適穿,不襯膚色。
那下次再逛我就會直接不考慮那些類似的衣服了,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選擇的必經之路。舉這個例子,不是說伴侶如衣服,只是生活中這種例子淺顯易懂。道理都是相通的。
每一次的相遇,就是一次嘗試的機會。
我們好像從來不會說:“如果我沒有試過那件衣服就好了”,為什么呢?衣服和人畢竟不同,與一件衣服的相遇最多十幾二十分鐘,不合適也就算了,投入了時間精力,但不涉及感情。
人就不一樣啦,愛恨糾結,多少人力財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動了情。而且,衣服沒有生命,它只有被選擇的權利,生殺大權在你。
但是伴侶,可能先你一步提出分手,你就成了被遺棄的那一個。此時,人性中的不甘心就來襲了,就開始各種計較了,要走的人已經走了,只剩下糾結的你在風中凌亂。
要想不那么計較,心態一定要好,得失心不要太重,這里比較欣賞“順其自然,寵辱不驚”這八個字,聽著覺得是是是,實際運用起來還是需要修煉的。
07
小時候看《哆來A夢》,大雄用時光機回到過去,想要改變現在的自己,實際上呢,命運一旦確定就無法被改寫,雖然人為去改變了一些事,但最后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原來的軌跡。
都說人定勝天,人力究竟可以改變什么呢?不是過去,只能是將來,現在的自己更努力一些,心態更好一些,未來的某次相遇我們就能表現得更好,相遇后的每一天都是真誠相待的,都是理智并且機智的,那這樣的導向起碼會比過去幼稚對待要好的多吧。
如果我們不曾相遇,那就讓更好的我們在未來相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