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生活中和工作中人們總會遇見與他人就某事的觀點不一致,于是就展開各種擺事實講道理,相互傻逼。與他人意見不一致進而產生爭論這件事的本質是認為別人的觀點不對,試圖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讓對方認識到自己的認知是錯的或者是思考不嚴謹,理由不充分,推理過程有缺陷。 而大多數時候爭論的雙方即使相互掐的你死我活,到最后的結局依然是爭論雙方更加堅信自己的觀點,毫無妥協之意。當與他人觀點不一致而產生爭論時如果你明白以下3件事則可以自然更從容。
1、人性與生俱來的習慣性防衛心理
? ? ? 習慣性防衛。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學現象。是指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的時候,第一個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和質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對我,和他干!這時候,我們的習慣性防衛就產生了。人在潛意識里都是不希望把自己的思考缺陷暴露出來的。而心理學的另一個理論——基本歸因偏差理論告訴我們,當錯誤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人們傾向于是外界的原因導致的,而同樣的錯誤發生在別人身上時人們會把原因歸結為是這個人本身的問題。舉個栗子:如果自己做生意失敗了,人們傾向與找一對外界的理由,諸如,經濟環境下行,行業不景氣,合作伙伴不誠信。。。而如果是別人做生意失敗了,人們會認為是這個人缺乏能力、管理不善。。。看吧,當觀點不一致時,即使是你是正確的,這時候對方也很容易把自己的問題歸因為環境所致,認為是你不了解他的處境,并在內心中篤定自己是對的,從而更無法接受你的觀點。因此,在與他人產生爭論時千萬不要試圖通過硬碰硬的據理力爭達到目的。因為如果一旦你激起了對方的習慣性防衛,最后的結果距離目標原來越遠。
2、觀點天生具有局限性
? ? ? ? 生活中留意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即使在同一時間看到同樣的情景,人們的反應和看法都有很大差異。這個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呢?要了解這個原因,首先需要了解大腦從事實或信息得出觀點的過程:事實——大腦解讀-——假設——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在解讀時會受到事實了解不全面、不準確及過往經驗限制的影響,最后得出不同的假設。也就是說爭論的雙方都有可能因為大腦里的錯誤假設而得出錯誤觀點,而不自知。就如同你給計算機輸入了錯誤的信息,盡管計算機的程序再正確也得不出正確的結果。因此,觀點生來就是有局限性的,即使推理過程正確,也難以保證自己的觀點一定正確。
3、無論看起來多么荒謬的現象,背后都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 ? ? ? 西方人杜撰的英雄——超人,是會飛的,中國神話中的神仙也是會飛的,可他們的姿勢很不一樣,超人是趴著飛的,神仙是站著飛的······為什么呢?即便是杜撰出來的人物,在飛的時候也要符合一定的科學原理,所以,超人趴著飛是有道理的,因為那個姿勢可以減少空氣阻力······中國的神仙站著飛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在那些神仙被杜撰出來的年代里,人們的認知中還沒有“空氣阻力”這個概念。所以用今天的眼光望過去,就顯得有點。缺心眼兒。因此在與他人觀點不一致時需要明白,存在一定有他的合理性。至少是在對方那個處境下可能有其合理性。
? ? ? ?既然我們明白了在與人有不同意見可能是自己或對方的習慣性防衛和認知偏差導致了彼此的觀點難以相融,又或許自己的觀點也有錯誤的可能。因此我們需要在于他人有不同意見時帶著同理心傾聽對方的意見,然后再予以回應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最重要的是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更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