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與和諧

首先,感謝簡書簡叔支持 獨家發布平臺

原創深度好文(請點擊瀏覽公安部主辦公眾號“小警之家”發布原創《走近儒雅》,點擊5000,社會點擊114736)

《文明與和諧》


注:改編自原創《走近儒雅》一文,略去部分內容,更為簡潔、易讀。


閱讀和書籍對人類都是不可或缺的。

飽讀詩書者,氣宇軒昂,談吐不俗。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為儒雅。


她是承上又啟下的。中華文明從孔子主張的庶之、富之到教之,其中起到關鍵的、串聯的作用的就是【儒雅】、【文明】這兩個關鍵詞,下面且聽我一一道來。


百度“儒雅”,有兩重意思:一形容學識深湛,二形容氣度溫文爾雅。典故出自《漢書張敞傳》:“以經術自輔,其政頗雜儒雅,往往表賢顯善,不醇用誅罰。”

儒雅是指學識深湛,氣度溫文爾雅;只有學識深湛,才能真正做到氣度溫文爾雅;而氣度溫文爾雅,則是學識深湛的外在表現。


桐城有個著名的六尺巷,大約很多人都聽說過,且上過央視春晚。張宰相寫回信說,“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是一個歷史典故,結果是聽了宰相寫信相勸的爭議雙方都讓出三尺,留下了名揚后世的“六尺巷”。

后來康熙帝知道后,敕立“六尺巷”牌坊以彰謙讓之德。他聽完后大為醒悟,當場竟然和對方和解了。

這句詩不光能圓滿解決這件事。

浙江【楓橋經驗】中調解糾紛時,常常引用這個典故,值得提倡和借鑒。


張大千曾說:“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讀書,第三是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

作畫如此,平時做事和做人也是如此。

從古有秉燭夜讀《春秋》通宵達旦的關云長,“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瑾,到現代“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的陳毅,儒雅神勇,令人神往。


筆者立論說,新時代的讀者不妨走近儒雅。儒雅亦是文明的代名詞,或者稱之為文明的基礎,亦不為過。

譬如,教師的職業是教書育人,不妨要首先在教學相長中,持續地傳播文明儒雅。

又譬如,普通的乘客中亦需自覺走近文明儒雅,這是一個文明城市的必備條件。

前幾年某南方城市發生了一起發生在公交車上的讓座問題打人的事例,很能說明問題。近來又出現在北方某城,為讓座雙方互相辱罵,引發圍觀,一度引爆眾怒。


可見,以坐公交要先上先坐,尊老愛幼,坐公共電梯要靠右讓出左邊快速通道,以及保持理智、涵養的日常基本禮儀,乃至以一些高級禮儀為核心內涵或代名詞的“儒雅”,在當今這個略顯浮躁的社會,對每一個社會成員,都顯得何其重要。

類似于近代的“六尺巷”給人的啟發,動員各方各讓一步,和諧共處。


假如他們不是為了爭搶座位、地界而引起爭執,而是為了“一坨糞”,怕玷污了自己引起爭執,又要如何才能取得和諧一致?

這時,我覺得還是《讀者》轉載故事中的那個新警處理方式好,因是成本最低的。《讀者》曾載一例,某地左右鄰居為寵物犬的一砣糞便,爭辯不止。一個新警到達現場。你看他怎么解決的?只見他默不作聲,雙手捧起“那砣糞”,離開現場。

此舉可謂無聲勝有聲,無招勝有招,令雙方目瞪口呆,無法再爭執下去了,一起民事糾紛“化解于無形”。


走近儒雅,以書量身,蕩滌靈魂,知雅而雅,盡顯儒雅。


“送人芝蘭,手有余香”,新文明正在呼喚。

閱讀 114736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