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3日? ? ? 星期四? ? ? ? 天氣晴
一
最近看了白巖松做客《朗讀者》和董卿聊天的視頻。白巖松說他在北京已經生活了三十三年,但他從沒有把北京當故鄉,他的故鄉在內蒙古呼倫貝爾。
十七歲時他離開家鄉去北京求學,那時他的眼里全是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走得輕松愉悅,都懶得和故鄉說聲拜拜。
二十五歲時他和妻子回老家補辦簡單的婚禮?;槎Y辦完,他和妻子坐上火車回北京,當火車即將要開時,他看著母親急匆匆地趕來,那一瞬間他突然意識到這一次他是真的要離開家了,母親牽著兒子的那根風箏線要被剪斷了,他坐在火車里嚎啕痛哭,從此他和母親,和故鄉要越走越遠了。
接著是各種忙碌,忙事業,忙家庭,故鄉被忘在了腦后。直到有一天他在做節目時遇到了故鄉的人,他們一起聊天,一起唱歌,那種思鄉的情愫被那熟悉的歌聲,熟悉的場景所喚醒,他才猛然發現原來故鄉一直都在他的心里。
人到中年的他說,故鄉是什么?故鄉就是你年少時天天想離開,但是長大了又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二
我記得我小時候一點也不喜歡我的故鄉,它就是個落后閉塞的小山村,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啥時候能離開它,到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恨不得永遠也不回來。
出嫁時第一次覺得我的故鄉還挺可愛的,有山有水有田,有我的親人,同學,有那么多我童年,少年的記憶。
現在父親在故鄉的小院里生活著,小院中央那棵帶給我許多回憶的果樹還在,小院兩邊的空地上種著玉米、西紅柿、黃瓜、豆角等蔬菜,每次我回去,看它們長高、結果,都會很開心,還有故鄉那些看著我長大的人,他們親昵地和我打著招呼,那種親切又熟悉的感覺是我在城市里無法體會到的。
三
韓寒說,中國人是不配有鄉愁的。因為我們為活得更好離開故鄉,仿佛只有離開故鄉才會活得更好。沒成功永遠漂泊,成功了在別處扎根。
在外面風光了,故鄉是錦上添花的陪襯,在外面落魄了,故鄉是酒后夢里的呢喃。出于面子,出于對未來的考量,故鄉是不愿回去,可是城市里需要更多的物質支撐,要有房子,車子,票子,想要融入又是何其的艱難。
這中間就有了漂泊,為了融入城市我們努力拼搏,我們用盡全力。殊不知故鄉是最能包容我們的,它不會嫌棄我們的拋棄,不會在意我們是否成功,它和我們的親人站在一起,永遠在那個地方等著我們回來。
如果打拼累了,就回趟故鄉吧,那里的一磚一瓦,一花一草都在等著你,它會給你力量,給你再前行的勇氣。
炊煙裊裊升起,母親那熟悉的飯香,父親那長滿老繭的雙手,還有故鄉那段小土路,那熟悉又陌生的過去,會從記憶里一段一段復蘇,那是生命的起點,是故鄉特有的味道。
正如白巖松老師在做客《朗讀者》中所言,回頭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得恐怕就越堅定,這就是故鄉的意義。
故鄉它就在那個地方,在呼喚著它的兒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