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話說的一點不假。
一、
上大學的時候,是在一個四線城市,度過了四年
去一個四線城市上學的人,應該基本上都是四線城市以外的人,一線,二線城市的不能說沒有,應該很少,說城市的大小代表著財富的多少,多少有點絕對,但是在不同級別的城市待過的人,見識和經歷是不一樣的,周圍基本還是和我一樣的人,來自五線,六線城市
當時我的學費和生活費基本還是來自家里,學費每年基本是固定的,生活費剛開始是一個月五百左右,可能剛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前半年還綽綽有余,等到周圍的環境基本熟絡,然后就覺得五百不是太夠用,然后自己就平常去餐廳做個兼職,一個月的生活費可以達到八百甚至于一千,平常的零花錢大大增加,一個月偶爾還奢侈一下,去市區改善伙食,或者買一件兩三百的衣服,愛不釋手(上大學前基本沒買過超過二百的衣服),當時覺得特別滿足。因為周圍基本上都是和自己一樣的,平常穿著三四百的衣服鞋子,很滿足。
二、
參加完工作以后,姐姐就告訴我,社會不同于學校,別再穿學校的那些衣服了,顯得幼稚,別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你是個學生,但是你已經畢業了,應該穿的“社會一點”
然后我就把自己的衣服挑挑揀揀,從一大推便宜的衣物中挑出那么三四件稍微昂貴的自己覺得還可以看的衣服帶去了鄭州。
工作了幾個月之后,覺得手頭寬裕了,就打算給自己添置一些衣物,首先打算給自己買一套正裝,自己僅有的一件西服還是在學校買的換季折價衣服。
為了省去比較試衣服的繁瑣,決定在網上購買,逛了幾家專賣店,海瀾之家,優衣庫價格驚人,遠超預算,就去了平價專賣店,比較幾番,很肉痛的買了一個超五百的衣服,真的肉痛,長這么大,第一次穿超五百的衣服奧。
快遞一到公司,就迫不及待的拆開快遞,愛不釋手,隔壁的一位大姐看到了“小侯,買衣服了,那個牌子的,”“張姐,花花公子的,五百多”“我前段時間給我家那口買了一個上衣就一千多呢,質量還可以”“嗷嗷......”
我知道張姐不是特意來炫耀什么的,只是說了她的事情而已,并咩有什么惡意。我聽后久久不能釋懷。
自己很肉痛的買了一身衣服,不及人家買的一個上衣,我沒有比較的意思,也比較不起,我真的沒有想象過一件一千多的上衣穿在自己身上是什么感覺,自己一身五六百,人家一身幾千塊,同樣是人,差別貌試不是一般的大。
后來了解到張姐的兒子在澳大利亞留學,一年的花費在五百萬左右,想象自己大學期間,一年花費一萬多甚至兩萬都捉襟見肘,想想自己家或者自己一輩子也許都掙不到五百萬,五百萬是什么概念。
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貧窮也超出了我的想象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