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把酒問月》 ? 唐代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 ? ? ? ? ? ? ? ?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清風搖情滿江樹。
《把酒問月》與《春江花月夜》明月意象簡析
詩仙李白的《把酒問月》與張若虛的樂府詩《春江花月夜》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拿@兩首詩同作于唐代,又同對明月的描寫精彩絕倫。本文試比較分析這兩首詩的精妙之處。
【文學角度】
一、題目:
首先從題目來對比,已經(jīng)可以約略地知道兩位詩人構(gòu)思的側(cè)重點。李白著重于“問月”,也就是偏重于詩人主體對明月的思索和體悟;張若虛則以“春”“江”、“花”、“月”、“夜”五字精煉地涵蓋了一組立體的圖景,表明詩人視角是以描述景色為重點,其中又以“明月”意象貫穿了整首作品。
二、內(nèi)容:
1.問月
詩作的起首,兩位詩人分別用一個問題來作為開場。李白問的是“青天有月來幾時?”言下之意實為“青天有月幾時來”,暗含有對明月的期待和追尋之意。
不同于李白對明月在時間范疇里的發(fā)問,張若虛用的卻是反問句——“何處春江無月明?”這一句與“春江潮水平”、“明月共潮生”、“隨波千萬里”的描述一起,把詩人的視野拉到極闊大極遙遠,因目力所不能及而接著引發(fā)“何處春江無月明”的聯(lián)想與贊嘆。這樣坦蕩浩瀚的描述,給人一幅江水滔滔、皓月無邊、江月交融的立體景象。
2.繪月
關(guān)于月色的描寫,李白用“飛鏡”形容明月之圓,用“臨丹闕”來比擬明月不落凡塵的清高,用“綠煙滅盡清輝發(fā)”來描述月光照徹夜空的澄凈清明之感。
同是描寫月光,張若虛所花費的筆墨大大超過李白?!翱绽锪魃巢灰婏w”描寫月光在空間中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實質(zhì)感;“汀上白沙看不見”比喻月光之空靈皎潔?!敖煲簧珶o纖塵”這句可以讓人很生動地體會到月華如瀑流瀉,照徹江水與天空成一色的澄靜畫面。張若虛用了這么多側(cè)面描寫,就是為了通過語言的刻畫,再現(xiàn)出明月光的流動、空靈、澄澈和無處不在。
3.品月
1)明月與時光
兩位詩人由玩賞眼前明月朗照而生發(fā)聯(lián)想,各自觸發(fā)的思路卻截然不同。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李白是就明月來無影去無蹤的灑脫而發(fā)問,同時這樣的發(fā)問,也似乎暗含有留戀月色的意思。接著他用“嫦娥孤棲與誰鄰?”來表達自己對明月中人的美好聯(lián)想和善意關(guān)懷,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
張若虛則跳過對明月本身的關(guān)切,站在一種超越時光的高度,對明月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產(chǎn)生深刻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誰是那第一個觀月人?何時又算作那第一刻江月徹?
詩人接著給出自己的感觸,試著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边@一聯(lián)讓人產(chǎn)生一種時光漫漫、循環(huán)往復無窮盡的暢想。
可是接著,詩人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將明月和長江都賦以活的情感——明月在等待著誰,而長江無情,只顧送別離——隱隱間帶有一股一去不復返的蕭涼之意。這一個“待”字、一個“送”字可見詩人用詞的功底,于描繪現(xiàn)實場景的平凡中投射出人之常情與常景,畫面中透露出一迎一送的矛盾感,耐人尋味。
張若虛的詩意之中,著意于對世間相聚別離的關(guān)切,李白則順著他飄逸高遠的思路望月而懷古,把思緒的觸角極力向時光的盡頭延伸。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苯袢斯旁?,今月古人。李白巧妙的換字竟然表達出“一輪明月貫古今”的宏大氣象,又隱約透露出對于“前塵已逝,世事滄桑”的感慨。
接下來詩人立定腳跟,颯然統(tǒng)觀,“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進一步深化“一輪明月貫古今”這個主題。
明月視古人今人如流水般相繼如一,古人今人看見明月時也總是表達相似的心緒(皆如此)。詩人想到這里,放開心量,不再因人世短暫而苦悶,反而沾染了明月光的輕靈灑脫,因此慷慨寫下“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的詩句作為高昂的結(jié)尾。
2)明月與相思
李白的詩到此為止,但是詩人張若虛依然意猶未盡。在他眼中,明月高遠,卻又似乎觸手可及。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扁舟子在江月之畔,不知身在何處的相思人,沐浴在同樣的一輪明月光下之,便期盼她的相思之意可借由這流動的、似乎有形有質(zhì)的明月光來傳遞。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眾y鏡臺一般圓滿的明月,原本應是花好月圓人相聚的情氛,可憐明月不解人意,此時卻照徹離人獨坐妝鏡臺的落寞。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痹娙嗽诖擞幸饴匀ニ?,任由讀者去猜,那“卷不去”又“拂還來”的,究竟是那皎皎明月光呢,還是脈脈相思意?
相思人終是恨他“相望不相聞”,不如身逐月華去與君相伴。至此,詩人把一腔女兒情思不留痕跡地融在月華之中了。
3)明月與歸意
從“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詩人的視角已經(jīng)由“不知何處”的“離人妝鏡臺”轉(zhuǎn)到了“今夜扁舟子”處。這一句把月光的遼闊永恒感和水面浮波月漣漪的動態(tài)立體畫面寫活了,詩人的視角既宏遠又細微,實在是絕妙。
相思人在“明月樓”望月思君,“扁舟子”在江月之中也望月欲歸。他思歸意切,以至于“昨夜閑潭夢落花”,春天正是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季節(jié),“扁舟子”卻飄泊已久,“可憐春半不還家”。
看看周圍,“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痹娙司_麗的想象中似乎春色也有歸意,落月也要回家,唯有“扁舟子”還是孤零零的漂泊。圓月象征團圓從而反襯別離,落月西斜,卻似乎更帶有寥落急切的催歸之意。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明月共情時,照徹人心中的寂離;斜月落霧,更讓人悵然若失——分明是一夜未曾合眼,而自己離那夢之而不可及的歸處卻還隔著“瀟湘無限路”。因此詩人替那“扁舟子”慨嘆道:“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币苍S月落之后,只盼隨著“昨夜閑潭”夢里的“落花”才能夠早一點回到伊人遙相守望的家吧。
以上從文學賞析的角度,分析對比了兩首作品中有關(guān)明月的意象。其中,張若虛更加關(guān)注回歸現(xiàn)實,一首長詩十八聯(lián),分別從詩人自己、相思人、扁舟子的視角來描述明月所帶給他們的別樣感受;李白則借著酒意,由一輪眼前月,放任想象馳騁古今。他看似是在抒情,實則暗喻深刻的道理在詩中,下面繼續(xù)從哲學角度來分析李白這首《把酒問月》。
【哲學角度】
要想更好地把握這首詩的深層內(nèi)涵,或許我們可以先替換詩中的個別字詞,讓這首詩作自身的理性得到更加充分的顯示。
青天有佛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如來不可得,佛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如來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禪,今禪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如來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佛光常照金樽里。
把這首詩其中所有的“明月”全都替換為“佛”、“如來”、“禪”,或者替換為“道”也是可以讀通順的。這在一定意義上表明,李白在作這首詩時候心境超然,實際上他是在借由“明月”這個意向來描述一種貫通古今、永恒不變的真理。而這種真理,是極致狀態(tài)的、萬法歸一的,所以才有可能對這首詩里的字詞加以調(diào)換而不傷其義。
文學評論的通識,大多認為中國文人偏以感性見長,而李白的這首《把酒問月》,看似感情狂放不拘一格,實則由情入理,表現(xiàn)出極其深刻的睿智。
由此可見,李白與張若虛兩位詩人,一個長于抒情議理,一個長于抒情描景,對明月的表現(xiàn)手法,入手思路各有妙處,因此才能流傳千古,成為后人誦不絕口的典范。
【引申】 天心月圓
弘一大師在坐化之前,曾經(jīng)留下一個偈語: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大意:要問我修持至此有何感悟嗎?我已經(jīng)不知道該怎樣表述了。強為之喻——一樹花枝,滿滿春意;一輪圓月,玄妙天心。
春意無限,而花枝有形;天心無相,而圓月空明。用一枝有形去表達無限春意,用一輪明月去表達無跡天心,二者的相似點在于,同是自內(nèi)而顯、自微而發(fā)的生機與洞明。
弘一大師所取的“圓月”意象,既有照徹天地纖毫畢現(xiàn)的澄澈包融,又有縱橫古今閱盡世間變遷的安然不動。結(jié)合對《把酒問月》與《春江花月夜》這兩篇描寫明月的經(jīng)典詩作,也許能夠帶我們更加接近弘一大師這個偈語所想表達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