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銅老師在知乎連發四篇《怎樣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全系列閱讀下來,激發了我對學習方法的思考和對其中某些觀點的探討,現在將這些思考的過程總結下來,拋磚引玉,做一下分享。
「高段位」的理解?
如果你只要理解這個概念,直接可以將「高段位」理解成「高級」就可以,或者將標題「怎樣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理解成「什么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或者「如何正確地學習?」也可以。
其實,學習方法并沒有什么高低段位之分,學習者才有高低之分。同樣一套學習法,你分給兩個學習者,他們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學,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
武俠小說里面說一個傻小子無意中取得了一本武林秘籍瞬間就練成的絕世武功,說的就是學習者取得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現在沒有讓人一步登天成為武林盟主的學習方法了,但是,還是存在方法可以讓學習者通過勤奮和努力來獲得知識一步一步爬上去。
采銅老師的一系列《怎樣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論,值得精讀,深挖。
何為「段位」?
說實話,我真不知道「段位」是什么意思,只好上網查,百度百科對「段位」的解釋在三個范圍:圍棋、武術和游戲。如果你不想看百度百科上枯燥的解釋(況且百度上的第一解釋直接采用了游戲的解釋,不準確),你可以看看維基對段位的解釋:
段位,段級位制的簡稱,是日本的一種等級劃分系統,段級位制在武術項目和一些傳統藝術項目如圍棋、將棋、連珠、花道、茶道等都被廣泛采用。
這個解釋比較的寬泛,我需要一個小的,對應學習領域的解釋。
何為學習者的「段位」?
「段位」溯源
說到段位,必然要看圍棋,所以我首先去到了「圍棋段位」的詞條,瀏覽到「品級詳解」那一段,看到了這一句:
《傳》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將詞句搜索,發現白話解釋:
生來就懂得事理的人是最上等的;通過學習才知道事理的人是次一等的;遇事迷惑時才學習的人又次一等;遇事迷惑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差的了。
溯源的疑問?
這是對學習者分級的好解釋,不過,再詳細看看,咦?怎么解釋多了一句「遇事迷惑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差的了」?
再查,發現網上的版本是: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也。」
問題:網上流傳版多出一句,百度百科「圍棋段位」少一句?那個才是正解?
再溯源
再回頭查「圍棋段位」,發現百科的引用來自《棋經十三篇》的「品格篇第十二」,同時我看到,這本書的這句話也是引用《傳》的,所以還得找回《傳》的出處。
原文:
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勝計,未能入格,今不復云。《傳》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傳》是什么?有人說《左傳》,有人說是《論語》。
首先查《左傳》,原因:《左傳》出在《論語》之前,《左傳》的網絡版本居然沒有全文檢索,于是在搜索引擎中打入「左傳 txt」,下載后檢索「生而知之者」,沒有結果,隨后檢索「生而」,有三個結果,但是都不匹配。
《論語》就好辦多了,鍵入「生而知之者 論語」一查,得出結果:上句出自《論語》季氏篇,原文如下: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溯源的結果
這么一來回折騰,我得到了以下的結果:
- 1、孔子首先發表了關于學習等級的言論;
- 2、《棋經十三篇》引用斷章;
- 3、百度百科關于段位的解釋直接用了《棋經十三篇》的引用;
- 4、知識在經過長時間的推移和傳遞者有意識的增減會帶來誤解和不必要的麻煩;
- 5、自己要養成對知識的鑒別能力,追根溯源才能得出最終的結果。
學習者的段位
有時候學習知識就是這樣,知識的探求往往不能直達結果,需要繞過一個圈才能發現知識的根源,這個過程需要自己去探求,這是一種學習的樂趣,這種樂趣只能通過自己才能獲得,別人幫不了你。
根據以上的結論,我可以試著總結出學習者的四個等級(段位),一段位為上:
- 一段位:生而知之者,生來就懂得事理的人;
- 二段位:學而知之者,通過學習才知道事理的人;
- 三段位:困而學之者,遇事迷惑時才學習的人;
- 四段位:困而不學者,遇事迷惑仍然不學習的人。
這個時候,在看回《怎樣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一):提問》這篇文章,你就會發現采銅老師的這篇文章其實就是在二段位和三段位之間展開的論述。
高段位的學習者就處在上智和下愚之間,能正確處理好「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的關系,學習者就開始入門了。
如何處理兩者的的關系?一、將采銅的文章再看一篇,掌握理論框架;二,可以嘗試參考上面,看看實操的例子;三、自己找例子做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