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知識付費以來,報名參加過很多課程。我是屬于那種被文案一撩撥就自掏腰包的類型,關鍵是掏完之后很多課程都還沒去學。
在買課程的時候,總是想的很好,覺得肯定能夠按照老師的節奏每天聽課程,然后完成練習。可是買完之后,就會被擱置,然后懊惱,一方面覺得自己花了錢,一方面又覺得什么都沒有學到。
看到30天基礎寫作課程的時候,是在小米的微信號公眾號上,仔細閱讀了幾遍推廣文案,很糾結到底要不要報名。
一方面很想參加寫作課程,覺得寫作一直以來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又擔心會像之前報名其他課程時自己所遇到的狀況,三分鐘熱度,開始的時候積極性很高,然后慢慢擱置。
為什么我總是三分鐘熱度呢?
首先,在我的認知里面一直覺得做這件事不重要。
最近在學的有關三分鐘熱度的課程中提到: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能堅持做事情,而是因為大腦覺得做這件事不重要。當大腦覺得我們做一件事情沒有什么意義或者快感時,就會拼命鼓勵我們放棄,反之呢就拼命鼓勵我們堅持。
關于寫作這件事情也是如此,在我的認知里僅僅是想要做,而不覺得很重要。
所以當寫作這件枯燥的事情碰上有趣的網絡小說時,果斷的放棄掉了寫作。
其次,沒有找到做這件事情的目標。
我為什么要寫作?
寫作可以給我帶來什么東西?
可以改變我現在的生活嗎?
從來沒有深究過這件事情。
《小狗錢錢》里面曾經說過你要為你的愿望設置夢想相冊,當一個人直觀的看到相冊時候,就會更有動動力把這件事情做下去。
而我卻一直沒有明白寫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可以帶給我怎樣的收獲或者是改變?
當這些事情都還沒有弄清楚的時候,我已經急不可耐的進入課流之中,比如加入到新一波的寫作課程里。
再次看到小米在評論區回復一個小伙伴的評論說先把16年的事情完成時,覺得自己精神立馬積極起來。
然而只是積極。
6次課程,到今天才斷斷續續的學完它。
寫,目前也只寫了幾篇文章。
講實話,我總是想的比較多,做的比較少。
比如我寫一篇文章,總會是覺得自己寫不出來,不知道如何下筆。
然后就開始糾結,糾結之后就想著要不不做了,最后的結果就是放棄。
人的大腦認知里從來覺得放棄一件事情真是太容易了。
不過從報名課程之后,至少我可以做到每周寫一篇文章,雖然經常是在deadline之前或之后才交作業,但是至少做到了每周一篇文章。
為什么我可以每周寫一篇文章呢?
老師設置了一個deadline。
課程要求每周周日中午之前上交作業,并且會統計。
有這個截止時間在,就會要求自己必須完成。不斷的暗示自己,不管寫的怎么樣,一定要交作業,這個時候在我的認知里面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完不成雖然不會有什么壞結果,但是會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
覺得一周寫一篇文章也不是那么困難。
當我確定主題,開始寫一篇文章的時候,發現也不是那么困難。
最困難的只是開始,一旦開始就很容易做下去。
所以說我要的不是糾結,而是行動。
種一棵樹最好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寫作也是。
我要做的就是著手去寫。
老師說,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和堅持,寫作這件事更是如此,需要長期的練筆和堅持。
只有長期的堅持,才會有量變到質變的驚喜,比如公眾號原創。
那么就從每日1000字的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