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尋初入學兒童心理、智力的發展軌跡及規律,我第一次接了一個一年級。
經過了兩周多近三周的適應小學學習生活之后,我對他們的學習作了一次檢測。
檢測內容是人教版部編教材配套的《同步解析與測評》內的第一組達標檢測卷。檢測時間60分鐘。考慮到初入學有些兒童還不識字,當然已有相當一部分已能初步讀懂題意,所以我給他們讀了題,但不過分解釋題意。我的目的在于摸底學生已有知識狀況,以及學前習慣、知識背景,生活經驗與能力對初入學兒童的影響。
本班學生共有46人,因病實考44人。
成績統計如下:
100一99分有3人,占6、8%
96一95、5分有5人,占11、3%
93一90分有9人,占20、4%
89一80分有11人,占25%
80一70分有9人,占20、4%
70一60分有3人,占6、8%
60一50分有2人,占4、5%
從以上分數統計,以及我的觀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初入學的兒童的習慣、知識背景,生活的經驗與能力對他們學習成績及智力發展的影響。
應該說,這些兒童大多還受著學前習慣、知識背景,生活的經驗與能力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因為兒童入學才僅僅三周,學校及老師對他們的影響很有限,或者說有一些,但不會很大。
我們先來看6、8%的100一99的孩子。據我的觀察和了解,這3個孩子都具有較好的習慣,如上課注意傾聽,專注度高,課堂思維活躍,有較好的自控力……同時,不可否認他們的家長都非常重視教育,采取了恰當而較為正確的早期教育,他們都具有較豐富的知識背景,這幾個孩子的識字量已大大超過其他初入學的兒童,具有較好的思維能力。當然,他們的生活的經驗與能力,也顯然比其它兒童顯得更成熟與利落。當然,這樣的兒童將會很快適應小學生活。至于他們以后的長期發展會怎樣,還有待觀察。不過,我相信有了好的開端,他們一定不會太差,因為好的學習狀態,有延續下去的趨勢,這也是一種"馬太效應"吧!
與此相對應的是4、5%的50一60分的兒童。他們顯箸的一個特點是習慣極差,上課極不專注,基本沒有傾聽的習慣,好動,極度缺乏自控。當然,他們的知識背景與生活的經驗也極少,他們的識字量較少或根本不識字。他們生活的經驗與能力也極差,他們不是今天忘了這樣東西,就是明天忘了那樣東西。他們生活在父母的過度的愛與寬容中,他們比同齡兒童更顯得幼稚,生活不能自理,基本沒什么規則意識,他們想動就動,想說就說,一點沒有自我約束的意識。
這些兒童與6、8%的100一99分的兒童相比,他們的智力真的有很大差別嗎?據我的觀察,他們的差別不在于智力,而在于習慣,專注,自控,知識背景,生活的經驗與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是這些,影響了他們學習上的表現。
這些兒童如果在這些方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他們很可能發展成為學習困難及問題兒童。因為沒有一個兒童會忽視學習成績帶給他的成就感與影響。當一個兒童自我認定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時,他也會喪失學習的持續動力,從而走向惡性循環。
至于隨著學校,老師對這類兒童的持續影響,家校密切配合改變兒童習慣等方面會產生什么效應?產生多大的效應?這有待于觀察,持續研究。
以上談的是兒童表現的兩個極端方面,猶如太陽光的光譜,從最優秀到最差這中間的移動,實際就是兒童的習慣,知識背景,生活的經驗與能力,家長的文化素質、教育理念等方面差異導致學業成績、智力發展的差異。
誠然,教師的教學也會導致差異。但是,同一個班,同一個老師教所導致的差異,我們就真的應該從兒童的習慣、知識背景,生活的經驗與能力的方面去多找原因了。當然,智力差異也是一個因素。
但我們不可否認兒童良好的習慣、豐富的知識背景,家長良好的文化素質等會極大地促進兒童的發展。
這只是我班44個孩子的一次學習檢測樣本,如果把它放到全校整個年級,甚至所有初入學的兒童的身上,我相信,和我們班樣本所表現出的差異不會太大,它應該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與價值。當然,具體的結論,還需要更大體量的樣本,更深入的分析研究,才有更大的說服力。? ? ? ? ? ? ? ? ? 201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