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為什么這么窮?
相信你至少見過一些人,他們的收入普遍較低、生活也很不堪,被稱為窮人。除了窘迫的生活,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們還有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懶惰、拖延、不求上進等等。然而,貧窮的背后不僅僅是這些行為現象,還有一些深層的思維邏輯,并且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也都有一些。
有一本書,叫做《貧窮的本質》(副標題: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就給我們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本書的兩位作者班納吉和迪弗洛走遍了五大洲十八個國家和地區的貧困人口地區做了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總結出了最主要的三個原因:
一、窮人缺少有效的避險工具。
二、窮人不做遠期規劃。
三、對認知范圍之外的東西,窮人身上有太多的執拗和偏見。
先說說第一個:缺少有效的避險工具。窮人是通過什么來避險的呢?兩位作者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越是貧窮的地區,人們就越是傾向于生更多的孩子。什么?多養個孩子難道不需要更多的資源么?窮人可沒想這么多,對于醫療水平和養老保障條件十分落后的他們來說,多生個孩子就等于未來多一份依靠,因為保不準哪個孩子就提前夭折了、或者和自己關系處不好了、又或者孩子自己都艱難度日了等等,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致使他們用多生孩子的方式去避險。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這就是老鼠的繁衍之道。與之對應的是老虎,老虎采取“精英式”的育兒策略,一般每次只生一個,精心培養,有朝一日便是有一個“王”。而老鼠則采用“賭注式”的育兒策略,一次生一窩,其中能有幾只順利長大就達到目的了。如果你用心觀察,對于“一般一次只生一個”的人類來說,這種“賭注式”的方法并不會帶來更好的結果,本質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去年,身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鄰居家的一位大叔被確診為癌癥晚期,孩子們籌錢借錢進行化療醫治,最后不僅沒能挽留住家人的生命,還花出去很多血汗錢。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但大多數都是“大難臨頭”才想到砸鍋賣鐵,很少有人舍得每月拿出幾百塊錢去購買可以有效降低風險的商業保險,很多窮人甚至對保險抱有敵意。
其次,窮人普遍不做長遠的規劃。拿教育來說,這著實是一個花銷不少且需要長期投入才可能會獲得回報的投資。窮人普遍是不愿意會將極其有限的資源“浪費”在教育這件事上的,對于他們來說,這樣做的風險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