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如何交流:為人父母,更需學習

在這幾個周里,身為班主任的我一再希望家長們能和孩子交流交流,再將交流反饋給我,可是交流的結果,并不是太好。

一、交流容易出現“代溝”

其實并非是簡單的代溝問題,而是孩子已經是高中生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他的觀點在我們家長看來,其實不一定是很正確或者很成熟。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想要用自己的經驗去指導指導。而這樣的指導,其實孩子已經是從小就聽著了,自然是不愿意再聽了。

我建議家長們,多傾聽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交友等情況,不要輕易對他的行為做評論。要學會去維護孩子正在成長的自信和自尊,以便他逐漸建立起對社會的認知。而且,傾聽也能讓孩子暢所欲言,更加能了解孩子的情況。

二、孩子不愿意交流

這樣的情況,其實肯定是雙方交流出了一些問題,孩子心里早已經認定,他心中所有事情,和家長交流都是沒用的,甚至反而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比如被罵甚至被打。

可以這樣說,其實這一類孩子,是更渴望與家長交流的。上一類所說的代溝問題,其實雙方還有一定的交流,只是有些時候方向不對而已。而不愿意交流,父母與孩子之間會越來越緊張。

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們千萬不能指望孩子,畢竟他們的想法經驗都還不太成熟,還沒有能力主動打開僵局。

這個僵局,必須由家長來打破。

方法其實是很多的,給孩子創造一個比較放松的環境,比如說,周末帶他出去玩玩,放開家長緊繃的面子,如同朋友一樣與他交流;比如說,周末放手讓他打打游戲,甚至讓他教教你等等,讓孩子放松,再于不經意間引導孩子,可能一次讓雙方都滿意的交流,就會這樣產生。

三、交流內容。

我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最可怕的,是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

很多時候,無論是父母或者是老師,都可能產生這樣一個想法。

我比孩子多活這么多年,吃過的鹽都比你走過的路多了,憑什么你不聽我的。

這種觀點對嗎?不能完全說不對,身為父母,肯定是要比孩子多懂一些的。

可是我們多懂的這一類,真的就是對的嗎?

其實,不盡然!

舉個例子吧,王健林的父親,會比王健林更懂經商嗎?不盡然。

身為老師,我意識到責任之重大。更知道我的一言一行,甚至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

我至今都還能想起我弟弟的老師。當我因為我爺爺去世,而替弟弟請假回家時,她說的一句話。

“你爺爺去世,關你弟弟什么事?”

這樣的話語,這樣的價值觀,我肯定不敢推崇,她即使是身為老師,我也不會去學她這樣的觀點與做法。

而為了不出錯,或者說少出錯,我經常在閱讀,希望能吸收一些更好,更先進的教育觀念與理念。

如此,我才敢繼續教育孩子。

身為父母,其實很多時候,和老師職責相同,甚至比老師職責更大。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如此,父母的交流內容、引導是否正確,就極為關鍵了。

曾經我上班的示范性高中里,發生過這樣一件事,那就是學生的父親讓孩子去問老師的工資收入。

當時我們剛入職,工資也才兩千多。學生將這個信息反饋給家長后,家長如是反應。這么低的工資,老師有什么做法,還比不上我這開重卡的。

這番言論,倒是滿足了家長的心理。對于我們老師來說,也不至于產生什么影響。可是對于孩子來說呢?父母這一番話,等同于消解了老師的權威,因為他會受父母影響,認為既然老師比不過父母那就沒必要太尊重,自然也就不可能太認真。

故而,每當有學生離開我的班,或者換了老師,我都會引導學生,去發現老師們的閃光點,而不是缺點。

古龍說:一個男人如果在后面夸另一個男人,那是真正認可這個男人。

這句話的意義,我是這樣理解的,我們議論起別人,大多是缺點,可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從缺點中,去找到別人的優點。

引導孩子去關注更優秀那一點,孩子也會變得更優秀。

你看,交流內容的關鍵,就在于此。而如何讓交流內容較為恰當,我想一是多傾聽,少引導,除非孩子的路已經太錯了;二是多學習別人的經驗,并且要辨別學習的東西,是否適合于自己的孩子。


我是張老師,我在簡書等待家長的交流!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