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婭
流行是如何發生的?
這里涉及三個原則: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
1
個別人物法則包括三個角色:聯系員、內行和推銷員。
聯系員是指那些交際廣泛,一旦傳遞信息,就有無數人接收到的人。大學里的級委就是這樣子的角色,他們從學校那里得到最新消息,然后把班委們聚集起來,告訴他們內容,然后再由他們傳遞給班級。這是從組織架構上定義的聯系員,生活中也有一些自然形成的聯系員。比如某個同學交友良多,朋友圈加了很多人,當他吃了個什么好吃的,玩了個什么好玩的,在朋友圈曬出來,一下子有很多人看到,從而引起小范圍的效仿和流行。
內行是指那些對某個領域研究特別透徹的意見領袖。我們身邊總不乏這樣的人,比如某個同學對電腦研究很多,當我們需要買電腦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推薦。內行為何會在流行潮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呢?首先,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不為人知的信息,而別人知道他們掌握了重要的信息。其次,是因為他們傳播信息的目的僅僅是因為樂于助人,而不是收了商家的好處為其做廣告,這反而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在社會流行潮中,內行是數據庫:他們為大家提供信息。聯系員是社會粘合劑:他們四處傳播信息。但還有一種更重要的群體——推銷員。他們負責說服大家。推銷員具有情緒感染力,他們能調動起別人的情緒,讓別人信服他所說的。
2
附著力因素主要指信息本身的價值。如果傳播的是跟受眾完全沒關系或者無法給受眾帶來價值的信息,那么哪怕傳播者再有魅力,也很難引起流行潮。
比如說,某個美食內行推薦給你一家餐廳,你吃過之后愿意推薦給朋友的前提是,那家餐廳的飯菜和服務質量真的很不錯,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倘如不是如此,那你就不會給該餐廳做免費宣傳。
3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老師送了一個臟兮兮的小女孩一條美麗的裙子。小女孩回到家后,她父母覺得家里亂糟糟的,配不上這么漂亮的裙子,于是全家動手,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第二天,鄰居看到了她家這么干凈,受了影響,也把自家搞得干干凈凈。接下來的日子,其他街坊也跟著這么干了。于是,沒多久,小女孩生活的小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這就是環境威力原則。
事實上,我們深受自己周圍的大環境、小環境和周圍人們品格的影響。當我們站在馬路邊猶豫要不要闖紅燈時,這時如果有另一個人闖紅燈了,那我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跟著闖紅燈。我們很容易無意識地模仿別人的行為。當我們把自己以及工位拾掇得很工整時,我們會充滿自信,導致我們在與別人相處時如浴春風,另外工作效率也跟著提高了。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動物,對細節很敏感,很容易受到環境的暗示。因此,重視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很有必要。尤其要重視小孩成長的環境。孟母為何三遷?是為了給孟子良好的成長和學習環境。小孩的學習和模仿能力最強,更容易受到環境和同齡人的影響,因此更有必要重視他們的成長環境。
個案分析:
銀匠保羅·里維爾無意間知道了英國人即將攻打波士頓,他立即騎馬夜行,把消息傳遞給波士頓沿路地區。消息立即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整個地區都拉響了警報,做好了迎擊英國人的準備。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美國獨立戰爭”。
社會研究家對這事件進行了研究,發現保羅·里維爾能迅速掀起一場口頭傳播的浪潮,是跟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第一,保羅·里維爾交際廣泛,他屬于聯系員的角色,所以當一個小馬童聽說了英國人要來了的消息時,馬上告訴了保羅,而保羅在傳遞消息時,很清楚應該找誰,他每到一個地區,都去敲響該地區的首領人物,再由該地區的首領去組織防御。而當時另一個負責傳遞消息到另一地區的制革工人威廉·戴維斯,卻沒能使當地首領提高警惕,是因為他不具備保羅那種聯系員的特質,他每到一處,并沒有把消息告訴最重要的人,因此也就沒有引起注意。
第二,消息本身的附著力因素。保羅傳遞的消息是“英國人就要來了”,這消息與波士頓人民息息相關,本身就很有價值,因此有利于它的傳播。假設保羅傳遞的是某款產品的宣傳信息,恐怕就沒有多少人愿意口口相傳了。
第三,保羅騎馬夜行也被認為是一個關鍵因素。恰恰是夜里,所有人都在家,一敲門就有人響應,如果是白天,大家在田里勞作,消息的傳播速度就大打折扣了。另外,夜里傳遞的消息,更顯得緊急,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信息的快速傳遞,跟時間、人物和環境息息相關。
寫在后面:
《引爆點》我至少閱讀五遍了吧,每看一次就有一次的收獲,但之前并沒有對書進行系統的梳理,導致每次看完,腦子里能記下的是零零散散的碎片。這次借由寫讀書筆記對書進行了總結,發現原來整本書的觀點其實很簡單:想要讓某事/物變得流行跟三大因素有關——關鍵人物、信息本身的價值和環境。書里大量的案例都是論證這個觀點。理清了思路后,讀書筆記就寫得特別快——以前我寫專業類書籍的讀書筆記差不多要三五個小時,這次居然兩個小時就寫完了。但寫完并不重要,要怎么用到我的工作中去才是關鍵,容我慢慢摸索。
拓展閱讀:
End.
微信公眾號:米婭向前走。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