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8 《苦盡柑來遇見你》

清明假期,在家里追完了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

我很久沒有被韓劇感動得落淚過了。而且這部劇屬于從第一集開始可以一路哭到結尾的故事。

查了下原版劇名是?? ????,是濟州方言的“您辛苦了”之意,英語劇名為When Life Gives You Tangerines.和中文劇名意味近似。我實在覺得中文翻譯的較為含蓄,相當有意境。

我是在網絡上看到很多人推這部劇,角度是女性的覺醒(女權意識)等,但以我個人觀后感而言,它只是一部簡單的以女性視角展開的關于家庭親情的故事而已。只是這個女性視角和心路歷程被刻畫得太過真實細膩了。

以下涉及劇透。

主角吳愛純,是個濟州島海女全光禮的女兒。因為丈夫吳韓圭早逝,光禮選擇了改嫁,她把愛純留在了亡夫家(吳家有點文化,至少會供愛純上學讀書)。

光禮是一個倔強而吃苦耐勞的女性,但在那個時代她改嫁后依然要生兒育女養家糊口,她和現任丈夫又有了兩個孩子,但丈夫似乎并不善勞作,看上去游手好閑,但有唯一一個優點,心腸不算太壞。

愛純和光禮的感情非常好,她每天去海邊等母親從海里出來,但光禮為了多抓一些海產,經常是最后一個回到岸上的海女,這令愛純非常煩惱。也為光禮的早逝埋下了伏筆。

愛純為母親寫了一首詩,主旨就是她這個女兒不如鮑魚,因為媽媽每天不是抓鮑魚就是洗鮑魚,卻不抬頭看看自己的女兒。愛純的詩在學校拿到詩歌比賽第二名,光禮忙于生計并沒有第一時間去讀,但繼父把詩遞給她的時候,光禮讀完后撫摸著孩子的筆跡哭道:“以前的吳家也好你也好,都只是騎在我的肩膀上拼命吸血,只有我女兒竟然想到以后掙錢了每天給我一百元,我的命怎么這么好……”

為此,光禮在知道亡夫家偏心不給女兒吃黃魚時大吵大鬧最終把愛純領回了現任的家,在知道女兒因為家貧只能做副班長之后,為了不給孩子丟臉,給懷孕的弟媳婦幫忙墾田借了她的嫁妝項鏈,打扮整潔去學校卑躬屈膝地打點老師。這和光禮平日粗魯狠辣的性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點出了一個母親為了孩子可以時而進攻,時而退讓。而長大后的愛純為了孩子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你就當是雇了頭牛犁地,我可比牛能干多了!”

光禮種地時的笑容,令我心碎。

飾演光禮的女演員演技相當精湛,她是一個被海風被生活蹂躪卻依然堅強奮斗的村婦形象,長得并不漂亮,但堅毅果敢,同時又溫柔細膩,是很容易令人共情自己的母親或者祖母的。通過愛純的詩歌和故事旁白,道出了光禮離開的時候只有二十九歲,愛純一生都活在失去母親的陰影之中,那個會讓她枕在膝頭,輕輕拍她后背的母親,在她十歲的時候永遠的消失了。當愛純垂垂老矣,站在海邊哭著喊媽媽的時候,這種貫穿一生的心碎達到了頂峰:“為什么別人能活八九十歲,媽媽你卻這么早地離開了我?”

這部劇永恒的主題,是母愛。故事中第一個親情關系:母親和女兒。

光禮一開始就告訴了愛純:“不管是誰,早晚我們終將變成孤兒。”

親子關系,就是不斷地得到并失去。

愛純有個青梅竹馬,十歲就跟在她屁股后面的梁寬植。很多人批評這部作品依然有美化男性的嫌疑,認為梁寬植這樣的男性幾乎不可能存在。

在愛純的年代,也許真的不存在,但之后呢?編劇寫了一個故事,帶著美好的期待,以及我相信,依然會有部分幸運的女性是能在平等的父愛澆灌下長大的,并且學會分辨和挑選優質的男性愛人的。第二個親情關系出現了:丈夫和妻子。

在整個以女性為敘事基調的故事中,真正有一定重量的男性角色只有四個人:梁寬植、夫商吉、樸英凡、樸鐘燮。這四個男人,互為對照組。

其實看到少年梁寬植登場開始,我就隱約覺得編劇對于男性的刻畫多少也散發著一點《好東西》的味道。

梁寬植是個木納的笨笨的男孩子,但他對愛純有一種義無反顧的信任和偏愛,而且他毫不在意男女間的社會階級差異,也沒有通常意義上的世俗眼光。他純粹地喜歡愛純,為了愛純可以偷家里的錢私奔,為了愛純可以和家庭決裂、和騙子打架,支持妻子做股長(如果愛純競選總統,寬植可以做總統夫人),以愛純的意志培養女兒。而他本身其實是個膽小規矩的老實人,沉默寡言,話說得最多的時候就是為了去爭取和愛純的婚姻。

寬植對生活的每一次的反擊都是因為愛純。他做到了身心和一地去托舉和照顧愛純。哪怕愛純已經五十歲了,他依然會像十八歲時一樣,說那是他最愛的姑娘,最聰明最可愛的姑娘。哪怕他的姑娘白了頭發,他還會給她買發卡,背著她笑,無所顧忌的表達他愛她。他會把碗里的豌豆挑到女兒的碗里,把湯里的魷魚提前挑揀出來留給家人,忍著病痛出海勞作,為了兒子賣掉了心愛的金銀銅號。在愛純母女吵架的時候,他也永遠站在愛純身邊。而到人生的最后,他還在感到抱歉:因為外出沒能在家,對兒子銅明的死無法釋懷;遺憾答應愛純的事情他一件也沒有做到,明明他已經是那么好的丈夫和父親了。

東亞家庭:愛是常常覺得抱歉。

梁寬植是愛純的初戀,夫商吉是愛純的相親對象。貧窮而浪漫的愛情和物質富有但自私無情的婚姻,你選擇哪一樣?

“所有的選擇,最終都要承受相應的代價。”

愛純選擇了深愛自己的寬植,與他一起忍受貧窮,在困苦中掙扎奮斗。

樸榮蘭選擇了夫商吉,在婚姻中做了二十多年的保姆,照顧婆婆,養育子女。在感情的荒蕪中度過了原本屬于青春最燦爛的光陰。

“如果不是因為不愛你,我根本堅持不到現在。所以,讓我退休吧。”

夫商吉這個角色,走的是搞笑情節,但他可能是五六十年代更典型意義上的刻板東亞男人,編劇在細節上甚至暗示了他還有家暴侵向。他在晚年的境遇和梁寬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一個溫情劇的主旋律來說,他到外孫女出生之后才漸漸醒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頗有些亡羊補牢的意味。

梁家有祖傳戀愛腦,夫家有祖傳的風流,這一點編劇著墨不多但通過樸榮蘭和婆婆的對話把夫家兩代媳婦的痛苦帶了出來——用一種相對委婉又凄涼浪漫的方式:“商吉的父親,從來沒有和我看過冬天的山茶花。”而樸榮蘭在離婚前答應和夫商吉沿島一起騎了一次自行車,丈夫依然自己飛馳在馬路上玩著各種各樣的花樣,半路上還被年輕時的風流債攔了下來。而榮蘭只是輕飄飄地云淡風輕地騎著車向前去了,沒有等被攔下的丈夫。她考出了地產經紀人執照,不再是丈夫口中被他施舍“吃白米飯”的人了。

結尾的時候,海女阿姨們幸災樂禍地說也許夫商吉是有一點喜歡愛純的,不然他的女兒怎么會看上愛純的兒子:“智商也好,喜好也罷,都是會遺傳的。”

我覺得與其說夫商吉喜歡愛純,不如說他喜歡的是愛純和寬植之間青春洋溢獨一無二的愛情,他這一生都沒能體會過,他不屑于學也不屑于給,成年人的遺憾就是:有些東西,不是努力就能夠得到的——何況他根本沒有努力。而他這樣的“狗屎”男人很多,是東亞社會上的常態。

多年以后離婚的夫商吉和親家寬植一起逗外孫女的時候說:“知道我是什么時候開始討厭你的嗎?從你每天帶那個碎花布包的便當上船開始的。你這個窮小子居然能夠娶到這么可愛的老婆,每天累得要死還能開開心心的。”

每天寬植回航時愛純都會帶著孩子們在海邊等他,已經大學畢業的女兒還會牽著寬植的手一起回家,這是夫商吉永遠不可能得到的,珍貴的愛。而他其實明明可以通過努力和榮蘭一起創造的。

“是初戀嗎?”榮蘭問已經瘋狂愛上愛純兒子銀明的女兒賢淑,“真好,畢竟你在體會媽媽從來也沒有過的體驗。”

榮蘭最終明白,愛是不能從男人身上去找的。

英凡是愛純女兒金明的初戀,編劇把他寫得如同寬植的翻版,甚至兩個人戀愛的過程也很接近,但兩人關系的反轉也可以說是意料之中的。

英凡是個好人,甚至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結婚對象。除了有個不喜歡金明的母親。——但也是這個母親,讓人看明白了英凡性格的真相以及原生家庭對婚姻的重大影響。編劇沒有著重描繪英凡的母親,但聊聊幾個鏡頭就能讓觀眾立刻明白這是一個刻板印象的婆婆,金明嫁給他決定不會幸福。

英凡的母親為了兒子一忍再忍,但最終覺得“再忍下去自己真的要死了”,而和愛純攤牌希望阻止二人的婚事。這里的重頭戲就是親家見面吃飯,愛純不忍女兒為親家端茶盛湯而自己的碗里空空如也,而寬植在女兒被未來婆婆指責時第一時間望向了英凡,英凡終究及不上寬植,他被岳父的眼神提醒才知道出來解圍,而不像寬植總是本能的擋在妻子的面前。

英凡和金明為了婆婆吵架、分手時候的臺詞簡直和國內夫妻吵架的詞一模一樣。英凡的母親毀掉了兒子的婚事,兒子最終選擇了母親也徹底地冷落了母親。

“你是我的人生啊。”

“不,那是我的人生。”

英凡的母親是很多東亞母親的縮影,她們無法容忍竭盡一生培養的兒子被一個她認為配不上的女人搶走。

借此也提出了另一個警示:女性不應該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和強加在子女身上,子女有他自己的人生和意志。

英凡對母親的冷落以及后來偷偷去金明婚禮的情節有很多觀眾吐槽不太符合現實,因為男性在婚戀關系中很少會有初戀情節,也談不上完全忠于愛情,相比毫無助力的金明,找一個更加符合社會地位和有輔助價值的女性才是他這類男性的現實考量。

我比較贊同這個觀點,不過我覺得這里編劇的目的是為了表達英凡是個溫柔心軟的人,他對于感情的軟弱才是致使自己失去金明的主因,而不是他的母親。

東亞的母親是典型的,東亞的兒子也是。是不是要當孝子就不可能成為好丈夫的這個論點,在英凡和寬植身上,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也正因為如此,金明最終選擇和英凡分手,因為她的爸爸已經做出了一個好丈夫的榜樣,而英凡顯然不及格。

幼子失怙恃和父母尚在而子女夭折,痛苦程度幾乎不分伯仲。而愛純兩者都經歷了。第三個親情關系:父母和孩子

因為愛純和寬植的生活日漸寬裕起來,當一切開始慢慢變好時,只是因為一個小小的疏忽便導致了小兒子銅明的死亡。

“所有經歷過的人說出的話語都驚人的相似,當他們形容失去孩子的情景時,都說一切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中午還在吃飯的孩子,晚飯時卻再也不會回來。”

從此愛純的夢中除了母親,還會經常浮現失去兒子當天的情景,她后悔沒有抱一抱銅明,后悔沒有確認領居奶奶是否聽到她拜托的話語,后悔沒有囑咐同樣在家的兒子銀明照看好弟弟。他們后來為了女兒賣房子搬了家,新家里依然會放著銅明愛吃的糖果和一把勺子……

搬家的前一晚夢中的母親問愛純,孩子只有三歲都不識字,你寫了新家的地址有什么用?愛純只是難過:也許呢。她只是不想銅明回來的時候找不到家而已……

編劇在這里設置了一個很巧妙的情節:

從此銅明在家里成了一個不能提起的禁忌,因為提了都怕愛純傷心。即便是掃墓,夫妻二人很長時間也都是前后腳分開。

劇中的女性,都無一例外地站在了愛純的立場上,雖然這在現實世界也是比較罕見的,但也可見編劇的目的。

火花只有落在自己的腳背上,才會知道有多痛。都是母親的人,才會互相理解。

愛純的父親早逝,母親改嫁,愛純幼時奶奶對她并不算很好。但奶奶到了彌留之際已經認不得人了,看到年近五十的愛純,還是會一眼認出來說:“你是韓圭的女兒啊。我怎么能認不出?”奶奶離去之前坐在孫女買的電熱毯上對二兒子說了一席話:“我有什么臉去見兒子啊,等待我的肯定是他的罵聲,罵我沒有照顧好他的女兒。”? ? 奶奶也是年紀輕輕就失去了兒子,她陪著兒媳光禮一起去拍了遺照,用她積蓄的賣粥錢為孫女婿寬植買了船。看到一個網友的評論:對奶奶來說,愛純是兒子的遺產。

寬植的奶奶(薩滿神婆)一開始并不喜歡愛純,總是用紅豆打她,在愛純深陷在失去銅明的痛苦時卻把年幼的銀明拉到一邊,告訴他今后要接受不過生日的現實(因為銅明是在銀明生日后三天夭折)。

愛純的婆婆也沒有為此責備過兒媳,在多年以后愛純對婆婆表示感謝時,婆婆道:“就是剛剛死了幼崽的牛,也不能讓它去犁地啊。”

天然的母性讓女性達成了和解和團結。這劇的插敘和倒敘手法堪稱一絕,沒有一絲一毫的浪費。時間線雖然一直是跳躍的,但環環相扣,念念有回響。

再回過來說樸鐘燮,他和金明的感情線開始得比較突然,按照金明的話來說,奇怪的緣分,雙方都見過彼此最不堪尷尬的樣子。他們的感情開始于鐘燮的暗戀,這一點其實和寬植有相似的地方,鐘燮的愛很隱晦,直到他離開后留給金明的那幅畫才露出端倪。和英凡的故事相反,鐘燮的重頭戲從婆媳視角變成了翁婿視角。寬植對于要奪走他女兒的男性都沒有好感,但他很快就接受了鐘。因為鐘燮是個自己暈船也會跑去照顧金明,金明上廁所他會在外面給她披衣服的男孩,他會注意到愛純凍傷的腳,因為母親脫下了自己的襪子給女兒穿。最加分的是:鐘燮的媽媽很喜歡金明。一個母親對另一個母親的孩子的贊賞和喜愛,不會有人不喜歡的。

對照一下英凡,他對金明不好嗎?也是很好的。他會千里迢迢來看金明,他會用手給金明捂腳,但是(但是之后的話才重要),他的母親單方面對金明指責的時候,他除了大叫“媽媽”表示抗議,便再也沒有其他行動了。金明因為被誣賴偷東西而晚歸的時候,當爸爸的寬植從下午等到傍晚,而英凡在遇到寬植被奚落之后就回去了。金明住在不太好的社區,他除了抱怨地方危險也只是希望金明快點搬離和他結婚。金明提出分手后,他去挽回,說為了她會去和父母斷絕往來。本質上表達的仍然是我愛你,我為你犧牲。他需要金明作為一個理由,一個惡人,讓他狠下心腸去反抗。但如果他真的決定為了金明和家里斷絕往來,他不應該去問,而是應該直接去做。這就是他和寬植、和鐘燮最大的不同。

愛和尊重,相差太多了。英凡代表的就是婚姻中會消失的丈夫、兒子、父親。縱然他看上去再好,也不是良配。

第三個親情關系:父親和兒子。

在東亞多子女家庭中女兒被忽視是正常的。但在這個故事中,兒子銀明似乎變成了傳統意義的女兒(但其實并不是)。愛純和寬植確實更在乎長女金明,除了天性中對女兒的偏愛,便是子女中金明是更懂事也更值得投資的孩子。

光禮是海女,但不允許愛純做海女,也不許她去做保姆或者傭人,因為她心疼自己的女兒,當寬植的奶奶打算讓小小的金明去學習海女的工作時,一向好脾氣的愛純掀翻了祭祀的供桌,生氣地抱走了金明。因為更擔心女兒,愛純聽到女兒騎自行車摔了就跑出門去,因此一時疏忽造成了銅明的夭折。跑出家的銀明被海女阿姨帶了回來,銅明變成了冰冷的尸體。如果這個故事性別反轉發生在現實的東亞家庭,那么銀明和愛純很有可能被全家厭棄,因為他不懂事,沒有照顧好弟弟。所有的錯,都會變成女人的錯。

銀明因為讀書不好,也許努力過但不曾得到愛純同樣的贊賞和關注,但寬植對兒子并沒有缺少多少父愛,他偷偷帶兒子在外面吃飯,給兒子補過生日,為了兒子的錯誤賣掉了賴以生計的漁船。寬植甚至會給兒媳賢淑買啤酒,賢淑羨慕銀明有這樣一個父愛如山的爸爸。

“當父母的,永遠執著于沒有給孩子的。當孩子的,永遠執著于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的。”

銀明總是叫著不公平父母偏心姐姐,但有多少父母會接納未婚先孕的兒媳(親家公商吉還欺負過自己);照顧無業的兒子兒媳并養育他們的孩子;給親朋好友發錢支持兒子的買賣;摒棄前嫌帶孫女給商吉看。在兒子補辦婚禮的時候,默默脫下女兒買給他鞋給商吉試穿,僅僅為了讓商吉高興。這個去世前把愛純的梳妝盒裝買發夾的男人,是多少人一生夢寐以求的完美愛人。我們可以容忍電視劇里充斥著各種荒誕的霸總人設,為什么不能給真正善良的老實人寬植多一些欽慕呢?

主人公愛純的一生,借由女兒金明的敘述,從1950年走到2025年,從一個孤苦無依的孤女,到青春熱烈的文學少女,從吃苦耐勞的少婦,到會吵架撒潑的中年婦女,再變成一個安穩和藹的詩人吳老師。七十余年,每個女性觀眾都能從她的人生階段和經歷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父母輩的影子。

故事中當然有很多并不完全符合現實生活的部分,但在并非都是大團圓的結局里,我們體驗了一個女性看似瑣碎的在巨大時代背景下的渺小的一生,韓劇獨有的詼諧搞笑氣氛,沖淡了生活中的困苦凄涼。

我們都是時代的塵埃,宇宙的塵埃,都是小人物。即便如此,也不白來一趟,在明媚春光里,譜寫一段人生的詩歌。

題外:看完這部劇,我看過的國產劇中想起了《小巷人家》,《小巷人家》是以兩個家庭為故事線展開,主角是兩個女性,同時也描繪了重男輕女的東亞通病等問題,作為年代劇來說時間線也相對接近,不過因為兩者的精神內核完全不同,感受也不一樣。但怎么說呢,看《小巷人家》會落淚,會生氣,但不會治愈。看這部劇會覺得笑中帶淚,但因為它的格局始終沒有脫開家庭母愛的小圈子,治愈但憤怒不夠,多少差一點意思。對,對中國女人來說憤怒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好喜歡光禮,她是帶著憤怒的女性,她的頑強好迷人。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