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en Thompson 譯者:ONES Piece 王紫涵、何聰聰
譯者按:前不久,閱后即焚應用 Snapchat 推出了可拍攝短視頻的太陽眼鏡 Spectacles,正式進軍智能穿戴設備領域。知名科技博客 Stratechery.com 作者 Ben Thompson 認為,Spectacles 將不會重蹈谷歌眼鏡的覆轍。此外,他還在文中提出了新興事物普及所需要的兩大前提,并就此分析了蘋果公司推出的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在這兩方面的表現。
當我們提到未來的時候,棘手的部分更多地體現在“如何實現”而不是“實現什么”。
這是 Simon,它是一款觸屏手持電話,可以運行第三方軟件。IBM 公司在1992年推出了這款手機,那時甚至連互聯網都還沒出現。它可以用來發送傳真。
我強調發傳真這點并不是嘲諷的意思;相反,這說明了為何智能手機花了整整15年時間才得以真正普及:新事物需要的不僅是可行和廉價的技術,還有一個可以依賴的生態系統和需要被滿足的現有用戶案例。
想想在1992年到2007年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至少乍看之下,沒有任何一件和智能手機相關:
- 個人電腦從辦公室進入了家中
- 互聯網的發明和整個生態系統從無到有的建立
- 個人電子設備激增:到1992年,許多人都已經擁有或使用過計算器和隨身聽;到了90年代,掌上電腦和數碼相機問世。在本世紀初,我們又有了便攜式GPS和數碼音樂播放器。
我們之所以認為2007年是智能手機元年,是因為盡管之前已經有過很多智能手機(最有名的是1996年的諾基亞 Symbian 與2003年的黑莓和微軟手機),但是 iPhone——由于它突破性的用戶界面和超前的硬件設備——充分利用了以上所有發展的成果。
讓我們回顧一下以下這張幻燈片,注意這些功能中沒有一個是憑空出現的:
- 電信運營商花了20年時間來建立移動網絡;與此同時手機已經得到普及。
- iPod 非常流行,建立了一個良好的用戶案例,并為 iPhone 貢獻了許多其中的功能。其他的個人電子設備(如之前提到過的計算器、PDA、數碼相機和 GPS 設備)也是如此。
- 網絡已經發展成為一整個信息系統,通過一個瀏覽器即可抵達。
一年后,蘋果又增加了應用商店,使 iPhone 能夠添加所有其本身所缺乏的各種計算功能。結果就是一個建立在之前一切技術基礎之上的設備誕生了。
關鍵在于,即使有實際可行的技術,如果它所滿足的用戶案例和它所依賴的生態系統并沒有事先存在的話,那么 iPhone 也不會成為 iPhone。
失敗的可穿戴設備
上周,Snap——也就是之前以它的應用 Snapchat 命名的那家公司——出人意料地推出了一款可穿戴式設備。
Spectacles,顧名思義,就是一副有一對攝像頭的太陽眼鏡:碰下眼鏡邊就能錄制一段長達10秒的短視頻。
當然Snap不是第一家發布視頻錄制太陽眼鏡的公司;早在2013年,谷歌就推出過谷歌眼鏡。
顯而易見,谷歌眼鏡是失敗的:它非常昂貴,操作麻煩,而且外觀丑陋,對社會慣例也極其無知。然而跟這個更加根本的問題相比就無足輕重了:這眼鏡有什么用呢?
當然,理論上這副眼鏡的用途還是容易說明的:在路上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無需掏出手機就能捕捉有趣瞬間,不用在觸屏上操作就能進行提問、回答。但這理論上的用途與早期的智能手機有著相同的問題:沒有已經明確的用戶案例,也沒有可以依賴的生態系統。
對于蘋果初期在其手表上的舉措,我們也可以這么說。盡管硬件比谷歌眼鏡更吸引人,也沒有人因為佩戴手表而覺得受到冒犯,不過,發布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產品邏輯的缺失:用戶案例是什么?生態系統又在哪里?
重點的缺失導致了這么一款本不該在當時被發布的產品的誕生:因為蘋果并不清楚手表的用途,它便有了一個十分復雜的用戶界面和一個導致應用慢到無法使用的SDK。蘋果公司急于讓第三方開發者來找到手表缺失的用戶案例,以致犧牲了它特有的用戶體驗。
實際可用的可穿戴設備
比起第一代,蘋果上月發布的 Apple Watch 不僅在硬件上有所提升——更快的處理器、防水、GPS功能,更重要的是,用戶案例已然明確。看看它的介紹視頻就知道了。
這段視頻有47個獨立“場景”,其中35個就與健康和健身相關(這還不算走路或者呼吸,這兩者都被納入到更廣泛意義上的“健康”范疇)。介紹的剩余部分都有著統一的主題,正如其主要合作伙伴 Nike 一樣。信息終于明確了:Apple Watch 適用于健康與健身管理。
除此之外,現在的 Apple Watch 還有其他功能嗎?當然。但那些新的用戶案例——例如提醒、Apple Pay 以及智能家居控制,都是相對新出現的場景——現在都可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發展了。
這個焦點同時也定義了 Apple Watch 最明顯的競爭者:Fitbit。與之相比,Apple Watch 也許有更多功能,但兩者都在爭奪手腕上相同的位置,而且定位于相同的工作。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從產品開發角度來說,Fitbit 繼承了蘋果 iPod 的產品內涵:最開始的時候就明確作為對電腦的輔助,只負責完成一件定義明確的事:計步。確實,這是個新的用戶案例,但 Fitbit 在一開始就避開了可穿戴設備的其他所有問題:獨特但不引人注目,而且簡單易懂。這也為接下來的一系列擴張打下了基礎:一旦這個用戶案例已經建立,Fitbit 就能夠開發追蹤設備,克服諸如把奇怪的設備戴在手腕上或者產品超過100美金等挑戰。
蘋果推出的第二款可穿戴設備——AirPods——也做得不錯。這個用戶案例再清楚不過了:它們是為沒有耳機插孔的 iPhone7 所配置的無線耳機。這點毫無疑義。而且很顯然,它的潛力更大:就像我兩周前提到的,AirPods 和 Apple Watch 一起正在形成一個超越 iPhone 的未來的輪廓。
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我用“未來”作為開場詞。盡管我們的智能手機看起來很棒,但這似乎并非計算的終點。記住,所有那些 iPhone 之前的智能手機嘗試失敗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微軟,是這些設備的創造者都無法想象,將有一種設備會比PC更貼近我們的生活。然而現在,我們身處的世界,已經將PC視為可有可無的智能設備了。
我猜,終有一天我們也會如此看待手機:一種非常實用的設備,能比其他設備更好地完成許多任務,但并不會成為一切的中心,僅僅因為我們不需要一直帶著手機。畢竟,我們將會有可穿戴設備。
要申明的是,未來還沒有來臨,而且可能也沒那么近。但這并不意味中間這段時間——以及期間的產品——無關緊要。現在應該去建立用戶案例和生態系統,讓可穿戴設備成為市場需求,而不僅僅是打造技術來滿足對社會慣例漠不關心的極客群體,或者改進產品外觀。
Snapchat 并非谷歌眼鏡
實話說,以上這張圖并不是谷歌眼鏡的官方產品圖,盡管它很快成了最有名的一張。這當然是因為里面的人——Marc Andreessen、Bill Maris 和John Doerr 是業內三位最知名的VC——但這張圖也完美捕捉到了谷歌眼鏡似乎想要表達的東西:無論你有沒有需求,硅谷堅持它的技術將會改變你的生活,沒別的原因,僅僅因為這一技術存在已是既定的事實。
不用多說,上圖與以下這張儼然已是 Snap 智能眼鏡的經典形象的圖片形成了鮮明對比:
我得先提醒下,沒人真正用過這些東西——而且大規模生產實體產品這件事比表面上看起來困難多了——我預計 Spectacles 的出路會跟谷歌眼鏡很不一樣。原因之一是,它比谷歌眼鏡好看多了,售價也便宜了一個量級(130美金)。
更重要的是,Spectacles 已經有了生態系統和用戶案例的關鍵組成部分:
Snapchat 擁有超過1.5億的日活用戶,每天發送的 snap 超過10億條,觀看的視頻達到了驚人的100億條以上。而且所有這些信息都是 Snapchat 獨家擁有的。讓用戶能夠更容易地添加視頻——記憶,按照 Speigel 的話來說(我肯定這不是什么巧合,因為 Snapchat 最近就增加了一個同名的功能)——并不奇怪,考慮到這是 Snapchat 道路上顯而易見的一步棋。
Snapchat VS 蘋果公司
顯然。這又是我已經用過的一個詞,就在提到蘋果的 AirPods 的時候,以及 Spectacles 最耐人尋味的一點可能是,它反映出 Snapchat 和蘋果之間可能將存在長期的競爭關系。
Snapchat CEO Evan Spiegel 說過,Snap (即Snapchat)是一家相機公司,不是一個社交網絡。或者更準確來說,兩者兼備:它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態系統,在持續的內容創造和流通方面甚至比 Facebook 優化得更加完美。從蘋果的角度來說,重要的是,像Facebook、微信或者其他用戶難以離開的應用一樣,Snapchat 更貼近用戶的生活。目前 Snapchat 還算不上威脅——你還是需要一個實際的設備來運行這些應用;但話說回來,許多人在 Windows 系統上用谷歌,這讓微軟賺了大筆錢,但同時也讓他們在未來失去了一席之地。
這正是為什么說蘋果進軍可穿戴設備領域是一項正確的舉措,即使這是一個它還沒有什么優勢的領域(這要歸功于像 Siri 這樣重要的服務角色)。現代的護城河并不是關于控制渠道,而是關于掌握用戶接觸點——在可穿戴設備的情況中確實如此。
要申明的是,我正在看向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未來。
一方面,在它出色的用戶參與基礎上,Snapchat 仍然需要打造真正的業務,盡管我認為它前途一片光明。當然,技術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更快的芯片(蘋果的一大優勢)、改良的電池(蘋果的又一大專長),還有更小的部件。不過這是自這個產業誕生以來,每一個硬件設備的必經之路。盡管困難重重,但它們都是已知的問題,所以聰明的工程師們得以去解決它們。
而更難認識到的一點則是,需要采用一種更加深思熟慮的方式,來為智能技術創造相應的市場;目前來說,很難想象有誰是比遠離硅谷、位于洛杉磯威尼斯海灘的 Snap 更成功的行業實踐者。
本文原載于stratechery.com,作者 Ben Thompson ,由 ONES Piece 翻譯計劃 王紫涵、何聰聰 翻譯。ONES Piece 是一個由 ONES Ventures 發起的非營利翻譯計劃,聚焦科技、創投和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