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爸爸媽媽,大家好!
一個星期又過去了,忙忙碌碌地,似乎也沒有什么在意的,時間就悄悄地溜走了。逝者如斯夫,愿我們都珍惜時間。
早上我6:55到教室,今天我是第一個哦,有點小得意,哈哈。來的比較早的孩子有:于承艷、虞瀚宸、王金可、單巒、曲東曉、郭錦鵬、呂端伊、許俊豪。因為今天早上學校要評比“完美教室”,我讓孩子們到教室之后先整理了自己的抽屜,然后再自主復習讀八佾篇的第10、11、12、13、14章。晨讀帶讀的依舊是王金可,她非常能干,口齒清晰,組織能力也強。今天學習了八佾篇的第15、16章,這幾天因為都是讓孩子領讀的,所以意思都沒有講過,大家可以讓孩子結合范本書上的意思去大致了解一下。歌訣樂讀要求孩子重背誦輕理解,但不求甚解地讀也是需要的,能大致懂意思再讀背,效果會更好,記憶會更持久。
早上整理抽屜的結果是,垃圾桶里滿滿的了,孩子們生產紙屑、塞紙屑的能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些強大的。我每天都是在孩子們放學離開教室之后打掃教室的,也幾乎每天都可以掃出很多的垃圾,特別是如果當天有美術課,那垃圾會更多。有個別孩子的抽屜非常亂,平時用過的東西都是胡亂往抽屜里一塞就算;還有個別孩子在放學之后總是不會整理自己的桌子,背起書包就離開教室的;這幾天我還發現個別孩子在上課時會在桌子上放五六支筆,還有鉛筆盒,這書桌本來就不大,放了這么多東西,很影響寫字。爸爸媽媽們在家里也嘗試著讓孩子整理一下自己的書桌,自己的房間。培養孩子井井有條地整理自己的東西,這個非常重要,長大了才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早上收了《致家長的一封信》,感謝大家如此地支持我的工作。其實做校服的事,我心里是有些忐忑的,雖然衣服很好,是學校家委會和領導們一起挑選的,但總是眾口難調的,每人的審美觀點會有差異。昨天晚上聽到其他班里的一些家長各種聲音的反饋,我有些擔憂了。事實證明,咱們404班是一個團結和諧,溫暖友愛的大家庭。在此,我謝謝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無以回報,只能更用心地工作,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咱們的孩子。
今天班里發生了兩件不愉快地小事情:一是兩位同學爭一塊橡皮,女同學賭氣連午飯都不肯去吃了。我勸說之下她去吃了飯。飯后,我調解后,男同學非常大度,很紳士地謙讓了,事情圓滿解決。班里經常有相同的學習用品,在分不清是誰的時候,如果能做到謙讓,同學之間就不會有紛爭。但是有紛爭也沒關系,孩子們是剛賭完氣,馬上就又開開心心地一起玩了。二是一位女同學和旁邊的同學玩的太起勁,揮手時就蹭到了路過的一位男同學的右眼。我要先表揚這位男同學,他沒有打回去,而是在同學的陪伴下先來告訴我。這在男孩子身上特別難得,一般男孩子會仗著自己力氣大,在疼的時候會沒有理智一些,先打回來再說的。我給他的眼睛搓了搓,吹了吹,他流了一些眼淚,很快就好了。我和他做了個游戲:閉上左眼,數數老師的手指。簡單的游戲讓孩子們瞬間就化解了心中的怨言。教室小,孩子多,空間小,孩子在來往之間磕磕碰碰難免會有,甚至有時會發生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但在沒有什么大問題的情況下,咱們盡量去平和地引導孩子,不要小題大作,最后鬧得不可開交。這讓我想起韋依涵媽媽發的朋友圈,韋依涵說:我是讀《論語》的,是有度量的人,不一般計較。孩子們的思想很純潔,很清澈,這境界不一般的哦。經典國學對孩子們的影響真的是挺大的,經典國學魅力無限啊。瑯瑯讀書聲,育高貴靈魂。
中午的作業整理課,我是早上我就布置了任務。午飯后,我悄悄地觀察了孩子們,樓逸宸、盧思羽是最認真的,吃完就開始在寫了。我給認真抄寫速度又快地前十名的孩子獎勵了2分。每周的周五我都會叫幾個孩子去拖地,朱燕燕是最積極的,還有幾個男孩子,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都想為班級出一份力。
昨天的第二單元考試,我昨天加班全部改好了。試卷今天早上已經講解并訂正了,下午我沒時間復批,所以沒讓孩子帶回給家長檢查簽字,下周一會帶回來的。因為昨天有20分鐘時間的復習過,孩子們普遍考的不錯,極個別孩子有退步了,大家可以先問問孩子。我分析過試卷,退步的孩子主要的問題在于粗心,錯別字、漏字的現象出現得比較頻繁。對于生字新詞的掌握還有待加強。
提醒一下:這周末要寫一篇童話作文,寫在草稿本上哦。
今天分享的一日一得是:斤
“斤”,今天是一斤二斤的斤,是重量單位,貌似與用具沒有關系。但斤最早就是“錛子”——木匠用的錛子。這個錛子用來把木頭的表皮也叫半皮的部分錛掉。鋸好木頭放在地上,沿表皮的邊打上墨線,然后用腳踩住從上方往近處錛,讀音與“近jìn”同音讀作變調“jīn”。
“斤”它的重量和人們手拿著斧頭的重量大體相等。一個人手中拿的這個重量做事情感覺正好,不太重,不太輕,長此以往成為一種人們普遍接受的規律,成為一個重量標準。
我們一直理解錯誤的“斤斤計較”。本指木匠用斤砍木皮時每一下都要計算,都要比較以保證準確,勁大了就砍過了,勁小了則砍不下來,必須每下都計算要比較,以免受傷和浪費材料,要很認真,是認真的意思。后來人們誤用也不便改了,就成為現在的“斤斤計較”了。
你們的朋友:徐新云
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