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業革命”三百年
工業革命基于技術革命為前提,技術革命催生了工業革命,因此,一般來說,工業革命也叫技術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
1750-1850的100年時間。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開創了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機器生產,工廠生產制度代替了手工工場的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形成了工業生產中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最終資產階級取得了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紡織機,從此揭開了西方工業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發明了“蒸汽機”,人類的交通運輸工具進入“蒸汽時代”。
1840年前后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法國一些紡織業已經開始使用以機器和蒸汽動力,19世紀早期的德意志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法國工業革命基本上完成,19世紀中期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前后,俄國、日本等國家也陸續開始了工業革命。??
這場技術發展史上的巨大革命,深刻的影響社會變革,推動了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思想領域、世界市場等諸多方面的變革。生產工業化促進了城市化發展,煤炭能源的使用促進了工業化大生產。工業革命的偉大意義就在于大大促進了社會發展的進程。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50-1950年這一百年,以電器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內燃機的創新和使用,電訊事業的發展,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了發電機,到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80年代德國人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得到了迅速發展。90年代意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柴油機創制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電器開始用于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隨后,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電報電話的使用為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特點:首先,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其次,新的技術和發明在許多國家幾乎同時進行,工業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再次,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3、第三次工業革命:從時間上講從1950年至2000年五十年,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技領域的重大革命。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這次技術革命的一大成果。
(1)航天技術的發展: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1958年,美國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1969年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1970年以來,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于世界宇航大國之列。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航天飛機試飛成功,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2)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1945年美國成功地試制原子彈,1949年蘇聯試爆原子彈成功,1952年美國試制成功氫彈;1953-1964年期間,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試制核武器成功;1954年6月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下水;1977年,世界上有2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核電站反應堆229座。
(3)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40年代后期出現電子管計算。1959年出現晶體管計算機,1964年運算達到300萬次。60年代中期,出現集成電路計算機,每秒運算達千萬次,它適應一般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的需要。70年代發展為大規模集成電路,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80年代發展為智能計算機,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大體上每隔5年~8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縮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國自行設計研制的“銀河”大型計算機每秒也可計算上億次。
第三次科技革命特點:首先,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其轉化速度加快。其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科研探索領域不斷開闊。再次,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加強: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系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4、第四次工業革命:大致在2000-2050年期間完成。科技依然是推動工業革命的前驅。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電力技術、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又一次科技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區塊鏈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
2013年4月7-11日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如期舉行。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家參展商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工業4.0”概念受輿論關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推動了“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的蒸汽時代把熱能轉換成機械能,第二次的電氣時代把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第三次的信息時代將現實的世界轉化成“虛擬社會”,而第四次的人工智能將人類從單一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過去馬克思講,解放生產力是第一要素,而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被解放的不是生產力,而是思維力。
未來智造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再次點亮“中國”。
5、第五次工業革命:
網上關于第五產業革命的討論很多,最近網絡作者慎言爆出了第五產業革命的學說。
從傳統的工業革命的定義,也就是讓非人類的物種(比如機器或動物)替代人類的工作,減輕人類的工作量,同時提高工作效率來看,第四次確實是人類最后一次工業革命,因為人類的絕大部分體力和腦力勞動都被取代了。 ?
如果再往后發展,就是人類自身被改變、被部分取代,甚至被全部取代了……照這個規律來看,第五次工業革命,就是人類自身的部分被取代。其主題,就是生物基因。 ? ??
第五次工業革命,能夠極大地提高人類進化的效率,提高人類的健康程度,攻克不少醫學上的難題,延長人類壽命。同時,通過基因的改良,也能夠提高人類的工作能力和效率。 ? ?
我們知道,歷史上每次工業革命由哪個國家領跑,這個國家日后就將成為全球的經濟龍頭和政治中心,從而成為世界的引領者,獲得話語權和資源支配權。因此,中國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落后于西方,導致落后挨打的情況下,搶占第四、第五次工業革命的先機,是當前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