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要把“寫作”作為一種剛需

這周得到App的“通向財富自由之路”的關鍵字是“剛需”。

很多想做的事情沒有堅持,很多想學習的技能沒有學習到都是因為沒有在生活中將其當成是一種剛需。剛需 —— 沒有就活不下去的需求、需要。比如把學習英語作為剛需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沒有英語就活不下去的話,還怕學不成英語嗎?

自從李笑來老師的互聯網講座中,介紹到了他自己創作中的每日3000字的習慣之后,終于把多年來一直想要做的寫作夙愿,作為自己的現在開始培養的剛需之一。

1. 整理思路、思考內容。

最重要的是整理思路、思考的內容。

在工作中經常使用的方法。如果腦子里面有卡殼的情況,通過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路。哪些是近期要做的,哪些是要安排別人的,哪些是需要聯系客戶的,都一一書寫羅列出來,給自己一個清晰影像。之后更容易去指導實踐的工作。

通過書寫的整理思緒的辦法,不應該僅僅用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也、在其他方面也可以發揮它的作用。所以通過寫作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腦中的思緒。腦里的思緒就像是天馬行空,想到哪里就是哪里。如同漂浮的云,簡單無法抓住它。并且它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形象,比較抽象。通過文字,將它們變成可以形成形狀的東西,把腦子中的無形的東西一點點地勾勒出來。首先是輪廓,然后才是主干,光影,顏色等等,從看到到形狀的到一個活生生的影像,不論是抽象、具體的都可以通過文字的方式把它們成型。

2. 輸入不能沒有輸出(輸出也不能沒有輸入)

2016年也看了一部分書。但是發現一個問題這幾年隨著看書增加,但是并沒有得到過一個質飛躍。有很多書的內容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淡忘出自己的記憶中。有多少能夠改善自己,多少能夠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影響的,自己算算也只是屈指可數。

自己分析來分析去。對照著知乎上、微博上、微信公眾號上、得到App上各個大家的經驗,結果各方共同一點——他們并不是僅僅在讀,他們還在寫。

很多人的文章都在說明輸出對于輸入有多么的重要。如同吃飯一樣,只是把飯咽下去,但是不去消化,那食物就積存在胃里變成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大家都會覺得很難受吧。所以需要及時消化食物,將食物消化成對自己身體有營養的部分。而寫作也是擔當一樣的消化的責任,將各類書讀完之后,進行梳理。不僅能夠加深對書籍的印象,并且能夠梳理出對于書籍中的內容對于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指導意義。

3. 是一種記錄,但是也是一種促進思考(反逼思考)的一種方式方法。

有寫作目的,一定回去反逼輸入。因為沒有輸入,那肯定沒有3000字的輸出了。所以輸入和輸出是相輔相成的。為了每天3000字的輸出,必須要留意身邊事情、強化閱讀輸入,才能夠在寫作的時候才有東西可以寫。

寫的時候你逼著你去思考,不然寫成出來的東西更不值得去閱讀。思考有橫向思考、縱向思考之分。橫向的話帶代表思考的廣度、縱向思考代表思考的深度。有很多問題光是憑空想是想不出來的。需要用文字一一個碼、而在逐字逐句的寫作過程中,看到內容會引起相關思考,這樣的思考內容絕不僅僅是第一次寫作時候看到的那樣過于淺顯,而是隨著寫作過程逐步加深認識、在過程中伴隨著新的思考而逐漸完善的過程。

剛需是必須要自己認為要做的事情,不做不可的事情。將它們一點點融入生活,改變生活,提高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