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幸福才是人生的終極財富
金錢是手段,幸福才是目標;可惜太多人本末倒置
練習:完形練習:“如果(做出某種的積極改變),我會(6種可能的情況)?!崩?,如果我...對生活多5%的覺察.../我的生活可以增加5%的幸福感.../更多擔負起滿足自己內心需要的責任.../將生活的完整性提高5%.../可以直接說“是”或者“不”.../深呼吸,用心體會幸福的感覺.../開始了解到.../讓我開心的事情是...
“幸福催化劑”:簡短但可以為當下和未來帶來收益的事情
第五章 設定幸福目標
“在一個愜意的環境中被動地生活所感受到的快樂,遠遠比不上那種有激情地投入到有價值的活動中,以及為目標而奮斗所能體驗到的滿足感?!薄骶S·邁爾斯、艾德·迪納
能夠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對于追求幸福來說至關重要
目標的作用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享受過程
為目標的奮斗過程,比達成目標本身更能帶來幸福感
目標是意義(加強過程中的快樂享受),不是結局(帶來快樂)
自我和諧的目標:主動選擇的目標,而非處于來自社會或他人的壓力
一種增強幸福感的方法:增加自己想做的,減少不得不做的
練習: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自我和諧的目標),列出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和行動計劃(每個都要包含具體的細節)
第二篇 幸福無處不在
第六章 幸福學習法
兩種學習動機模式:“溺水模式”與“性愛模式”——
“溺水模式”的兩個特點:有從痛苦中解脫的強烈愿望,并把解脫后的舒適誤以為是幸福
“性愛模式”卻可以同時得到當下和未來的幸福:閱讀、研究、思考、寫作都是前奏,而當知識和直覺的界限消失時,即當找到答案時,就仿佛是高潮
心流體驗:完全沉浸在體驗當中,體驗本身就是最好的獎賞和動機;既享受巔峰體驗,也展現巔峰表現;擁有清晰的目標是心流體驗的前提
任務難度適中(介于過難和過易之間),既能發揮最大潛力,又能享受過程的快樂
人們在工作中獲得的心流體驗比在休閑活動中要多,但把努力、工作與痛苦捆綁在一起的普遍觀念阻礙人們從工作中獲得幸福
反思:可否把工作和學習的體驗看作是一種特權?
必須為學生創造快樂的學習環境,養成追求幸福的好習慣,避免按照“忙碌奔波型”的模式去學習,那樣他們未來的人生也會一樣
練習:制訂個人成長和專業成長的學習計劃,用心尋找快樂和意義
第七章 幸福工作法
即使工作沒有特別的要求,還是可以為自己設定明確的目標,尋求挑戰并獲得心流體驗
“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情并獲得報酬。”——馬斯洛
對待工作的三種態度:任務、職業或使命感;對于工作及生活其他方面均有影響
利用MPS(Meaning、Pleasure、Strengths)模式來尋找合適的工作:按順序問自己:什么能夠帶給我意義?什么能讓我快樂?我的優勢是什么?三個答案的交集就是最能帶來幸福的工作。例如,對于第一個問題,盡量寫下所有曾經做過并且感到有明確目標的事情
如果現階段無法找到符合MPS標準的工作,那就為現在的工作找到使命感
反思:如何為目前的工作賦予更多的意義?
“與其去關注我么需要什么才能生存,不如去關注我們沒有什么就無法生存?!?/p>
重新描述自己的工作,寫成令人神往的“使命描述”,而非“工作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