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尼斯的名字非常好記,Nice。有人曾經說過:尼斯如鑲嵌在海岸線上的一粒珍珠,美得沁人心脾。這里是大自然賜予的純凈的天地,這里四季溫暖如春,蔚藍的海水與湛藍的天空,金色的陽光與白色的沙灘,墨綠的棕櫚與深紅的大道,宛如世外桃源。而不少國人大概是從著名影星劉燁那里知道尼斯這里的,因為劉燁的妻子安娜依斯就是法國尼斯人,可愛的劉諾一也出生在這里。接下來的游記就來品味一下這座友好的城市。
百度百科
尼斯(Nice),法國東南部城市,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Région Provence-Alpes-C?te-d'Azur)濱海阿爾卑斯省(Alpes-Maritimes,06省)的省會和該省最大的城市。尼斯位于法國東南部地中海沿岸,市區的北部為尼斯-阿爾卑斯前山(Préalpes de Nice),屬于阿爾卑斯山的東南邊緣;南側則為地中海(Méditerranée),海岸線曲折復雜,大致為東北—西南走向,城鎮沿海岸線呈帶狀分部。尼斯城市圈的人口數量在法國排名第五[1]??,僅次于巴黎的法國第二大旅游城市,也是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具魅力的海濱度假圣地之一,每年到訪尼斯市區的旅客數量超過了400萬,是這座城市本身人口數量的近10倍[2]??。尼斯屬于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帶,終年溫暖,蔚藍的地中海與巍峨的阿爾卑斯山是這座城市永恒的地標。神圣的古羅馬歷史文化、普羅旺斯薰衣草田散發出的浪漫的芬芳,以及帶有異域風情的地中海美食。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尼斯都是法國人心中絕對的度假天堂。
這趟去尼斯剛好是法國的圣靈升天日(Ascension)假期。由于里昂和尼斯中間隔了座阿爾卑斯山,因此從里昂乘火車到尼斯得向南到馬賽,然后再從馬賽向東開到尼斯。后面這一段離地中海很近,特別從戛納到尼斯(還有尼斯到摩納哥)這段,幾乎全是沿著海岸線開的,因此坐在火車上就能享受海邊的美景。
一路上的天氣也是陰晴不定,經過馬賽時天是陰的,而到了土倫后又陽光燦爛,再到戛納時又下起了雨,到尼斯后沒下雨,后來還放晴了。
由于因為放假的緣故,這里的旅游咨詢處都沒開門。當然沒有旅游資料也不是什么大事,接下來就開始逛了。
有人形容尼斯是個“懶人城、閑人城、老人城、無聊城。”或許是由于在1861年之前,尼斯曾經屬于意大利的撒丁王國吧。在與奧地利帝國的戰爭中,撒丁首相為了得到法國的支持,同意將尼斯劃給法國,從此尼斯成了法國的領地。早在二戰前,這里就是歐洲貴族的最愛,沙皇尼古拉一世遺孀,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等都曾來此度假并留連忘返。
而由于這獨特的歷史背景,尼斯的老城區至今還保持著濃濃的意大利風情。在城區的街道走走,可以看到不少盛開著的花兒。
這大概是來自1865年的禮物吧。
走了沒多久,就來到了著名的圣尼古拉斯東正教教堂。
教堂落成于1912年,是由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大二世之孫,被布爾什維克秘密處決的末代沙皇)出資建造,是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境外的最大的主教座堂。1864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坐著剛通的火車來尼斯旅游,被蔚藍海岸的氣候和美景所吸引,隨后大批俄羅斯人來此旅游或居住,1912年,為了服務他們修建了這座東正教堂。此外,教堂也是為了紀念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英年早逝的皇儲尼古拉.亞歷山德羅夫(1865年死于尼斯,時年21歲)
教堂建筑富麗堂皇,由紅磚、淺灰色大理石和色彩繽紛的陶磚鋪蓋而成,6個洋蔥型圓頂是其建筑的一大特色。教堂內部有眾多圣像、壁畫、雕刻的細木護壁板和圣像屏,是俄羅斯宗教藝術的精華。
尼斯現在有很多俄羅斯移民,甚至還有俄語電視臺能看俄羅斯節目,因此一個東正教堂的存在對于尼斯來說也就變得理所應當了。
一路上,可以看到各種漂亮的花兒。
還有鴿子,貌似很肥的樣子。
然后拒沿著主路走著,就看到了位于讓·梅德塞大道上的圣母大教堂,這也是尼斯最大的現代宗教建筑式的長方形廊柱教堂,教堂采用了十九世紀的彩色玻璃窗戶,兩個帶有華麗的玫瑰花圖案的方尖形塔等加以點綴。
沿著讓·梅德塞大道繼續前行,中間經過了熱鬧的商業街。許多游客會在這里買點東西。
最后走到底就到達了馬塞納廣場。這里最初是2個廣場合并而成:卡洛·阿爾貝托廣場,半圓形,新古典主義風格,建于1820年-1830年,沿著尼斯老城邊緣;和位于帕隆河另一側的馬塞納廣場廣場本身,18世紀風格,建于1840年-1852年。
廣場是個很大的休閑場所,晚上,花燈初上,休閑的人群特別多,據說夜晚廣場還是年輕人飆舞的舞臺。
馬塞納廣場的太陽噴泉。廣場以拿破侖最得力的元帥馬塞納(1758-1817)命名,馬塞納是尼斯人,據說作戰指揮能力僅次于拿破侖。法語太陽的意思,路易十四就是Roi?Soleil。不過這時還在修。
馬塞納廣場為半步行區,被兩條道路跨越:菲利福爾大街(延長線為凡爾登大街和腓尼基人大街),和南面的讓·饒勒斯大道。
在這附近可以看到有個市集活動。似乎還有樂隊演奏。
然后走在盎格魯大街上,可以看到鋼柱造型。
接下來就來到了尼斯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天使灣。這里也是法國蔚藍海岸上最絢爛的一段。尼斯三面環山,一面靠海,海灣的大圓弧像用圓規畫的一般完美,兩邊的尖端遙遙相對,就像是兩只伸出擁抱大海的手,或者更像天使身上的兩扇羽翼,這就是取名天使灣的緣由。美麗的藍色地中海海灣風景秀麗、迷人,這里海水干凈,很藍,與其它海灘不同的是,這里的海灘都是鵝卵石灘。石灘上常常可以看到進行太陽浴的人們。
海岸上空還不時可以看到有飛機掠過。
天使灣的海水幽藍,呈現分明的顏色變化,從近處浪花的白色、淺藍、天藍、蔚藍、湛藍、紫藍,一直過渡到海中心的深藍,顏色層次的變化得十分明顯。
不少小朋友在這里嬉戲打鬧著。
海浪拍打著岸邊的石頭后,綻放出美麗浪花。
看完海岸后,沿著海邊大道走著,看到尼斯歌劇院就在這邊上。1885年尼斯市立劇院開幕,首演劇目為威爾第的《阿依達》。1902年,改為尼斯歌劇院。1992年,被法國文化部列為國家歷史古跡。建筑造型宏偉,劇場內部裝潢古典豪華,每天都有意大利歌劇演出,而且票價很親切,歌劇院的入口處接臨美國堤岸,南立面位于美國濱海路,北門位于圣方濟各保拉街。
一路上也可以看到各種風格的雕塑等。
然后就來到尼斯舊城區里面逛逛。在這里完好地保留了18世紀以來的各種風格的古老建筑,如巴洛克風格的教堂,意大利風格的建筑物等。狹窄的小巷里擠滿了各種小店、餐館和酒吧。
老城區有著名的薩雷亞集市。與國內的集市最大的不同,這里的集市一周里每天賣的東西是不同的。每周一是古董市場,周二到周日是鮮花市場、水果市場、海鮮市場及集市。而集市上有許多藝術家出售自己的作品,如雕刻、繪畫等。
在墻上看到一幅似乎是手繪地圖。
還有其它很多有特點的畫。
途中經過一個噴泉。
然后穿過仁慈小堂的廣場,這里有一幢精致的巴洛克建筑,房頂插著法蘭西國旗,這是尼斯法院。
看到鐘樓,這時已是6點多了。
然后看到了尼斯的有軌電車。電車銜接北部和東部,途經市中心的讓.梅德桑大街和馬塞納廣場。
在路的一側擺有美麗的小花。
然后又回到廣場。在這里有個巨大的噴泉地坪,噴水的時候,有不少人會在這玩水。
這附近的路上還有環游小火車等。不少游客也會選擇坐小火車看看城市。
當然到了海邊,自然要來點海鮮了,于是就在附近找店吃了晚餐。滿滿的一鍋牡蠣,只不過是作為前菜。
吃完晚飯又回到海邊看了看,在晚霞映照下的海灘也非常的美。海邊的座椅上,換了一批又一批人,看著天使灣的海灘隨著日落不停變換色彩,最后直到月亮升起,天才徹底的黑了。
在路邊突然看到了天堂鳥。確實這花和天使灣很搭的感覺。天堂鳥原產于南非,1973年被介紹到英國,英國人一見天堂鳥就被其端莊大方、艷麗而又嫵媚的姿態所吸引,稱其為不可言喻之花卉。天堂鳥在我國也是稀有的名貴花卉,它的花極為嬌艷,花蕊呈天藍色,圍在花蕊周圍的花萼卻是艷麗的橙黃色,而托在底部的包片又是鑲有紫色花邊的蘭綠色,整個花形綻開在濃郁挺拔的綠葉中,頗似仙鶴昂首遙望之姿。
因此,還有個名字叫做鶴望蘭。
最后沿著商業街往回走,經過圣母院,這時已經點燈了,十分的漂亮。
而法國南部的第一天游記,就先寫到這里了。
預告
法國南部游的第二天,去的則是著名影城——戛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