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心理舒適區”這個詞,是我們團隊的老大告訴我的,這也是她交給我的第一個任務——先去網上學習什么是“心理舒適區”。
找度娘得到的答案是,心理舒適區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如果人們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
看完后,我突然發現自己在舒適區呆了太久太久。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習慣了每天的狀態,稍有變化就會覺得焦慮,不安。尤其是那段時間,因為兼職剛起步,新領域有點無從下手,每天都很焦慮。現在看來,原來那時候是因為當時的現狀在挑戰我的舒適區,而只有走出去,才有可能有新的突破。
既然選擇了,我就不能回頭,只好每天硬著頭皮繼續,去做一些自己不習慣的事,去學習,去寫文案,去發圈,告訴自己:“雖然害怕,仍然要去做;雖然尷尬,仍然要去做;雖然不會,仍然得去做。”就這樣堅持下來,驚喜地發現,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在這過程,我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不斷去嘗試去改變,這其中也有收獲,有成長。
回過頭再去看,發現其實很多事都適用于此。比如早餐打卡,學習拍照,健身,這些事在開始時,都很難,其實,是因為這些事觸碰了我們的舒適區,當自己走出心理舒適區時,在以前看來不可能的事,現在都已經輕松得心應手。
難道走出心理舒適區就不會焦慮了嗎?然而,并不是。我們只是暫時走出了那一個舒適區,走出后,我們開始構造下一個舒適區,一段時間后,又開始焦慮,繼續走出后,再繼續,漸漸地,你的生活開啟了一片又一片的新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