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主觀認知?

媽媽是教具制造商也是搬家公司

翁美紅與先生都是「明眼人」,提及如何幫助自己的視障孩子成長,翁美紅只輕描淡寫的說「和老師學」,但其實她也自制許多聲光玩具,刺激孩子的視覺神經,降低退化。回憶過往,翁美紅經常要帶著三個孩子到處跑,因為每個孩子有各自的課程或療程,但是卻不能讓沒有課的孩子獨留家中,得四個人一起行動。

翁美紅會和陪同的孩子討論想要如何度過這段隨行的時光,有時孩子也會要求帶上自己的作業或者書,曾經翁美紅應了妹妹的要求,連一臺超過三公斤的點字機都帶著出門,另加上點字書、以及其他孩子的物品,當時她真覺得自己好像「媽媽搬家公司」。

翁美紅心目中的「媽媽力」

三個孩子各有長處,翁美紅說,「孩子讓我的人生更豐富,他們是祝福。他們讓我愛的力量更大了,當中的包容性更大,有恩典能力都是上帝給的。」

用「創意老化」照顧長者的「心靈」

臺灣進入老齡社會,有許多協助長者的服務,但幾乎全是著重「身體」方面的需求,缺乏「心理、靈性」層面的服務,因此康思云創辦了社會企業《新活藝術》,即是響應長者身為人的心靈需求:「我們的服務重點是幫助長輩統整自己的人生,用視覺藝術將自己的回憶、想法、夢想做出來。」康思云介紹道。

在為期8次或16次的小團體活動中,除了大約5位參與長輩外,每位長輩都會有一對一的陪伴者,可能是家人或是陪伴志工,因此同時也能增進長者的社會互動,「我還看到許多長輩,很新奇的發現『原來我也可以是個藝術家』。」藝術創作過程中,許多不擅表達情感的上一代人,將自己過往的回憶與情感真實抒發,更棒的是,「他們更喜歡自己,不再說『我老了、沒路用啦』,當一個人更喜歡自己,就能和人有好的互動、和家人有好的關系。」

坐月子、擠奶育兒鋪成的創業路

康思云原先是老人社工,她熱愛自己的工作,私下也熱愛藝術,多年前因緣際會獲得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的贊助,到美國紐約學習「創意老化Creative aging」的專業,汲取國外「藝術社工」的模式,正好結合她最喜愛的這兩樣事物,在臺灣和伙伴一同創辦了新活藝術。

回想起出國受訓時,正是康思云大兒子出生約莫五個月,為了回國后不「斷奶」,康思云受訓過程中每隔三小時依然擠奶一次,連在機場轉機時都不放過。康思云再繼續大笑著和我們分享,十年后最小的三兒子出生,由于她已是高齡產婦,必須早早在床上安胎,當時正面臨公司轉型,相當忙碌,還得躺在床上與同事進行視訊會議;坐月子時同事不只來探望,還把握機會開會。

康思云心目中的「媽媽力」

有了孩子后,康思云深切感受到:「原來,愛可以這么寬廣。」這啟發了她,「我開始反思我對我的先生、我對其他的人,是否也能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接納,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他人。有了孩子后,我和其他人的關系有所改善,也越來越好。」康思云更從育兒經驗中深刻學習到「人是獨特的」,她提起最近和就讀國一大兒子相處的一段故事,原先看到兒子的成績單,一開始只看到某科的負面評語,為此還念了兒子。

后來她感到她的基督信仰正在提醒她,怎么沒看孩子好的部分?于是重看了孩子的成績單,發現有許多其他科的正面評語,她懊惱自己之前怎么都沒留意?于是把這些好的評語,做成一件藝術創作送給兒子。

康思云說:「永遠不要說『你認識一個人』。我學習到做一個媽媽重要的是,跳開自己已經了解孩子的部分,重新去認識他們有好多讓你驚喜的地方。這讓我們和別人相處時,可以去掉更多自以為是,去掉更多主觀。」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