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安兒
最近因為《歡樂頌》的熱播,有關楊紫整容的舊聞再次被翻了出來,媒體無非是拿楊紫出演《家有兒女》時的模樣和微博里的日常照片進行一番比較。或許是因為她時而撞臉范冰冰,時而酷似韓雪,又時而像極了楊冪。也正是因此更加助長了媒體的猜疑,增加了媒體的信心,若不是因為整容,還能有什么方式可以如此隨心所欲的變臉呢?而姑娘除了最開始的回擊“我不可能永遠是16歲的樣子”外,再無任何的動靜。
我十分欣賞她的做法,也很是贊同她的觀點,我們處在這樣一個世事多變、紛繁復雜、亂象叢生的世界里,你哪來的自信且有什么理由去要求一個人無論是外貌亦或是性格都可以保持一成不變呢?
先說說外貌吧。我們暫且撇開那些花容玉貌、秀色可餐的明星,就拿我們自己這些素人來說,我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加以及氣質的形成,我們每一個人的面貌都會或多或少的在不知不覺間發生著變化。不然又怎么會有“女大十八變”和“夫妻相”類似的說法呢。
既然變化才是唯一的恒量,我們又何必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俯瞰和譴責他人呢?退一步講,即使明星們真的整了容,那也是每個人都享有的追求美的權利呀!如果我們的身邊某個人割了雙眼皮,或是紋了永久眉,或是做了牙齒糾正,更甚者在臉上或胸動了刀,我們也只是覺得驚訝或好奇,最多也就是在茶余飯后八卦一頓然后就拋之腦后。定不會拿此作為他/她的一個短板,時不時地拿出來揭露或刺痛他們。既然對我們身邊的人都可以如此的寬容,又何必拿雙重標準去要求那些遙不可及的明星呢。
再來談談性格吧。為了更清楚的解釋性格,我專門百度了一下:性格也可稱為個性或人格,著名心理專家郝濱先生認為:“性格可界定為個體思想、情緒、價值觀、信念、感知、行為與態度之總稱,它確定了我們如何審視自己以及周圍的環境。它是不斷進化和改變的,是人從降生開始,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總和。”簡單的說,性格就是個體獨有的并與其他個體區別開來的整體特性,是在后天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
在仔細反復地看了性格的定義后,我盯著“不斷進化和改變”這幾個字眼眼神久久不愿離開。這讓我想起昨晚和好多年未見的高中同學的一番聊天。當他得知我現在在教初中的孩子時,他驚訝的回復到‘哪天有時間去聽聽你的課,很好奇是什么樣子的。記得曾經的你是那么的害羞,說話時都不太敢抬頭’,看著他的回復,我停頓了好久才回復說“歲月是把殺豬刀,人總是一直在變得嘛”。停頓好久的原因是因為我詫異地發現自己已慢慢的忘掉了之前的樣子,只是模模糊糊的有印象以前的自己比較害羞,也比較慢熱,對于不太熟悉的人幾乎不說話。但是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自己早已變了很多,而在他的腦海里我依舊還是當年的那個樣子--害羞,不善言辭。頓時我立馬感受到“英雄怕見老街坊”是種什么樣的感覺了。或許世界上最無力的感受就是我早已不再是你記憶里的樣子,而在你的腦海里我卻始終如一。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每每節假日回家,無論是家人、鄰居、亦或是兒時的玩伴都會說過這樣類似的話“記得你小時候是怎樣怎樣,現在感覺不一樣了”。為什么會是這樣子,其實無非就是倆字---見證。
為何會想到這兩個字,其實是根據自己的經歷來設定的。我覺得很多80后的人應該會和我有相似的經歷:初中--開始離家(一周回家一次);高中--開始住校(一月回家一次,感覺像探親似的);大學--開始扎校(半年回家一次,感覺像旅游似的);工作--開始擇家(一年回家一兩次,感覺像出國似的)。
因此父母只是陪伴我們的幼年和童年,在他們的印象里我們也僅僅是兒時的記憶,是他們見證了我們的天真爛漫;小學同學陪伴了我們的少年,是他們給了我們最美好的記憶,初中的同學見證了我們的純真叛逆、高中同學見證了我們的懵懂成長、大學同學見證了我們的瘋狂犯二;而同事則陪伴著我們的成熟,是他們讓我們認識了這個世界,也是他們見證了我們的蛻變;因此不同的階段會有不一樣的人出現在我們的身邊,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都讓我們可以去品嘗這個酸甜苦辣的世界;不管是喜歡的或是討厭的,都讓我們可以體驗擁有或失去的滋味。
所以說每一個人都是立體的,多方面的。在面對不同的人或事時,我們肯定會根據熟知程度,重要與否來拿出相應的面孔去對待。最后我覺得這句歌詞也許可以很好地來詮釋我們每一個人“天真瘋狂偶爾霸道囂張,濃像烈火冷又似冰霜;溫柔倔強也會撒嬌投降,天使魔鬼都是我的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