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滴小迪
這本書是李笑來寫的。
李笑來何人?此人標簽太多:前新東方名師,暢銷書作家,自媒體大咖,比特幣首富,創業成功人士,天使投資人……他在羅輯思維羅胖的“得到”專欄里開設了一個名為“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專欄,迄今為止訂閱人數逾十萬人,攬金數千萬。他認為這是一個知識可以輕松變現的年代,他的公眾號的名字叫做“學習學習再學習”。第一個“學習”是動詞,第二個“學習”是名詞,第三個“學習”是動詞。也就是說,他認為學習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學會學習后,再進行新的學習,會獲得飛速的成長。
在他的世界里,“成長”和“學習”是兩個關鍵詞,一個人只有不斷通過學習,才能夠獲得新生。他認為“七年就是一輩子”。按照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一個人可以在七年內獲得某種技能的專家級水平,也就是說,他會獲得某種意義上的“重生”。他認為從資源價值角度來說,“注意力大于時間大于金錢”。他認為“付費就是撿便宜”。他認為“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取決于他頭腦里概念的清晰程度”。他還認為“人最寶貴的是元認知能力,也就是心智水平,提高心智水平能夠改變人生”,等等。
寫到這里先打住,要不然會被人說我是李笑來的“腦殘粉”了。但是他的確是更新了我大腦中的很多觀念,讓我變得更清醒。從這種角度上來說,他很善于“洗腦”,用循循善誘,娓娓道來,邏輯縝密的方式把一個道理(可能是看似簡單但往往被我們日常生活中忽視的道理)講得深入人心,讓人不由得打一個機靈,甚至冒出一身冷汗,感嘆怎么渾渾噩噩過了這么多年。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是他在七年前寫的,在書的開頭,他就對這本書做出了定位:
1.這本書不是時間管理書籍
2.這本書不是成功學書籍
3.這本書不是心靈雞湯式的書籍
4.這不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
5.這不是一本隨便翻翻就可以的書
對于最后一點,我感同身受。這本書干貨太多,導致我讀了三個星期,才勉強讀完。對于里面的概念,要反復梳理,做筆記,咀嚼,要不然難以內化。
這本書看似教讀者“管理時間”,其實它的核心思想是“運用心智獲得解放”,認為“時間是無法管理的,能管理的是我們的心智。”
問題一:何為心智?
簡單地說,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心智與智商不同。并非每個擁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擁有正常的心智。
“心智的開啟”有點類似于佛教禪宗里的“頓悟”。當一個人的心智開啟之后,他將面臨一個嶄新的世界。在這個新的世界里,一切都可能與從前不一樣,因為他要用開啟了的心智重新去理解、去判斷。
問題二:什么叫“運用心智獲得解放?”
人與動物的區別除了會使用語言和工具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是“人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我們甚至可以思考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是否確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簡單地說,就是“反思”或者是“元認知”能力。
“反思”能力能讓我們獲得自由。在電影《美麗心靈》中,數學家納什的故事曾讓我淚流滿面。他是個天才的數學家,也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他的眼前經常出現幻覺,這種虛幻的影像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甚至讓他一度差點溺死自己年幼的孩子。他在這種與幻覺斗爭的痛苦中度過了幾十年,慢慢的,他開始讓自己接受幻覺,讓自己與幻覺中的人和平共處,從而利用心智的力量,讓自己不再被大腦中的幻覺所控制。
著名的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科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曾在納粹集中營中受到過殘酷的對待。在他的至親們紛紛死于納粹魔掌之后,他不但沒有被摧毀,反而通過長時間的思考,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思想,讓自己選擇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
他有一句話非常觸動人心:“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人都被囚禁于現實的牢籠中,被七情六欲,三綱五常,還有天災人禍等因素所束縛。可是,唯一具有自由的能力的——是我們的內心和思維。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偉大的電影中,安迪深陷囹圄,卻沒有失去自由意志。他在黑暗密閉的禁閉室里,將自己沉浸在莫扎特的音樂當中,被釋放出來時仍精神奕奕——即使那音樂只是來自于他的大腦。他為犯人們建立圖書館,播放音樂。他把斧頭放在圣經里,硬是在牢房里挖出一個地道。當他在一個暴風雨夜,爬出臭氣熏天的下水井,重新獲得自由時,他張開雙臂,讓雨水盡情地洗滌他的身體。那個場景,仿若嬰兒從母體中被分娩出來,他分明是獲得了重生。這就是心智的力量,運用心智,他詮釋了什么叫做“有些鳥兒,注定是不能被關在籠子里的,它的每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芒。”
問題三:如何開啟心智的力量?
對于這個問題,這本書分成了以下幾個章節來讓讀者澄清概念,獲得心智成長。
一、認清現實。
二、學會管理。
三、學會學習。
四、學會思考。
五、學會交流。
六、實踐和應用
七、積累。
我想就第一個問題,也就是“認清現實”來列舉一下本書的觀點,雖達不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效果,但也可提供一個窗口,供讀者略窺一二。
“認清現實”:
1.“速成絕無可能”。
現在的人們都很浮躁,而浮躁導致大家都期望“速成”。因此,各種速成班開得熱火朝天,人人恨不得做什么事都能找到捷徑。
可是,在技能的學習上,還有一個“一萬小時”理論。也就是說任何技能要能達到專家級的水平,需要通過一萬個小時的刻意練習。
就寫作這件事而言,多少作家得默默寫下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字,才能獲得公眾的認可。
因此,“速成絕無可能”,甚至因為“速成”的思想根深蒂固,導致多少人在訓練某種技能的時候,半途而廢。因為任何技能的訓練都會有一個瓶頸期,甚至會有倒退。因此,很多人,尤其是期待“速成”的人,會認為現實與自己的期望值差別太大,而選擇放棄。
書中認為,期望速成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馬上得到滿足的天性。二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跨越”這個道理,從而自我滿足感不斷下降。
因此,要擺脫“期待速成”這個思維禁錮,只有一條路“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2.“交換才是硬道理”
既然速成不可能,那就只有交換。與其整天想著“我要……”,不如想“我有……”。等價交換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也同樣適用于社會生活。
生活往往是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給你什么。擺脫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給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
李老師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將一張紙分成左右兩欄,左邊寫上“我有的”,右邊寫“我要的”,并逐條羅列。從而發現哪些是無法用“我有的”來換取的“我要的”,繼而根據重要程度,來考慮用什么手段積累“我有的”,從而擁有足夠的資本換取哪些“暫時換不到但及其想要的”。先接受現實,再想辦法改變現實。
3.“完美永不存在。”
為什么完美主義者總是脆弱?因為他們總會被現實打擊。有的人把自己標榜為“完美主義者”,其實是他們不去做一些事情的借口,他們會說:“做不好的事情我不做!”
沒有人能夠做到完美。我們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因此,不管在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我們都要忍耐各種各樣的不完美,接受可能帶來的缺憾。
4.“未知永遠存在”。
大家應該都聽過一句話“人類的恐懼多出自于對未知的恐懼。”很多人,包括我,會因為對未知的恐懼,而駐足不前,從而拒絕接受變化。由于對未知的恐懼,許多人一生都被囚禁于一個自認為安全的牢籠。
其實,在學習任何技能,或者是讓自己改變的時候,都要忍受一定的未知。這樣,才有可能“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了避免未知帶來的焦慮和恐懼,笑來老師提出了一個有效地策略:“當有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可以先把它記錄下來,然后繼續前行。”當它們被記錄下來之后,也由此獲得了被重新審視的機會。當遇到合適的契機時,它們就會被解決。但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持續前行,一直在積累,一直在成長。因此,當獲得答案的時候,我們便不再是那個無能為力的自己,而是獲得了重生。
5.“現狀無法馬上擺脫。”
人們往往低估環境的巨大力量。很多人心懷夢想,但是卻忽視了現實,忽視了固然天分很重要,但一個人的能力主要是靠積累所得。
有的人無意之中被自己的“夢想”綁架,心心念念自己“夢想”中的職業,而對現實中從事的職業心不在焉,從而失去了積累能力的機會。
無論是誰,從本質上看都無法擺脫現狀——每一時刻的現狀都是過去某一或者某些時刻的結果,而每一時刻的現狀都是未來某一或者某些時刻的原因。沒有人能夠逃脫現實的束縛。
所以,請避免對現狀不滿,熱愛自己的生活,專注于自己從事的事情,這樣才會讓自己每時每刻都進步。
6.“與時間做朋友。”
與時間做朋友的方式便是“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如何判斷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那就是“看它是否現實。”
現實往往不那么美好,比如“無論物質資源多么豐富,貧富差距仍然存在,甚至越來越大”這個現實,人們花了很長時間才勉強接受。雖然接受現實很困難,但接受現實是必須的,否則無法沿著正確的方向努力。
笑來老師提出的方法是不斷將自己的一些念頭記下來,反思是否現實,有效甄別不現實的念頭。
“時間是現實的人的朋友,是不現實的人的敵人。時間不是故意這樣做,只不過事實就是如此。”
后記
本書干貨太多,難以一一列舉,比如在“管理”這個章節中,就有“估算時間”,“及時行動”,“直面困難”,“關注步驟”,“并行串行”,“感知時間”,“記錄開銷”,“制定預算”,“計劃”,“列表”,“流程”,“預演”,“驗收”這13個概念和方法。
讀完本書,我覺得還至少再讀5遍才能真正吸收這本書的概念和思維方法。我認為這本書的最大意義便是讓人澄清頭腦中一些不正確的或是模糊的概念,獲得正確的邏輯思考方法和概念,從而增長心智能力,并獲得成長和自由。
對了,李笑來老師還說了,要成長,除了獲得正確概念,提升“元認知能力”之外,重要的還要實踐。知道道理不難,但缺乏實踐的話,只會永遠讓自己陷于“道理懂了那么多,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泥潭。思考加實踐,任何人都有可能得以重生,獲得自由。因為,“七年就是一輩子”。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做時間的朋友”,其實是讓自己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積累,讓時間,見證和成全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