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鷸蚌相爭
瓦崗軍的領袖、魏公李密領兵奉越王楊侗招撫,做了“大丞相、假節鉞都督內外諸軍事”取得了東都洛陽的軍政大權。但是他很清楚目前自己的大敵不是楊桐,而是西面的李淵。
但是現在更為麻煩的是宇文化及正在向洛陽進兵,另外王世充也在覬覦自己的地盤。于是他做出了一個讓諸將震驚的決定:“現在才是危急存亡之時,咱們可以先把李淵擱置不管。聽著,先打宇文化及,再揍王世充!我判斷唯有如此才能取得一線生機。”
而此時,隋室“七貴”之一的王世充想要獨霸朝綱,而皇泰帝楊侗(楊侗臨危繼位,改年號“皇泰”)不允,故而欲借李密之手殺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楊侗派人送來“圣旨”:
李玄邃如能剿滅宇文化及,誅除王世充。朕必以太尉、尚書令兼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之爵賜汝,汝自為之。隋室社稷皆在汝手,朕殷切期盼之至。欽此。
李密看到楊侗居然在“圣旨”當中鄭重其事地稱呼自己的字而不直呼其名,感到一絲詫異。他知道楊侗恐怕是已經被王世充逼得急了,想要借刀殺人。
他立馬就想到了當年隋煬帝楊廣借著隋文帝楊堅之手干掉了廢太子楊勇、秦王楊俊及蜀王楊秀三兄弟的故事,知道這是一條殺人不見血的好計策。但是王世充也在覬覦自己,既然這個仗早晚要打,那不如就借著這個機會來個“奉詔討賊”!
送走了傳旨的欽差,李密就召集諸將下令:
(一)、洛陽方面留兩萬兵馬進行協防,城中隋軍并沒有那個能力進行長久防守;? (二)、命令羅士信進駐潼關,以為疑兵牽制唐軍,使李淵不得東進;? ? ? ? ? ? ? ? ? ? ? (三)、起兵五萬南擊宇文化及,克日興兵。
瓦崗軍就在武德元年(隋大業十四年,618年)七月奉詔出發,南下迎戰宇文化及。李密考慮到宇文化及麾下驍果軍戰力較強,故而特令徐世勣所部為前鋒部隊,進駐倉城。
宇文化及圍攻倉城,苦戰而不可下。于是決意改道黎陽,結果就和李密的主力部隊不期而遇了。這李密非但沒有緊張,反而很高興——因為這樣一來省去了不少偵查尋敵的時間。故而李密傳令各部發動了對宇文化及主力的攻擊!
然而驍果軍真如其名那般驍勇善戰,他們的騎兵部隊利用自己的機動性在李密陣中往來沖殺,給步兵及弓兵創造了良好的反攻時機。宇文化及雖然庸懦無能,但是依然下令反攻并要求諸將務必將李密困死在黎陽城下逐步蠶食。
李密之軍傷亡慘重,瓦崗軍戰力十去四五。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收攏殘兵找準一個薄弱點殺出重圍,往南邊狂奔……因為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至于洛陽是回不去了。
王世充在洛陽聞聽李密敗北,于是下令兵分兩路同時對宇文化及和李密發動攻擊!李密殺出黎陽沒走多遠,就碰上了王世充的部隊。二度混戰之后已經元氣大傷,于是決定找個更大的靠山以庇護自己。想來想去決意舉兵向西,去投李淵。
李淵在長安正與三個兒子及群密切關注著中原局勢,就聽到有情報說李密受到重創!秦王李世民于是開始勸:“李密是當今梟雄!當年隨楊玄感反隋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他的才干。現在被王世充打得元氣大傷,反而替咱們省了不少事兒。不如接納李密以安天下之心,徐圖王世充。”
皇太子李建成第一次覺得自己的眼光、見識遠遜于二弟,故而只好應和道:“正是。李密首倡反隋,如果不是他的瓦崗軍在中原擋住屈突通、裴矩之兵,我們也不可能那么快殺入長安來。如果非得要說的話,您入主關中他也是有功的。”
李淵深以為然。但是他仍有顧慮:“你們兩個說得都有道理。但是李密深沉狡詐,他侍奉過的楊玄感兵敗洛陽被押到高陽處斬,而翟讓則被他親手殺死!這樣的人,朕不敢放心受降。”
尚書令蕭禹出班奏道:“陛下可采取剛柔并濟的手段來防止李密反叛。李密在中原帶著瓦崗軍苦戰隋軍,某種意義上說替我們牽制了宋老生和屈突通的主力渡過黃河。論戰功完全可以封他個國公。但是李密性格深沉,陛下不妨將其兵權收回朝廷,令瓦崗軍諸將皆歸我所用、令其部隊皆懸大唐旌旗。如此一來,則可在安定軍心的同時奪他的兵權。”
尚書右仆射、魏國公裴寂也贊成這一點,另外他還對此加以補充:“李密曾事二主,又頗有雄才。陛下可令其居一地,名為封賞實則軟禁。此外臣以為您還得時不時地給他示恩以慢其心,如此方可妥當。如其安分守己則罷,反之便可殺之以定人心!”然而李淵依舊猶豫不決,遂傳旨召見現在在秦王府擔任幕僚的大將李靖。
李靖字藥師,生于北周天和六年(571年)。此人是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雍州三原人氏。他是個長于謀略的人,是天生的軍事家。隋文帝朝的尚書左仆射、隋煬帝大業初年的尚書令楊素曾對他青眼相加,指著自己的坐榻對左右說:“此子他日終當得坐此位。”唐軍打下長安之后,因其才略及膽識被李淵、李世民父子賞識,更被李世民羅織在自己的幕府中。此時把他宣到宮中聽他的意見,就是為了就李密問題多些參考。
李靖入太極殿,作揖行禮:“臣李靖參見陛下、三位殿下。”李淵傳了口諭要他免禮,然后就講了目前的局勢。臨了才問:“朕如果收降李密,會不會對大唐帝國有什么損害?這個人反復無常心機深沉,朕剛起兵那時候都怕他!你可得給朕出個主意。”
李靖稍稍思考片刻,然后奏道:“回陛下:李密雖屬陰沉之輩,但是本質上還是無法脫離您的掌控的。如果他南下去投竇建德或者其他諸侯,必不能容他。反之,李密如果降唐,陛下或可能會念在宗室的份上收留他。此人曾經是反隋盟主,自有其號召力在。陛下不如收其軍而奪其權,使之在榮華富貴中喪失斗志。時機成熟后,殺之便可。”
皇太子李建成聽完李靖的意見表示不同意:“既然要收李密的話,那就不能殺。無論如何也不能殺!一則如斬李密很可能會逼得他的舊部反唐,二則會使天下諸侯恥笑我李唐不能容人。”齊王李元吉則開口反駁:“那大哥能不能保證李密不反?能保證李密麾下諸將不反?恐怕不能吧。既然如此倒不如早做準備好些。所謂‘諸侯’遲早是要被我大唐鐵騎踏平的,不足為慮!”李淵于是基本下定了收留李密的決心。他對面前的所有人說:“傳朕旨:開潼關、迎李密!朕要對這個遠支族侄有一番不一樣的表示。”
于是李密得以帶著殘兵敗將進入潼關,從此也就進入了李淵的勢力范圍當中。一路上唐廷的刺史、長史皆送上豐厚的禮品勞軍,并且高規格接送。
等李密到了長安,李淵親自在太極殿召見李密。他當著群臣的面拉著李密的手涕泣道:“朕與卿皆為李姓,本是一家。卿首倡義兵反隋,兵圍洛陽而牽制隋主力軍而為朕創造戰機,堪稱勞苦功高!今終于如愿得見,朕很高興……”李密趕忙掙脫,然后拜倒于地,用顫抖的聲音回奏:“臣本布衣,賴楊玄感信托之重而參與反隋。玄感兵敗之后四海為家,無所依靠。瓦崗寨主翟讓愛臣之才,委以重任,故能連下洛口倉、興洛倉,攻城略地而進兵洛陽。臣之所以殺翟讓兄弟,是不得已而為之,非臣本心也。望陛下勿疑,臣當忠誠不二,報效大唐!”
李淵大喜:“卿可愿擊王世充以報仇?”李密表示了愿意,然后說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情報:“唐軍如想向東發展則必須先出潼關、函谷關以進占洛陽。陛下,王世充是一代梟雄,豺狼性情。臣認為他此刻必定會向那個小皇帝下手以自立,篡權奪位!”
秦王李世民稍加沉思,點點頭說:“父皇,李玄邃所言不無道理。王世充如殺楊侗,則隋室天下便不復存在,連個名號都不會再有。但是您是受隋單而登基,是具有正統性的。一旦王世充動手,咱們的機會就會到來。”
“報!”有斥候在此時飛馬進入太極宮,送來一份加急情報——王世充殺楊侗、宇文化及殺楊倓皆自立為帝,開始逐鹿天下。
李淵于是下定決心要“以大義而討不臣”,下詔全國皆兵,要進行長期性的統一戰爭。秦王李世民則把這道圣旨當做自己積累政治資本的機會,大肆培養天策軍的將領以提高他們的戰斗力。
齊王李元吉看不慣李世民的鋒芒畢露,于是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站到大哥皇太子李建成的那一方去,幫助東宮穩定局面。就這樣,統一戰爭與奪嫡之爭一明一暗,同時開始了……
那么,面對野心勃勃的皇次子李世民,面對紛繁復雜的朝局,李淵又會如何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