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手風琴風箱運用的力學原理及訓練

關于手風琴風箱運用的力學原理及訓練

每一種樂器,都會有著某種特殊的表現力;而這份“特殊”的背后,往往又依托著某種特殊的原理和訓練方法。

縱觀各類樂器的演奏姿勢,手風琴當屬于“酷”與“帥”的那一類。因為手風琴的演奏中風箱需要不斷地“舞動”,其時而平穩舒展,時而又疾風暴雨地抖動,變幻不斷直至曲終。手風琴作為一種簧片發聲樂器,需要保持合適的氣流壓力才能使簧片振動發聲,這個壓力靠風箱的來回推拉產生正負的氣壓。因此,正確的風箱運用,其效果直接影響到音樂的表現。許多初學者往往都“憑力氣”來拉琴,認為把琴拉得越響就越好;雖然許多學習者也能夠從實踐中感悟到風箱對音樂處理的重要性,但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如何練習才能更好地控制風箱的運行,所以許多人學習多年后也未能得到正確控制風箱的要領。此文欲從風箱控制的力學原理著手進行分析,在正確認知風箱推拉力度的理念后進行風箱運行的訓練,使之迅速提高對風箱運行的控制能力,更好地表現音樂,讓琴聲變得更加美妙動聽。

有必要了解一下風箱專門練習的重要性:手風琴的演奏除了手指的跑動外,還需要風箱的推拉來產生使簧片振動發聲的氣壓,風箱的作用猶如歌唱者的氣息和弓弦樂器的運弓,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質量。有一種說法:“風箱是手風琴的靈魂”,還有說:“風箱要用耳朵來拉”。此言雖然有點不合文法,但卻富有哲理。如果缺乏風箱運用的技能,即使手指跑的嫻熟,演奏的樂曲還是會平淡無味或粗糙生硬,因此稱之謂“靈魂”也實不為過。至于第二句話,風箱當然是用左手臂來推拉的,但對推拉力度的控制,則來自音樂表現之需;也就是最終還得通過耳朵的感受來調控左手運動的力度和速度。因此,“用耳朵拉琴”的說法也的確不無道理。那么當“耳朵的指令”傳達后,手臂該如何控制風箱呢?這就是風箱運用的技巧了;與手指的跑動一樣,風箱運用的技巧同樣需要進行專門的研究和訓練。目前介紹手指技巧訓練的專著和練習曲較多,并已形成系列,而風箱運用的內容相對較少,本文著重于介紹風箱運用的理論分析及訓練方法。

一、風箱運行時的基本受力狀態分析
![](file:///storage/emulated/0/360Browser/download/image002.jpg)
手風琴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右手鍵盤琴體、風箱和左手低音琴體。風箱在琴中起到連接左右琴體并在運行中產生正負氣壓的作用。當我們背上琴時,右手琴體是固定在演奏者身上的,現將其認定為相對固定體。風箱連接左手琴體要做橫向的弧型曲線移動,屬于相對運動體,我們需要研究的就是左右這部分運動的受力關系。由于左琴體在移動過程中的曲線軌跡和使力的方向及大小是個非線性的變量,因此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只作定性分析。其實在演奏中是不必要、也不可能進行定量處理的,基本上要依靠“感覺”(即定性處理)進行演奏。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風箱在閉合狀態時左琴體的受力情況,請看下圖示:
![](file:///storage/emulated/0/360Browser/download/image004.jpg)
以上分析了“正扇型”拉風箱和“正扇型”推風箱的受力狀態,另外還有一種回推風箱是以“反扇形”的形態推回,這種形式在八十年代前十分流行,是當時推風箱的主流形式。下面對于這種形式進行分析,請看左圖:
![](file:///storage/emulated/0/360Browser/download/2014-13.jpg)
如圖一所示:當拉開風箱后需要回推時,在風箱外側仍在向外移動的同時,手腕略微逆時針轉動(圖一中藍色弧形箭頭),使得風箱的內側提前于外側向右推動,即左箱體的外側還在向外拉著,而內側卻往里推進了(圖示紅色箭頭),此轉動過程是瞬間自然地完成的,然后風箱便整體開始回推。這樣的處理可以避免風箱突然改變運行方向而產生的一個沖力。

同樣,看圖二中的風箱從推轉為拉的過程,當風箱外側尚在繼續合上時,左手腕給以微小的順時針轉動,使得風箱的內側先于外側開始往外拉動;當風箱基本合上時,內側已經處于拉風箱的狀態并將風箱整體持續往外拉動。這個練習是需要在風箱運行的各個軌跡點進行專門的“變換”訓練。練習時,一邊看著風箱和左琴體的移動和手腕微微轉動帶來的琴體擺動幅度,注意這個“擺動”非常微小,幾乎只是一種感覺而已,重要的是注意用耳朵仔細聆聽風箱轉換時的聲音是否平穩、連貫,不產生太大的痕跡(斷裂、出音頭),這就是所謂的用 “耳朵拉琴”之意。

當學會以上兩種“三連抖”后,可以繼續練習這種抖法的“三連音”,即“噠噠噠 ”,這種三連音比較困難些,它需要控制好風箱運動的節奏。因此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進行學習,隨著對風箱抖動控制能力的提高逐漸就能學會的。

左圖中的P1(紅色)是左手琴體由于地球引力產生的重力,其方向垂直向下,大小約與左琴體和風箱的重量相等(此為左手臂不插入風箱皮帶內情況,如果手臂插入風箱皮帶的話,還有手臂產生的重力)。

P2(藍色)是由作為杠桿作用的風箱體給予左琴體向上的支撐力,方向與重力P1方向相反垂直向上成一條直線,大小與重力P1相同,因此左琴體處于平衡靜止狀態,即演奏前的準備狀態。

再請看下圖:由于重力P1的作用下,當按下琴鍵后風箱即被橫向“正扇型”地拉開,此時重力P1仍垂直向下,由于風箱的支撐力P2的方向與箱體支撐軸線垂直,隨著風箱扇形開啟左琴體側斜,因此產生一個P1與P2之間小于180度的夾角。這個夾角使P1與P2這兩個分力產生了一個趨向運動方向的合力F(黑色),F的大與P1及夾角有關,隨著風箱開啟箱體也逐漸增大傾斜,夾角逐漸變小,F逐漸增大,因此在風箱拉開的過程中,F是個變量。了解了風箱的受力情況后,我們再來做這樣一個實驗:請正確持琴,風箱應約置于左腿的上方,打開風箱上下扣帶,左手先不要插入左琴體的風箱皮帶里(即左手不碰琴),讓左琴體在重力P1的作用下自由側移。此時右手指按下任意一個琴鍵,這個簧片就開始發聲了,你會聽到受拉力F產生的琴聲幾乎達到mp至mf的程度,而且音量會隨著琴體的不斷側移而增大。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了拉響一個中等響度的音幾乎不需要給風箱額外加力,如果需要更大的音量的話,只需在F力的基礎上增加即可,如果需要拉更弱的音量,如p、pp等時,非但不再給風箱施力,而且要給以適當的反力來減少力F的作用。據此我們可以得出推風箱時的用力要求,即:要使得推風箱時產生氣壓,首先要給一個抵消F大小的反力,此時風箱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簧片不發聲。再增加壓力后簧片才開始發聲,如需要達到風箱自然外移時產生的那個音量就必須給風箱施加2F的推力才行。據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推拉風箱時發生同樣音量的推、拉力“公式”:“某強度音量拉風箱的力-F=某強度音量推風箱的力+F”。這也可以理解為拉風箱時用力要用“減法”,推風箱時要用“加法”。需要說明的是,前面的分析是不包括左手的參與,當左手臂插入風箱皮帶后,還有手臂產生的重力增加了P1,因此F也相應增加。正因為這種基本的力學原理使得我們在推拉風箱時要不斷地調整手臂的施力大小,加之樂曲中有各種復雜的強弱處理要求,所以掌握控制風箱的運行力度既重要又困難,需要我們通過長期訓練來達到熟練掌控風箱運行的能力。

“反扇形”的回推風箱是在風箱回推時,手掌給風箱一個壓力f1(黃色)和一個向上側提起風箱的f2(黃色),這兩個力產生了合力f(綠色),由于f力的作用,風箱的上側被合上(或基本合上),使風箱成為倒扇形的形態,此時風箱基本合上的上側成為受力的一個(無形的)“軸心”(圖中紅色圓點),風箱繞這個虛擬的軸心逐漸收縮,即“反扇形”回風箱。分析一下風箱的受力情況吧:
P1(紅色)是風箱琴體本身的重力,P2(藍色)仍為風箱支撐左琴體的支撐力(即反作用力),由于風箱的反扇形使得這兩個分力產生了一個小于180度的夾角,也因此產生了合力F(白色),方向指向風箱受壓縮的方向。現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風箱的壓力是由F+f所提供的。手腕給風箱的壓力就不像“正扇形”推風箱時那樣需要克服因重力產生的F了,而且還可以利用手臂的重力來推壓風箱。顯然,此時手臂的用力不再是“加法”,而是用“減法”,甚至比拉風箱時更為“輕松”。演奏者只需要控制保持好風箱上方這個虛擬的“軸心”即可。根據這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反扇形”推風箱是為了省力,但對控制力度卻顯得十分困難,尤其在需要用較小的音量演奏時幾乎無法控制,因這時非但不必主動給風箱壓力,而且需要減少因重力而產生的壓力,也就是說手臂需要“提起”風箱,以便減少對于風箱的用力f1,這在演奏中是很不現實的。一般認為,在坐姿演奏古典的、抒情的、需要對音樂細膩處理的樂曲時盡可能用“正扇形”推回風箱方式。只有在需要強有力的樂句處理時才可以“充分利用”一下地球的引力以“反扇形”回推。當站立演奏時,一般都是演奏流行樂和歌曲伴奏。由于此時風箱沒有左腿的墊撐了,回風箱時完全需要左臂的力量。因此演奏者會自然而然地會利用“反扇形”的回推,使得在推風箱時節省了臂力(這似乎是本能而無師自通)。由于“反扇形”的回風箱形式不易控制風箱運行的力度,因此業內對這種形式存在著較多的爭議,也有對這兩種回推風箱孰優孰劣之爭論;我個人認為各種形式的風箱推拉都是表達音樂的需要而產生,不能簡單地認定孰是孰非,主要看用在什么地方,為什么目的而用。但從風箱控制的角度來看,“反扇形”的回風箱形式因為推力不易控制,因此還是需要“慎用”為宜,一般都是在站姿演奏時利用多一些。

前面介紹了風箱在垂直面的運行狀態,那么在水平面的運行曲線又是如何的呢?多數演奏者都會“順其自然”地推拉風箱,因曲線與演奏者的手臂長短,琴體的大小均有關,故沒有絕對一致的、統一的“軌跡”,所以大家對此也不太關心。一般來說,拉開風箱不會有什么問題,風箱必然會沿著以肩為軸心,以手臂為“連桿”逐漸弧形拉開風箱,風箱的位移方向如“圖一”、“圖二”所示。但當風箱回推時,許多人都是很快地把這個弧形的曲線調直后回推至風箱合攏,這種推法不太科學。我們建議用“圖三”、與“圖四”的曲線推回,即始終讓左箱體與右箱體的縱截面保持一個角度(見圖三中的藍色虛線),特別要注意在回風箱到快結束時要先合上內側的風箱邊,這樣就會剩下一個倒三角形的風箱角度(圖四),使得在完全合上風箱前還能有一部分壓縮氣體。大家都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往往同樣一個樂句(比如演奏上下行音階和琶音)在拉風箱時能正好拉完一風箱,但推風箱時經常遇到最后一個音時出現氣流不足的現象,此原因主要是推拉風箱的力度控制不夠好所造成的,而這小三角部分氣體正好可以用來彌補,較好地解決了最后氣流不足的現象。當然,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設計回風箱的軌跡,不必過于教條。

再談一下風箱在推、拉轉換時,如何做到“無痕跡”地轉換。我們可以注意一下弦樂器在運弓時的手腕動作,手腕的移動總是提前于弓子而變換運行方向,這種魚尾似的擺動使得弓子能夠平穩地得到推拉變換過渡。作為參考,我們在進行風箱的推拉轉換時,也可適當地用手腕轉動箱體以達到類似推拉弓子的那種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二、風箱運用的不同形式

由于樂曲中的音樂處理具有多樣性,因此風箱的運用也需要多樣性。比如,力度標記從ppp-fff,還有sf ,sp等等,每個層次的力度中,有的要求平穩進行,有的需要強弱變化。同時風箱的運用還需要與左右手的觸鍵配合,常用的有三種形式:(a)風箱提前于觸鍵啟動,即先繃緊風箱接著再觸鍵,這樣發出的聲音明亮有彈性,適用于節奏性強、明快有力的樂句。(b)觸鍵提前于風箱,即先觸鍵緊接著用平穩有控制的力度推拉風箱,這樣發出的聲音比較柔和優美,適用于旋律性較強的抒情性、歌唱性樂句。(c)風箱與觸鍵同步進行,它發出的聲音比較平穩飽滿,這是最為常用的一種形式。在實際演奏中要根據樂曲的風格、音樂的需要來選用。這些不同的處理方式大大增加了風箱運行控制能力的復雜性。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風箱運用的能力,我們有必要進行一些專門的風箱運用練習,以下介紹一些練習方法供手風琴愛好者參考,所舉譜例只是一種練習模式,大家可以根據這些“模式”自行設計練習。

三、風箱運用練習方法

1、風箱平穩運行練習:

請正確持琴。右手用一個簧片發音的變音器任意選一個音,要用極小的音量將它拉響,這個“極小”音量的概念應該是“再小一點就不發聲了”,而且必須做到持續保持,既不能斷音,也不可波動,這樣把風箱持續拉到最遠處后再平穩地、盡量無痕跡地回推,而且還得保持那個極小的音量。這種練習可以每天練一次,練習可安排在任何空閑時間。比如每天晚上睡覺前,每次只選一個音,每天換一個音。我建議先可練低音簧片的那組音簧,從最低音開始,次日選高一個音,逐漸把你琴里的各組簧片中不同音高的音都練一遍。這樣練習的原因是因為不同簧片的發音所需力度均不相同,所以要用不同的感覺去進行訓練。練習時,可閉上眼睛,完全用耳朵去聆聽這個微小的聲音,也可以一邊觀察風箱運行的軌跡一邊仔細聽音,同時還需要注意均勻地深呼吸,并且不要由于呼吸等原因造成聲音的抖動或斷裂。這個練習每次大概需要4~5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根據不同規格的琴有所不同)。經過一段時間的單組簧片的單音練習后,也可逐漸拉一個和聲或一個和弦,也可用不同的變音器組合練習。由于用的是極小的音量,所以在晚上休息前練習一遍應該不會影響左鄰右舍,如能夠做到每天堅持這項練習的話,數月后就能體會到風箱控制的技術奧秘,長期練習后對風箱的掌控能力會得到大幅提高。同時,幾分鐘的靜坐與深度呼吸猶如做一遍氣功,個人實踐體會睡前練習還有益于睡眠。真是一舉多得也,何樂不為?請試一試。

2、漸強漸弱練習:

首先需要對自己的樂器發聲大小有個明確的了解,請選一個音或一個和弦,先右手,再雙手。把最小的發音量設定為ppp或pppp ,再拉響一個最大的且“和諧不炸”的音量作為fff或ffff。找到感覺后,再把這兩者之間分割成pp、p、mp、mf、f、ff等層次。多次練習后讓耳朵“記住”每個力度的用力大小,然后練習任意選擇一個力度后立即演奏出來,比如需要mf就能立即拉出mf來。之后,再做漸強和漸弱的練習。以下是參考練習模式:(∏:拉風箱,∨:推風箱)

說明:開始可以先用右手進行練習,音符可以隨意選取,可以變換變音器練習,因為不同的音符和不同的變音器組合時其風箱的控制力度都是不同的。單手練習有進展后,可以加入左手練習,當右手采用和弦練習時,左手也可以同時用相同的低音加相應和弦拉成立柱式的和弦。練習時速度盡量慢些,以下練習是參考模式,可進行各種改變。

這里再對“強弱”的概念作一個補充說明:強和弱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無“弱”談不上“強”,無“強”也無法體現“弱”。因此只有把手風琴奏出強和弱的不同音量來才能表現樂曲中的力度變化要求。從理論上來說,某一架琴的最大發音量是“有限”的,即到了一定程度就到頭了。而“弱”的層次在理論上是相對“無限”的(呵呵,當然小到一定程度就不發聲了),因此需要演奏者更多地從“弱”音量中去發掘潛力。前面的第一個練習就是讓你去尋找那個最最小的音量。你發掘的音量越小,你的強弱層次就越豐富。當然無論是強還是弱,發出的聲音必須是飽滿悅耳的,行家指出:拉琴要做到“強而不炸,弱而不虛。”這點非常重要,尤其是“強而不炸”,許多人用“吃奶的力氣”把琴拉得震天響,聲音中充滿了刺耳的噪音,讓人難以承受,還能有音樂之美嗎?另外,還可以做一個實驗,用一個調音儀測音高(一般電子節拍器都有調音功能),你選拉一個音,當音量拉到最大時調音儀指示音高會降低,特別是中、低音簧片,可以降低5至20音分左右。這個物理現象說明簧片的音量已經拉到頭并超過簧片的正常震動能力了,持續用這種超大音量拉出變低了的聲音很不和諧,而且還極易損壞簧片,得不償失。

3、繃風箱練習:

前文中已提到“風箱提前于觸鍵啟動”的繃緊風箱再觸鍵奏法,此種奏法可以奏出明亮有力的聲音來。下面這個練習可以幫助你進行繃風箱的訓練。

首先給風箱一個較強的拉(回風箱時用推)力,在保持繃緊風箱的同時果斷觸鍵,特別要注意的是觸鍵后仍要讓風箱保持這個壓力,直至曲終。如果需要強調重音記號“>”的話,可在觸鍵的霎間略微緊壓一下風箱即可,但要注意保持風箱的平衡。

這條練習與第一條練習中需要風箱保持恒定壓力不同,要在繃風箱觸鍵后繼續改變風箱的壓力,演奏成“棗核”型的強弱效果,當然還可以奏成其它種種不同的效果。

4、風箱震音練習:

風箱震音俗稱“抖風箱”,相對于“長風箱”演奏也可稱為“短風箱”奏法。“抖風箱”是手風琴演奏的一項重要技巧,可以是單音也可以是和弦,通過不同的“抖”法可以得到“單抖”及“多連抖”效果。

許多初學者往往認為“抖風箱”是非常復雜、非常困難的技巧,因此一開始學習就會十分緊張,甚至產生“恐懼”感。由于“拼命”用力來推拉風箱,結果風箱越抖越大,數小節后便筋疲力盡。許多有人以為這是練習“抖風箱”的必經之路,只要抖多了就會好的。其實不然,這里有一些認識和練習方法上的誤區。雖然經過長期的“抖風箱”練習后也能夠慢慢地找到較合適的用力點,但多數還是屬于盲目和“勉強”抖動,費力且難以達到輕松自然和長時間持續的狀態,我們從演奏者的表情和姿態上就可得到證明。其實,“抖風箱”并非是“力氣活”,與摔跤一樣需要用“巧力”,運用一種不必太費力的技巧而已。以往對“抖風箱”的認識都是注意拉推風箱時的用力方向和平衡,提倡利用好拉風箱時的“回彈力”來推回風箱。這是對的,但練習者在實際練習中會更多地注意到“拉”上,其結果非但難以利用好“回彈力”,卻反而會把風箱越拉越大越拉越累,甚至拉得臉紅耳赤,琴不抖而人“抖”,苦不堪言。下面我們來換一種思維方式進行練習:我建議“抖風箱”時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推”上而非“拉”,拉由地球引力產生的重力來“幫忙”吧。此文前面已有琴體受力的分析,風箱在運行時受到一個向外的分力F,這個F在“抖風箱”的演奏中同樣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來設計一個實驗,讓你在迅速學會“抖風箱”,“抖風箱”技術在你的演奏中將不在話下,讓你從此充滿自信。

請準備,正確持琴,打開上下風箱皮帶扣,確認風箱在左腿上方位置。身體稍微挺起,讓琴體能夠緊貼胸前得到更好的固定,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此時把左手放在左琴體側板上,與演奏時姿勢一樣,但手臂不插入風箱皮帶里,而放置在皮帶的外邊,用手掌貼住側板,使風箱穩定。此時開始做“抖鳳箱”練習。動作一:右手按下并一直按住一個任意和弦,接著松開左手手掌對風箱的推力,讓風箱在“分力F”的作用下簧片開始發聲,當風箱打開2~3cm的距離時,接著做動作二:迅速將風箱推回原始閉合狀態,簧片又發出了第二個和弦音。請不斷反復做上述的動作,逐漸加快一些速度,琴就連續發出“噠噠噠噠”的和弦震音了。(請注意:下圖中的“п”不用主動拉動,而是利用琴體的重力所產生的F。)

這個練習的要領是左手肩和手臂要放松,風箱外移時不需要用力,如果開始時松開的動作做的太快以致手腕稍稍離開左琴體側板也沒關系,推回風箱時用力也不要過大,理論上“2F”的力便即夠。這個練習速度可以快也可以慢,與風箱開啟的大小有關。當相對熟練后還可以達到風箱根本不用開啟就能得到密集的風箱震音效果。我們可以給這個練習總結一個口訣:“松開+推回”,而非以往的認識:“拉開+推回”。很顯然,這個練習可明確體會到一般速度抖風箱時并不需要用多大的拉力,如果音量不大的話根本不需要什么拉力。同時,這個練習能夠克服一般學習“抖風箱”時左手臂緊張,甚至全身僵硬的問題。當這個練習做的比較順手后,即可把手臂放入風箱皮帶里進行正式的“抖風箱”了,前提是要用好“松”+“推”的感覺。此種單抖風箱的聲音效果是四連音“噠噠噠噠”,如果需要抖“噠噠噠”(下圖) 的三連音效果的話,就需要每組三連音的第一個音要加“音頭(即重音)”,這樣的話第一個重音是往外拉風箱的,第二組三連音的重音是推風箱的,所以在練習時一定要注意拉風箱的那個重音不要過多的用力,反之回風箱的那個重音則要用力多的多,原因是要克服“重力”而產生的那個F。

前面的練習是“抖風箱”的“入門訓練”,相對比較簡單,也方便易學,教學實踐中有許多琴齡不長的學員幾分鐘內就可以“抖”出漂亮的震音來。當你基本入門后,我們可以學習進一步的“抖風箱”練習,包括各種力度、速度以及在風箱拉開狀態時軌跡的遠處進行“抖風箱”演奏。比如:

① 快速的、大音量的“抖風箱”訓練:在上面介紹的“抖風箱”練習基礎上,增加力度,即在“松開”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拉力,音量自然會增大,此時從“松”風箱到“拉”風箱,即在“F”力的基礎上增加了拉力,這個力度的控制非常重要,絕對不可過大,要恰到好處。同時因為瞬間增加了拉力,風箱內的負壓增加,使風箱產生一個回彈力,所以在回抖風箱時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這個回彈力順勢推回。要注意用力不可過度,過度用力是個浪費,而且會造成手臂的緊張和酸疼。具體的訓練可以自己設計,比如:漸強、漸弱、漸強到漸弱、漸弱到漸強等等。要注意“抖風箱”的音量增大主要是靠變換風箱方向時的“瞬間爆發力”,而非是風箱的位移度(風箱拉開的尺度);打個比喻:一個小小的炮竹點燃后會發出震耳的響聲,原因是它的能量在小空間里瞬間膨脹而致,如果你把它打開后點燃的話,你聽到的只是“嗤”的一下燃燒聲。所以我們在增大音量“抖風箱”時要繃緊點風箱,增加發音的爆發力。

② 風箱密集抖動型“抖風箱”:此類“抖風箱”可以得到弦樂獨奏(單音)或齊奏(和聲或和弦)時的“碎弓”效果。可以有兩種方法來進行演奏:一種是“里抖外不抖”,即風箱的外側(面向觀眾的那側)閉合不打開,成為一個臨時虛擬的“轉軸”,風箱內側(靠身體的那側)不斷微小開合產生震音。在觀眾正面看來,似乎風箱不在動,但卻出現一連串的震音效果。再進一步增加抖頻率,就可以在風箱完全閉合的狀態下“抖”(其實是“震”)出漂亮的震音來。

③ 多連音抖風箱練習:上述的抖風箱練習都是每抖動一下風箱來回各出一個音,多連音抖風箱是一個抖動的來回發出多個不同節奏型的音,因此多連音抖風箱也常常被稱作“三連抖、四連抖、五連抖”風箱等(也簡稱為“三抖”、“四抖”、“五抖”)。比如“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 “前十六后八”節奏型 ,“三連音”節奏型,“四連音、五連音”節奏等等。多連音抖風箱的特點主要是在風箱來回抖動時還要利用風箱上下邊沿或角的碰撞產生聲音。

比較常用的是風箱“三連抖”,許多初學者都以為這是一項復雜的技巧,是專業演奏者的技術。其實不然,風箱三抖的學習方法也很簡單。按照下面介紹的方法幾分鐘就可搞定:先將風箱稍稍拉開一些,約5-7cm即可。然后用左手握住風箱皮帶的中部,請注意是“握住”,而不是插在皮帶與側板中間。此時右手先不要按鍵,讓左手把左琴體以箱體中部為“軸心”上下擺動使之碰敲擊風箱的上下側邊,速度要均勻,我們聽到了風箱上下側邊的碰撞聲,當此動作均勻協調時,繼續持續進行不要停下,同時右手隨便按下一個音或一個和弦,此時你就能聽到每抖動一次就會出“噠噠噠”的三個音來。不斷反復進行上述的練習,一般進行一兩分鐘練習后就能比較熟練了。此時,你再把左手插入風箱皮帶里繼續做剛才的練習,先上下抖動風箱,碰敲上下風箱邊沿,后加入右手的按鍵,很快你就學會這種精彩的“炫技”性的抖風箱了。

分析一下過程:你會發現每一個“噠噠噠”(+:碰撞邊、角)的節奏是這樣形成的,當拉開風箱時出現了第一個“噠”,接著在風箱回提時出現了第二個“噠”,接著當風箱碰撞風箱上側邊時出現了第三個“噠”,再次拉開風箱碰合風箱下側邊進入下一輪。
這個練習一般都是先學會“前八后十六”“噠噠噠”,的節奏。當你熟練掌握這種抖風箱技術后,你可以練習“前十六后八”的節奏了,方法很簡單,只要把前邊的練習的“程序”改變一下,在風箱拉開一些的狀態下,先做回提風箱加碰撞箱邊的動作,再拉開風箱即可,這樣發出的聲音就成為“前十六后八”“噠噠噠”了。

④ 抖風箱的進一步學習:上兩節即介紹了風箱“單抖”和“多抖”的基本入門技術,在學好這些基礎技術后,我們可以進一步學習比較復雜的“抖風箱”技術,比如“四連抖”、“五連抖”等,其實這些技術都是在上面介紹的“三連抖”技術上進行的,比如“四連抖”技術,其中有一種方法就是在“三連抖”的“回提”后,分別連續撞擊風箱上邊沿的兩個角,也就是把“三連抖”的第三個碰撞“邊”的動作改成“撞角”的動作,這個動作可以先撞擊前角再撞擊后角,也可反過來先撞擊后角再撞擊前角,其效果一樣,有介紹說一定要先撞擊某某角才是正確的,我認為這只是個人的習慣而已,在技術操作層面和力學原理上先撞擊那個角并無區別,實際效果也一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進行選擇,只要效果正確便可,當然兩種方法都會更好,可以“左右開弓”隨心所欲。

“四連抖”還有另一種方法,因為風箱除了上邊沿還有下邊沿,所以在前面風箱“三連抖”的第三下碰風箱上邊沿后緊接著向下轉動風箱碰撞風箱的下側邊,此時發出第四個音來,整個過程成為“噠噠噠噠”的四連音了。這兩種“四連音”效果與上面介紹的碰敲風箱上兩角的“四連音”不完全一樣,在實際的演奏中,可以根據需要分別采用。

現在大家已經想到拉“五連音”的方法了吧:你只要在碰敲風箱上兩角的“四連音”奏法的基礎上再接著下轉風箱撞擊風箱的下側邊即可。當然這個過程要用力適當,動作協調,因此需要較長的時間訓練才能做好。注意!非一日之功啊。

⑤ 再提一個問題來進行討論。抖風箱除了在靠近右琴體位置“近點”抖動外,還可以在“遠點”抖動嗎(即在拉開風箱較遠處抖風箱)?回答是肯定的,當然是風箱“單抖”,不能有碰撞邊角的多連音可能了。在風箱“遠點”抖動時,主要是靠左前臂的動作,并帶動手腕來回“震動”即能發出“抖風箱”的效果。比較方便的方法是首次抖動的方向要與風箱正在運行的風箱相反為好。但如果抖奇數次的情況下,接下來的演奏會改變原來運行的方向,所以在抖“三連音”的時候,首次抖動的方向可以與風箱正在運行的方向一致。
總結一下以上的抖風箱練習,關鍵是用力要恰當,動作要協調,要充分利用重力和風箱的運動慣性。開始學習時,要多提醒自己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拉”上,“拉”不用費多大的力(前文已有充分的說明了),而“推”才是每次抖動的要點,尤其在風箱“多抖”時,回推中的動作較為復雜,需要控制得當,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除了上面介紹的各種抖風箱方式外,其實還有其他各種衍生的方式,大家可以在平時的練習中去不斷實踐、發掘,演奏手法的多樣性是表達音樂的重要手段。可以舉例:比如三連音的抖風箱,有“單抖”和“多抖”等等,單抖中有“拉→推→拉→推→拉→推、……”的形式,也可以是“拉→推→拉→拉→推→拉、……”的形式。又比如在“多抖”時,可以采用 “碰邊”,也可以“碰角”等等演奏手法,其效果都不一樣,大家可以多試一試。

5、風箱顫音練習:

風箱顫音俗稱“揉風箱”,它可以產生類似于弦樂器顫指(俗稱揉弦)的效果,這種人性化的歌唱性效果常常應用在較慢速的、優美的旋律中。可以用左手,也可以用右手來完成風箱顫音的操作。

① 用左手演奏風箱顫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左手不觸鍵,手腕微微張開,隨著風箱的推拉輕輕地扇動手掌,由此引起風箱輕微顫動產生顫音效果,根據需要可以調整扇動的頻率和大小,這是通常采取的一種方法。前提是左手沒有音符,只有右手的旋律。第二種是在左右手都有旋律時采用(注意:左手是演奏旋律音,而非 “打貝斯”),此時左手手指要觸鍵,在演奏旋律的同時手腕壓動手指作演奏二胡時那樣的揉弦的動作,速度也可快可慢,動作要平穩協調。這個方法可能有點難度,但對于學過弦樂器的人可能即試即會,沒有什么困難。

② 用右手演奏風箱顫音:也有兩種方法,一種用手指,一種用手腕。手指演奏是在演奏旋律的同時,用手腕以指尖為支點在琴鍵上晃動,或以指尖為支點用手腕一下下壓琴鍵。這樣都可以引起琴體震動而產生顫音效果。觸鍵可以是單音,也可以是和聲、和弦,晃動或壓動的頻率和幅度可根據樂曲的需要進行調整。另一種方法是通過用右手的手掌靠在右琴體鍵盤的邊沿或邊上角上進行推壓,由此引起琴體的震動而產生顫音效果,但這種方法只能在左手演奏旋律音而右手不演奏音符時采用。

③ 用手臂演奏風箱顫音:采用手臂的肘部上下或前后晃動產生顫音效果,可以用右手也可以用左手,但用左手時只適合在拉風箱時采用,回推風箱時因不易控制,所以一般不用。

風箱運用的形式非常多樣,比如還有“音蓋板下滑音”等奏法,在此不再一一列舉,因為眾多內容不是一篇文章能夠全部概括,也不一定能夠說得全說的得明白的。本文是為初學手風琴的愛好者介紹一些常見的風箱運用形式,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參考意見,并給以練習方法的簡要說明,學習者更多的還是需要依靠實踐訓練來達到目的。

與鋼琴、小提琴不同,手風琴是一件比較“年輕”的樂器,其不少演奏手法和技巧尚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中。宏觀地來看,手風琴的風箱運用技術非常豐富,我們在學習的同時還可展開豐富的想象力,不斷提高演奏能力和研究開發新的演奏手法,讓我們的琴聲變得更豐富、更加美妙!

本文是多年來學習和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感悟和對風箱運行進行力學原理的分析結果,還參考了學習小提琴時對弓法訓練的一些理念總結而成。本文內容原是為了“2014 深圳·寶安 “霍納杯”全國手風琴錦標賽”系列講座而準備,因為賽期選手人數大大超出預期而使比賽時間緊張,因此臨時撤消了原定的同名講座。其后曾有一些家長和手風琴愛好者來電詢問有關此講座的內容,并希望能給以詳細介紹。由于這些內容很難在電話中明確的介紹,促使我將原來講座的提綱進行重新編寫充實,遂成此文。但是文字說明不同于講座,講座可邊講邊示范,直截了當,一目了然;還可以與聽眾互動,請當場實踐,即興解說,即時解決問題。而寫成文字后純屬“紙上談兵”,即使加上圖示和譜例仍然還是抽象,因此向讀者表示歉意。如果此文能給讀者帶來些許有益的參考或幫助的話,則已達到了拋磚引玉和交流的目的。還需要說明的是文中許多觀點僅是我個人的認識,有的與傳統的觀點不一,或許會是謬誤。所以還懇請各位讀者和業內的專家商榷、指正,以求在學術上取得共識,求得真理。最后,深深地感到能與手風琴愛好者們交流和互相學習,已是我最大愿望和最大的快樂了。
來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