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境界叫做云水禪心

李振凱作品

云水禪心,漢語詞語,出自《指月錄》。云水,這兩種物體無形無態,總是飄流不定柔情萬種的世間自由之物。禪心,謂清靜寂定的心境,泛指清空安寧的心境。云水禪心指把自己禪遠的心思寄托在漂流不定的云水之間。

李振凱作品

《指月錄》又稱《水月齋指月錄》。明·瞿汝稷集。萬歷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三冊。

所謂“指月”,源于六祖慧能與無盡藏尼對話的一個典故:

無盡藏尼對慧能說:”你連字都不識,怎談得上解釋經典呢?“慧能回答:”真理是與文字無關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示喻文字所載的佛法經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的所在。

禪宗以“本來無一物”之境界為上乘,以“萬慮皆空”為至德。主張不立文字,不下注腳,親證實相,方為究竟。認為一切言教無非為示機之方便而設,是為成佛的路徑和方法,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見月。此為書名之大旨。全書系集錄自過去七佛至宋·大慧宗杲之禪宗傳承法系六五人的言行傳略而成。卷一至卷三收錄過去七佛、應化圣賢、西天祖師(西天二十八祖);卷四收錄東土祖師,從菩提達摩到六祖惠能;卷五至卷三十收錄惠能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卷三十一、卷三十二為徑山大慧宗杲禪師語錄。

又,清代聶先(樂讀居士)撰有《續指月錄》一書,全書二十卷。康熙十九年(1680)刊行。系繼《指月錄》之后所編集的禪門高僧列傳。也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三冊。《指月錄》所載僅至六祖下十六世,本書承接其后,所收內容自南宋·隆興二年(1164)六祖下十七世起,迄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十八世為止。此外,在二十卷之前附《卷首》一篇,集錄《指月錄》所遺漏的十六世諸師傳略,以及江湘、余懷的序文,靈巖學人、如是居士的弁語、海印學人的緣起、孫孝則的書問、凡例、倫敘考等文。在二十卷之后,又附有《尊宿集》,集錄法嗣不詳的六十一位禪師傳略。

《指月錄》中記載,曾有一人向禪師問佛法。禪師不說話,先向上一指,再向下一指。那人未領會,請禪師明示。禪師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振凱作品

中國文人對它的偏愛,到了忘我的地步。 國畫離不開山水,云水是創造意境的靈魂。 詩歌離不開云水,有了云水,平添幾分逸趣。對云水的偏愛,反映了人們對自由自在的渴望。 於是云水之間,遂成了暫避塵瑣的桃花源,在這里, 壓力被釋放,生命被解套,在云水間呼吸到自由的空氣, 舒展出開闊的空間,重新找到生命的能量與光芒。

云與水。 唐 杜甫 《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詩:“ 臺州 地闊海冥冥,云水長和島嶼青。” 宋 陸游 《長相思》詞:“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 明賈仲名《金安壽》第三折:“這堝里云水林巒,什么去處。”

謂漫游。漫游如行云流水的飄泊無定,故稱。 唐黃滔《寄湘中鄭明府》詩:“莫耽云水興,疲俗待君痊。” 明 高啟 《太湖》詩:“我性好游觀,夙負云水債。” 清 施峻 《中途見雁》詩:“云水家何在,風塵味已諳。”

指僧道。僧道云游四方,如行云流水,故稱。 唐 項斯 《日東病僧》詩:“云水絕歸路,來時風送船。”《宋史·方技傳下·莎衣道人》:“帝歲命內侍即其居設千道齋,合云水之士,施予優普。” 明 李中馥 《原李耳載·尋親誠感》:“ 原 邑 趙孝子 名 威晉 ,其父好黃冠術,遇全真云水,無不以禮下之。”

河流名。在今 廣東省 樂昌縣 南境。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溱水》:“ 林水 自源西注于 瀧水 ,又與 云水 合。”

李振凱作品


封神榜。紂王曰:“那道者從何處來?”道人答曰:“貧道從云水而至。”王曰:“何為云水?”道人曰:“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紂王乃聰明智慧天子,便問曰:“云水散枯,汝歸何處?”道人曰:“云散皓月當空,水枯明珠出現。”紂王聞言,轉怒為喜曰:“方道者見朕稽首而不拜,大有慢君之心。今所答之言,甚是有理,乃通知通慧之大賢也。”命左右賜坐。云中子也不謙讓,旁側坐下。云中子欠身而言曰:“原來如此,天子只知天子貴,叁教元來道德尊。”

禪心

禪心,謂清靜寂定的心境,泛指清空安寧的心。禪語有:清池皓月照禪心。

南朝 梁江淹《吳中禮石佛》詩:“禪心暮不雜,寂行好無私” 。

宋黃庭堅《聽崇德君鼓琴》詩:“禪心默默三淵靜,幽谷清風淡相應”。

《紅樓夢》第九一回:“禪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風舞鷓鴣” 。

郁達夫《毀家詩紀》之十五:“禪心已似冬枯木,忍真拖泥帶水行”。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