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光流淌
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 文責自負
唐代詩人杜牧的一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千多年來引發了人們的無限遐想,素有“文字鬼才”之稱的80后作家馬伯庸就此展開了一場腦洞非常大的想象......
馬伯庸何許人也?
馬伯庸,本名馬力,1980年出生,代表作有《長安十二時辰》、《寂靜之城》、《古董局中局》等,是中國文壇后起之秀。
大唐天寶十四年,已經不惑之年的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沉舟莫救還是放手一搏?在好友杜甫的激勵下,李善德決心放手一搏,親自前往嶺南實地考證,希望在絕望中找到一絲生機。“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據說作者十天一氣呵成,洋洋灑灑八萬余字,緊張刺激的節奏、風趣幽默的語言,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向讀者呈現了小人物李善德向死而生、絕地反擊的奮斗史,也讓讀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亂世生存之道。
李善德,四十二歲,資深社畜。
開元十五年明算科及第,隨后被銓選到司農寺,在上林署里做一個從九品監事,此后幾十年平平淡淡地守著這個冷衙門的庶務,帶著妻子與女兒蝸居在長安城的出租屋里,過著波瀾不驚的安漂生活。
直到四十二歲這一年,一塊天外飛石打亂了他的生活。
那個消息傳到上林署時,李善德正在外頭進行人生中最大一筆交易——花光20多年的積蓄,欠下巨額貸款,在長安城的偏遠處買下了一間宅子。因為請假不在辦公室,荔枝使這個在外面已經踢了一圈,踢無可踢的燙手山芋就被上林署的“熱心”同事們集體推給了李善德。眼瞅著剛剛成為京城有房一族,還沒來得及搬家就領了一道送命題,李善德頓時陷入了絕望。
在好友的建議下,膽小懦弱的李善德決定拼死一搏,去往嶺南考察。一路上,他遭遇了無數危機。荔枝的采備,時間的控制,人員的分配,笑里藏刀的地方官,途中的追殺……原本老實木訥的他,在破局之路上重重突圍,不僅完成了任務,思想性格也得以升華。
在李善德身上,很多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他的身上聚集著普通人生活的艱辛和無奈,面對一個荒唐的命令,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了接受,別無選擇。他的身上還聚集著很多普通人的性格和特點,老實本分、不會吹噓遛馬、不能長袖善舞,沒有人脈、也有資源。
面對人生突變,李善德這樣的小人物,出路在那里呢?
01 堅韌果敢,敢于亮劍
仔細閱讀小說你會發現,李善德看似膽小懦弱,實則堅韌果敢,敢于亮劍。這在李善德三次關鍵決策上可以窺見一二。
第一次關鍵選擇,是接到任務時。他的兩個好朋友韓洄和杜子美(杜甫)分別提出了兩種不同的建議。韓洄隱晦地建議李善德“沉舟莫救”,既是死路一條,不如在期限內的幾個月里,利用替圣人辦事的職務之便,為家人多斂些錢財,再通過與夫人和離剝離資產,這樣自己雖然難逃一死,卻可保家人免受為奴之苦。
杜子美卻極力反對,他認為這個任務聽起來的確是萬難完成,但李善德自己既沒有去過嶺南,也沒有見過荔枝,還沒有嘗試,怎可輕言放棄?不如拼死一博。
面對這個兩難選擇,李善德最終接納了杜子美的建議,他要親自走一趟嶺南,拼死一博,這是李善德第一次亮劍。
第二次關鍵選擇,是李善德在廣東籌備資金無望,只拿到經略府給的五府通行符牒,走投無路欲投珠江時。他遇到了胡商蘇涼,蘇涼表示只要李善德愿意把五府通行符牒給他,他愿意借錢支持李善德。把通行符牒借與他們冒用,可是殺頭的大罪?李善德本想拒絕,可轉念一想,自己本來就是死路一條,多了這一道罪名又如何,腦袋還能砍兩次不成?這是李善德第二次選擇,向死求生,絕處亮劍的選擇。
第三次關鍵選擇,是李善德帶著轉運鮮荔枝的方法千辛萬苦回到長安,卻處處碰壁。戶部推到太府寺,太府寺的右藏署推給左藏署,左藏書推到兵部,兵部直接以軍事重地為由往外轟……
整整一天,李善德在皇城如馬球一樣四處亂滾,疲于奔命,又被太監魚朝恩趁虛而入騙走了運送荔枝的方案。絕望之際,一個小太監拿著一張寫有“馮元一”三個字的名刺給他,還說了句“招福寺,申正酉初。”好友韓洄勸他不要去,事不明說,必有蹊蹺,何必去冒那個險。李善德思量再三,還是決定去看看,自己已經窮途末路,還能慘到哪里去?因為這個決定,李善德遇到了衛國公楊國忠,荔枝運輸調度之事得以解決。
三次關鍵選擇,都凸顯了李善德的思維行為模式,面對絕境時,李善德堅韌果敢、不輕言放棄,哪怕只有一絲希望,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抓住。
02 打造過硬的業務能力
沒有實力的人,經不起生活的波折,也走不了太遠的路。真正的強者即使手無寸鐵,也能在絕境和高壓之下積極尋找出路,靠自己的本事闖出一條道來。
李善德是算學及第,對數據分析尤為擅長。用今天標準來看,應該算得上是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的優秀理科生。不僅有過硬的專業背景,李善德的分析判斷能力、歸納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業務能力過硬,是他的生存之本。
出發前往嶺南實地考察前,李善德認真閱讀了《皇唐九州坤輿圖》和《天下驛乘總匯》,對大唐交通有了直觀的了解。這對之后在最短時間內,把鮮荔枝運回城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緊接著,李善德開始分析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之旅。他快速抓住了解決問題的兩大關鍵要素,即運輸速度和荔枝的保質期——要把新鮮荔枝運送到長安,只有兩個辦法:延緩荔枝變質的時間,以及提高轉運速度。
出發嶺南的過程中,李善德白天埋頭狂奔,附帶勘測實際地形、測算腳程速度,晚上在驛館復盤,研究職方司的資料和沿途地勢、環境,希望從中找到機會。經過無數個晝夜計算,李善德采取三次試驗,兵分四路人馬攜荔枝趕往長安。最后找出兩條路線進行優化,把速度提到了極限,在成功路上邁出了一大步。隨后又研究出“分枝植甕之法”+“鹽水侵泡保鮮法”,成功將荔枝的保持期從三天增加到十一天。走到這一步,雖然還不算完成任務,可李善德卻憑借過硬的業務能力,已經從窮途末巷里走了出來。
03 保持初心 真誠純善
在李善德解決荔枝運輸問題的過程中,除了過硬的業務能力和頑強的拼搏精神,也離不開他人的幫助。
韓洄和杜子美的真心相交、出謀劃策不必贅述。
胡商蘇涼給李善德提供財力支持和關鍵用具“雙層甕”,雖然蘇涼與李善德最初的交往主要是看重李善德手中的五府通行符牒,但隨著兩人的深入交往,走南闖北閱人無數的蘇涼也被李善德的專業務實、真摯純善打動,甚至把他當朋友。兩人的合作一步步深入,李善德一而再,再而三的實驗也才得以繼續。
峒女阿僮給李善德提供了優質荔枝,又幫助李善德提前催熟荔枝從而爭取到實驗的時間,還給李善德提供了在荔枝園接觸荔枝、熟悉荔枝、了解荔枝的機會……經由這些,李善德才研究出了延長荔枝保質期的方法。
嶺南五府經略使何履光派去盯梢李善德的家奴,更是在關鍵時刻以命相報,救下了李善德的一條命。
能得到這么多貴人相助,是因為李善德人性中的閃光點。他為官幾十年,仍然保有一顆純凈的心,對以利相交的胡商,他有發自內心的理解和感恩;對于素來被城里人看不起的峒人,他無分別心地與他們相處,即便他們嘲笑自己不懂得“荔枝不摘下來就能保鮮”,他也是一笑而過。喝荔枝酒時無意間看到林邑奴對荔枝酒的渴望,自然而然地舀一碗遞給他……
正是因為李善德這顆至真至誠的心,他雖未刻意與他人相交,卻得到了胡商、阿僮真心相助,更讓林邑奴愿意以命報之。
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埋頭干事的老實人,干最多的活、吃最多的虧、甚至成為職場的犧牲品。這樣的人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的出路呢?
書中的李善德給出一份自己的答案。
被領導和同事坑了,他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自甘墮落,而是積極解決問題。
面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持續修煉和強大自身實力,用過硬的業務能力拼出一條生路。
他堅守自我,保持初心,不花費時間和精力在無謂的人情往來和鉆營上,而是用一顆赤誠的真心,贏得高質量的人際關系。面對和自己身份差距懸殊的胡商、峒人和昆侖奴,他不帶絲毫偏見,反而把他們當成自己朋友,真誠相待,他的至真至誠也讓他得到了真心的回報。
不圓滑但知世故。學會理解規則,和光同塵、分享功勞、花花轎子眾人抬,減少職場小人的障礙。
故事最后,李善德因為荔枝之事仗義直言沖撞了衛國公,后被流放嶺南,在阿僮的關照下帶著家小過上了種植荔枝的田園生活,也因此避開了當年十二月的安史之亂。
世間之事本就禍福相依。
承接荔枝使職務之禍給李善德的人生帶來了一次高光時刻,更也讓他完成了精神蛻變與自我整合。成功轉運荔枝之福讓李善德在仗義直言中險些命喪黃泉。流放嶺南之禍又讓李善德避開了安史之亂。
時代的洪流瞬息萬變、命運的車輪滾滾向前,唯勇敢、務實、專業、真誠不負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