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日快樂,給長不大的大盆友!”
很意外,在奔三的年紀(jì)里還能收到這樣貼心的祝福,很不要臉的收下了朋友的微信紅包,似乎已經(jīng)很久沒人提醒我們,也曾是小孩這件事了,他們只會跟我們說,年紀(jì)這么大,該嫁人了。
恩,每個人總有長大的一天,可也都曾是小孩啊。
小孩子的任性、天真,富有想象力,我們也都曾擁有,只是在生活中經(jīng)受了磨礪后,漸漸地褪去了,后來我們學(xué)會了戴著自己的面具與不同的人相迎合,到最后,終是成了自己曾經(jīng)討厭的那類人,變成了沒有童心的大人。
小外甥女今年四歲半,一臉萌萌的,腦袋里裝了許許多多的怪想法。
比如在麥當(dāng)勞點兒童套餐,明明不喜歡里面的純牛奶,卻會突發(fā)奇想的將牛奶倒在甜玉米粒中,然后將薯條掰成一節(jié)一節(jié)的扔進(jìn)去,吃的吧唧吧唧香,做的一手好黑暗料理!
一次晚上,帶著她散步,看著天上掛著的明月,她突然興奮的叫出來:“我是從月亮上跳下來的小公主,然后蹦進(jìn)了媽媽的肚子里,所以就成了小月兒。”
她媽媽給她取名時并不是這樣的寓意,而是那一本正經(jīng)的大人思想,希望她以后能好好學(xué)習(xí),成為一塊璞玉。
然而才四歲多的她,卻用自己天真可愛的理解,將自己的名字詮釋的如此生動形象且有故事,讓我們這些一板一眼的大人們,除了贊同,剩下的就只有面面相覷了。
就好像《小王子》的開頭,有一幅插畫是一條蛇吃掉了一頭大象,然而在大人眼中,看到的肯定只是一頂帽子。
這一點作者圣絮克艾佩里在《小王子》中也已經(jīng)詳盡告知:
如果你對大人們說:“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磚蓋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戶上有天竺葵,屋頂上還有鴿子……”他們怎么也想象不出這種房子有多么好。必須對他們說:“我看見了一幢價值十萬法郎的房子。”那么他們就驚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所以作者才會在文中說:小孩子應(yīng)該原諒大人,不要過分地苛求他們。
真的就是這樣!苛求也沒有用,大人們早已丟掉了所謂的童心,雖然他們也曾是孩子,可他們早已經(jīng)忘記了,一個沒有童心的大人,你很難讓他去讀懂小孩子的世界。
對小孩子的天性,我一直堅持著大人們一定不能去破壞,他們所做的一些事說的一些話,在我們眼中大概是稚嫩的,可我們一定不要當(dāng)著他們的面去評價好壞,這便是他們眼中的世界,干凈而美好。
為什么我們說童言無忌?
正是因為他們經(jīng)歷的少,沒有被世俗所牽絆,他們心里想到什么,語言和行為就會表現(xiàn)出來,并不會去考慮這句話是不是會傷害到別人、會不會不合時宜、不合場所等等。
他們?yōu)⒚摚瑹o束縛,高興了就笑,不開心了就哭,所以我們很容易被小孩子的笑聲所感染,因為那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傳染,而我們,早已做不到這樣的純粹了。
我們這些早已長大了的孩子,在做一件事之前,顧忌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比如,父母是否同意?老板是否贊成?身邊朋友是否能接受?
諸如此類,你會發(fā)現(xiàn),長大后的我們活得越來越不是自己,我們按著別人的意愿在塑造一個不真實的自我,我們活得死板,毫無生氣,我們早就丟掉了小時候的稚氣,早就忘記了我們也曾畫過一架既能潛水又能上天的萬能飛機……
這聽起來就是一件很傷感的事,我們把小時候的自己遺忘在了遙遠(yuǎn)的角落。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jīng)是小孩,然而,只有少數(shù)的人記得。
我們羨慕那些能開懷大笑、盡情釋放自己的人群,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到這樣的真實。
我們寧愿披上厚厚的鎧甲,把最柔弱、最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以為這樣別人便傷害不到我們了,可黑暗里我們只能孤獨地舔舐自己的傷口。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長大,會遇見各色各樣的人,會經(jīng)歷社會的洗禮,逐漸進(jìn)化成一個懂得識人臉色,懂得隱藏情緒,成為一個口是心非的大人。
我們無可避免會變得世俗,沒有童心,甚至不再有愛心,我們也都會為人父母……
真希望,到那個時候,你還保持著初心,有著簡簡單單的快樂,真希望,你還能記得,每個大人也曾是小孩這件很重要的事!
——by 李小妞
一個喜歡用文字表達(dá)情感,一直在折騰的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