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寫作#第4篇
在生活中的決策,很多時候是直覺判斷。直覺是怎么產生的?也許是過去長時間的累積,一次意外后產生的連結判斷,或者稱為「常識」- 已經內化為不需要經過特別思考,已經知道答案。
直覺靠不靠譜要看結果而定。也就是經過直覺判斷決策后的結果,接近真相的程度有多大
為什么有人的直覺特別準?在判斷事情時,可以給出迅速且正確的答案?我覺得是:
1) 知識體系夠龐大
2) 知識連結數夠多
3) 邏輯模型夠準確
擁有這三者可以在問題產生時,解構問題的核心,在知識庫里找到相對應的知識點,透過邏輯分析推倒出來。知識體系的拓展可以學習累積,知識結構的建立和連結,要依賴不斷的思考、分析、而邏輯模型的正確率則要數據的紀錄及檢驗。
經常在學習的時候,我們會產生一種知而不明的情況。似是而非地看似學習了,卻無法給一個明確的定義。這是由于知識沒有真正吸收到為你所用。
昨天收到一個問題,怎么理解和解釋下面這三句話: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
在此之前先使用Conscious Competence Learning Model來解釋學習的四個階段。
1.Unconscious incompetence: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這一階段由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此時可以經過大量輸入,先知道然后深入學習。或者直接找某領域的專家學習,取得正確的知識和方法。思考一下,當你想學習一個完全不知道的領域時,你會怎么開始?
知是第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學習的開端。例如我聽到NLP 神經語言程序學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時,在我的知識里沒有跟這個詞匯相關的內容,第一次聽到時我以為這是一個跟代碼開發有關的知識。此時我處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況。
2.Conscious incompetence: 在已經知道是什么的情況下,明白自己的能力差距。接續上面的例子,我透過學習知道NLP是研究我們的大腦如何工作的學問。想學習NLP要學習的是和大腦運作相關的知識,不是代碼開發。在知道是什么之后,判斷能力差距,接著產生學習過程。
3.Conscious competence:經過學習或刻意練習之后,能力會逐步提升。此階段在于知道自己對知識已具備特定能力。需要經過刻意練習,將知識或技能加以內化,產生更廣泛或高效的應用。例如在了解NLP的原理后,熟練地掌握了操作技巧,可以將其運用在溝通、會議、自我管理、情緒控制等等。在這一個階段需要技巧的刻意培養,提升意識察覺不足之處。
4.Unconscious competence:當將一個知識或技能運用非常熟練之后,這個知識會內化成反射動作,不需要調動意識就能完成。例如從小學習的九九乘法,不管是從理解或者硬背開始,第一次的學習經驗都很痛苦。一但熟練之后,不需要在每次計算時重新思考,想到8x7,自然會出現56。這個過程沒有經過數學推理,而是已經形成你的內存記憶,要使用時直接調用。
用此來比對我對于上面三句話的理解。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當你看到山和水時,可能看到的是形狀、顏色、和給你帶來的感受,像是雄偉、清澈,涼爽、清幽。這時山給你帶來的是表層的意義。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如果仔細觀察,每座山不只高度形狀不同,氣候、生態、歷史都不同。同樣欣賞山,有些人得到觀賞樂趣,有些人得到的大大超過眼前看到的東西。當你開始研究歷史,研究生態,研究這座山和那座山的差異,你看到的不只是山,是其中包含的各種信息。
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當專注于探索細節后,看到的山已經超出原本的認知范圍,山變成一本豐富立體的書。此時山帶來的是遠超過表層的意象。眼睛看到了山,但腦中有比視覺認知更多的信息。
以閱讀書籍來比喻。第一階段看到是透過作者表達理解的概念。第二階段除了內容本身的傳達,更多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想?他透過什么形式表達?其中連結了多少概念?我的理解和作者一樣嗎?得到的知識我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到了第三階段,除了看內容,已經形成的學習方式會讓你帶著更多的問題去看,此時收獲的就不僅僅是內容本身。
以看電影來比喻。第一階段看電影我們會知道故事內容,是喜劇還是悲劇,看完電影的感受。第二階段進階地思考對于情節的表達,導演是怎么編排的?演員怎么表現?場景應用是否合適?使用那些背景音樂?到了第三階段,除了看電影,會懂得欣賞電影的各種組成,比較不同電影的表達模式,發展自己的獨特觀點。
回到開始的問題,怎么達到直覺靠譜的程度?
擴大知識領域,加強知識連結,觀察驗證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內化直到它變成你的本能。每次思考能快速找到大腦宮殿中對應的知識產生連結。那么直覺就接近靠譜了。
以下來自wiki page,原封不動的貼過來做為補充閱讀。
The four stages of competence
Unconscious incompetence
The individual does not understand or know how to do something and does not necessarily recognize the deficit. They may deny the usefulness of the skill. The individual must recognize their own incompete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new skill, before moving on to the next stage.[2]The length of time an individual spends in this stage depends on the strength of the stimulus to learn.[3]
Conscious incompetence
Though the individual does not understand or know how to do something, he or she does recognize the deficit,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a new skill in addressing the deficit. The making of mistakes can be integral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at this stage.[4]
Conscious competence
The individual understands or knows how to do something. However, demonstrating the skill or knowledge requires concentration. It may be broken down into steps, and there is heavy conscious involvement in executing the new skill.[3]
Unconscious competence
The individual has had so much practice with a skill that it has become "second nature" and can be performed easily. As a result, the skill can be performed while executing another task. The individual may be able to teach it to others, depending upon how and when it was lear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