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今年暑期,我們同班的九名同學組成了“故鄉行者”暑期實踐團隊,趕赴各成員的家鄉,尋找家鄉的語言特點、生活習俗、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通過拍攝記錄并發揚它們,并且在拍攝中發現、體會、感悟著。
世間無數美景,最美卻還是家鄉。
登過北京壯觀的長城,看過西安古老的的城墻,可是只有在登上南京的明城墻時,內心是百感交集。高中的時候跟同學登上城墻,心中更多的是與同學出游的歡呼雀躍,沒有仔細地欣賞過周圍的景,也沒有好好地觀察過城墻,這一次特地為拍攝而來才發現了許多未曾發現的東西。登臨城墻,環顧四周,可以說是一步一景,每一個角度都有不同的美麗。雞鳴寺的黃墻紅柱與青瓦層疊掩映,古色古香的藥師塔與其身后高聳入云的南京現代化地標紫峰大廈對比鮮明,讓我意識到南京是怎樣一個將豐厚的文化底蘊與現代化發展完美結合的城市。轉一個方向,映入眼簾的便是美麗的玄武湖,園內游人如織,湖上游船飄蕩,環繞湖邊的則是高高低低的大樓和如船一般的南京火車站。休閑與忙碌就這樣在一個時空里毫無違和感地融合在一起。再看看我們所處的城墻之上,仿古的格式大炮武器讓我幾乎能想象到戰爭年代的硝煙炮火與城墻的歷經滄桑。我還第一次走進了明城墻博物館,它建立在城墻內,從紅色的古色古香的小房子走下去便能看到許多的歷史介紹展覽,仿佛行走在歷史中,讓人感慨萬分。在古代,有城墻的地方才能稱之為城池,南京的明城墻作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墻可以說是南京的標志,而只有真正登臨其上才能體會到那種壯闊與感動,只有真正走進南京的歷史、明城墻的歷史,才能體會到“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的無奈與悲壯。
此次社會實踐中,最讓我驚艷的就是南京白局了。從前只聞其名,未見其形,這次拍攝,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白局,才知道平時常聽的南京話伴著胡琴快板唱出是怎樣的動聽,“秦淮十里風光好,白局一曲難畫描,諸位雅士若有幸,金粉之地走一遭”是沉穩與優雅,而“南京的美景,那真是,草帽么得邊兒——頂好,上鞋不用錐子——針好”是俏皮與接地氣,一曲白局將兼顧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當真是有趣極了。所以我又查詢百度,希望深入了解南京白局,這才知道,南京白局是擁有600年歷史的地方曲種,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產生于南京的織錦行業,是從機房織工中衍生出來的一種說唱藝術,其起源興衰與南京云錦息息相關。而且南京白局近百個曲目,54種獨具特點的曲牌,傳唱大江南北的《茉莉花》便出自南京白局的“鮮花調”。在南京白局中我聽到了生活,聽到了文化,聽到了歷史的傳承,聽到了金陵城獨特的聲音。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家鄉充滿情感,因為那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而中國人自古有很濃厚的鄉土情結,對家鄉的感情更是無法忘懷。家鄉,永遠是那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離開家鄉的人們,當午夜夢回時分,心中依舊牽掛著那塊熱土。我有幸在南京出生長大,從未離開,所以更想通過這次社會實踐去揭開她的層層面紗,讓更多人看到她的美麗動人。
在發現自己家鄉的美麗同時,我也看到了同學們美麗的家鄉,長沙橘子洲頭夜晚的煙火盛宴和火宮殿的特色美食。揚州瘦西湖的游船上撐船的阿姨唱的婉轉悠長的揚州小調和美麗的揚州園林建筑。新疆烤包子、椒麻雞、回民九碗三行宴、面肺子、炒米粉等特色美食,以及新疆那拉提大草原,薰衣草基地等美麗的河山風景。美麗而多彩的風土人情讓人目不暇接,也讓我知道了中國廣袤的領土帶來的文化的多姿多彩。文化的和諧不僅體現在多民族、多區域的文化相互理解,還表現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們相互包容。
本次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我們的贊頌家鄉不僅能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青春風采,也增強了同學之間的思想交流和繁榮了校園文化,還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同時讓參與其中的同學加深了對自己家鄉和多彩文化的理解,可以說是感悟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