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or成為父母

是繼續焦慮地忙著做父母該做的各種事情(包括各種學習),還是停下來,抓住做父母的機會,帶著覺知和反思,回溯自己的成長歷程,促成自我療愈,并達到為人父母的存在狀態呢 ?我想通過自己育兒過程中的小事來談談這個大問題 (先為這題目臉紅兩秒)。


舅媽這么說我,她從小就不會亂掉米飯,她是這么惜福的人。我很受用。直到我兒子開始自己吃飯以后,我才發現,這也是一種限制。

首先,當他開始對自己吃飯感興趣時,家里是沒有人支持的,因為太難打理。我也懶得張羅。到他上了幼兒園,老師明確表示,這孩子自理能力強,會自己吃飯。我才主張讓他自己來。一開始,滿地的飯粒,不喜歡的菜隨處亂吐,抓得油油的手一個勁兒往身上擦。光是看著這一切,就是一種煎熬。焦灼中帶著憤怒。

老人家見狀又馬上想上前喂飯。我只能一邊阻攔,一邊壓下情緒,好好跟他說,不要掉飯粒,不要……有時兩個人急了,他會帶著眼淚控訴我的惡言惡行。我不禁反思,為什么我會如此喪心病狂。不就是掉了米飯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答案是很清晰的。在我遺忘的記憶的某處,也一定住著一個亂灑飯粒的小孩,但是被過早地強力制止,并被有力地引導并保持成了絕對不掉的習慣。所以,發現兒子的放縱和邋遢時,我是很難容忍的。這也有羨慕嫉妒恨的味道。誰叫你表現出了我從沒擁有過的放縱和自由。

現在看來,要把米飯送到口中的過程,其實是并不容易的,需要專注在吃飯這件事,拿勺子準確地把米飯挖起來,一粒不掉地送到張大的嘴里。它要求孩子剛剛好有饑餓感,專注,能把吃和玩分開,有一定的手眼協調性,以及身體感知能力,手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等的配合。掉飯粒,要么不小心,要么能力不夠,其實是很正常,完全可以被容許的。

但在我的教養中,它不僅被上升到了品德和規則的高度,而且被粗暴地干預了。

這是我的推測,但在老媽監測器般的眼光,隨時準備起身揀起飯粒的姿態,以及專程送到樓下給動物們做口糧的儀式行為中被證實了。

多么讓人陶醉的面條雨

難怪我那么緊張。

回溯了這一切,我才有能力輕松地跟他說(ps拋開覺知反思回溯,情緒滿滿的狀態是不能好好溝通的),兒子啊,好好吃飯,別掉飯粒哦。表現好的話,媽媽給你記一個贊。或者,在他把油乎乎的嘴巴往袖子上一抹的時候,默默給他遞一張餐巾紙。兒子才會努力讓自己不掉飯粒,并一次次地不忘跟我邀功,媽媽,你看我是不是很棒,桌子上,椅子上,地上,都沒有掉米飯,你說我是不是很厲害。我才有能力默默地替他摘下袖子上的飯粒,對他夸張地豎起大拇指,兒子,媽媽給你兩個贊,因為你不僅做到了不掉飯粒,還把它保持成了一個習慣。


與吃飯問題相似的,我成長中被贊許的還有,從來,的確是從來不會隨便亂坐。

在其他孩子爬樹上墻滿地打滾的時候,我是連家里的樓梯也不會亂坐的。多么愛干凈的孩子。大人們說。

多么無趣的童年。現在看來。

當我去舞動,體驗到滿地打滾的樂趣以后,孩子弄臟衣服,坐在地上,在商場和酒店的光滑地面亂爬亂摔的問題就也再也不是事兒了。沒洗干凈就在我床上玩兒也可以容忍了。雖然還是假裝咋咋唬唬地制止。

而最初他撿樹葉抓泥土,甚至喊著唔啊將沙子往自己頭上揚的時候,我也是慌亂無措,憤怒失控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讓我自豪的是,像我這么個不會掉飯粒(緊張兮兮),不會亂坐(能量受限),中規中矩(僵硬,不容易快樂)的人,養出了滿地打滾,滿頭大汗,渾身臟兮兮的孩子(感謝心理學,所謂的代際傳遞在我這開始斷裂)。因為,我知道,我的寬容和耐心等待,最終會換來他的快樂,自由,靈活,以及心甘情愿地對規則的遵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