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書之《中國古代衣食住行》――衣之篇

一、頭衣

頭衣就是我們現在的帽子,可古代沒有“帽”這個字,直到秦漢時期,還沒有為“帽”定名。

頭衣又稱元服,上古貴族男子的頭衣有冠、冕、弁。

1、冠,是一般貴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男子長到二十歲要行冠禮。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行過冠禮,社會和家庭都要按成人的標準要求他了,他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成人標準。

正因為如此所以古人把戴冠看成是一種禮。“君子死,冠不免”,衛國內亂,子路被人砍斷了系冠的纓,于是子路停下戰斗來"結嬰",被對方殺死了。在古時當冠而不冠是“非禮”的。

正因為冠是貴族到了一定年齡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他們區別于平民百姓的標志,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

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四種人:小孩、罪犯、異族人和平民。

冠的作用也跟現在的帽子不同,主要是把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在古代,貴族到了年齡必戴冠,所以冠也成了貴族區別于平民百姓的標志,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

冕是天子、諸候、大夫的祭服,后來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成了帝王的代稱。

弁,也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頭衣,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也叫做綦。爵弁跟冕略同,無旒頂上的板前后相平。

冠、冕、弁上的制作的質料和加在上面的裝飾品有很多種,裝飾品的不同,標志的身份地位或顯式的財富也不同。

比如子玉作為楚國的當權者、主帥,竟舍不得用瓊弁來祭河神,可見其寶貴。

按照周代禮制,冠的高度是有一定標準。“高余冠”代表不同于凡俗的裝束;“枝木之冠”表示冠上有很多裝飾;“危冠”即高冠,與“長劍”都是勇敢者所服。子路去"危冠",棄武從儒。

老百姓一般不戴冠,但要留全發,上罩頭巾,稱為幘(ze責)。有“覆髻”、“韜發”的作用。

冠幘是古人很重要的服飾。

歷史上有董君綠幘傅耩(gou溝)的故事。董偃帶著綠幘,以奴仆身份謁見武帝,武帝賜衣冠,等于賜給他一定的身份,默許了他與館陶公主的關系。“戴綠帽子”的典故出自《漢書》。

古人的頭衣還有所謂陌頭。自關而西,秦晉之鄒曰絡頭,南楚江湘之間曰陌頭,自河以北,趙魏之間曰幧頭。

陌是就其纏法而言,綃是就其制料而言(生絲識成)。

因為綃頭是“俗人”所謂,所以士族人常以著綃頭表示不做官。

古人還有幞頭。后邊的兩腳左右各一,用金屬絲扎起,襯上木片,稱為展腳幞頭,為文官所戴;后邊的兩腳在腦后相交,稱為交腳幞頭,為武竄仇戴。因為幞頭經常是用青黑色的紗做成,所以也叫烏紗,即后代俗稱的烏紗帽。

古書上說的“角巾”,其實就是幞頭的原始形態。

唐代婦女無冠,現在戲臺上用的鳳冠出現的很晚,但有頭飾。古代很重視婦女頭發的美麗,長了一頭又黑又長的頭發,是一種自然美,如果沒有就會戴假發。

婦女的笄簪是很講究的,天子用“玉笄”。因武帝取李夫人的玉簪搔頭,因此又稱簪為“搔頭”。笄、簪后來稍作演變就是釵了,釵不過是兩個細尖的簪罷了。看過越劇《釵頭鳳》,劇中的“釵”大概就是。

簪子上鑲上珠玉且垂下來,就是步搖。窮苦人家就用骨、竹、乃至荊條作簪、釵。所以在古戲中對妻子稱呼“拙荊”。


2、胄

冠、冕、弁都是平時所服,如果是打仗,就還要戴“胄”,冑是古名,秦漢以后叫兜鍪(mou牟),后代叫盔。

戴胄時冠不摘掉,而是在冠弁上加胄。頭上戴著胄時,見到尊者和長者時就要摘掉。

胄不但保護頭頂,也能保護面部,因此戴上胄后別人看不清他的臉。

二、體衣

所謂體衣,見字釋意,就是身體所著之衣。

當衣與裳并舉時,衣指上衣。短上衣叫襦(如),有長襦和短襦。長襦稱褂,上衣童仆的長襦叫裋(樹),大概是我們現在穿的正常上衣,長度及臀;短襦又叫腰襦,又或許是現在的披肩之類,長度及腰。

蘇軾《喜雨亭記》:"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此處襦,作者解為“腰襦”,就如戲文中女子最外面披的一層裝飾的珠衣,長度及腰。

與襦相對的是深衣。深衣長至踝部是貼身衣服。

襦是一般人平時所服,深衣(中衣,長衣)則是貴族上朝和祭祀時穿的,庶人以深衣為禮服。

古代上衣也有單、夾之分。襦里加絮是復襦,類似我們的棉襖;短袷里不加絮的復襦類似我們春秋季節穿的有夾里的外套;單衣叫袗(枕)。

貼身穿的上衣稱為“褻衣”,又稱為“私”。

古代的罩衣叫裼(習),錫的作用是給衣著增添文飾。《玉藻》:“不文飾也,不裼。裘之襲也,見美也。”襲,即裘上加裼。衣加文飾是一種禮儀的要求。

《左傳?哀公十七年》:“良夫乘衷旬、兩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釋劍而食。太子使牽以退,數之以三罪而殺之。”三罪即衷甸(卿乘坐的車)、紫衣(國君之服)、袒裘帶劍(對君不敬)。袒裘在這里是“無禮”,罪至死。

古人的禮儀看上去有些小而化大,但真因為事有所慮,行有所忌,往往能“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廉頗之于藺相如的“肉袒負荊請罪”,從古代的禮儀來看,廉頗是很有道歉的誠心。

我們熟悉的衫,出現的較晚。衣服博大穿著輕松,沒有袖端(即今舞臺上古裝的“水袖”)。耳熟能詳的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古代的上衣還有襠,按照作者的描述,理解為現代的背心、馬夾。

裳就是裙子。《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古代嚴重的重男輕女、宗法為尊,但這里也可以看出裳在古時是好的衣服。

裘是冬天的寒服,裘外耍罩上裼衣以增加服飾的美觀。其中狐裘和豹裘最為珍貴,為達官貴人所服,鹿裘、羊裘叫最一般。

從古至今,人類對物質的追求是類同的。一裘干金,此處指得是狐裘,尤其是白古狐腋下皮毛,最為輕暖,也最高級。李白詩云:“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如此奢侈之事,古代時而有之。

《墨子?親士》:“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一件裘衣,得殺戮多少白狐呀!

古人以“夏日葛衣,冬日鹿裘"來形容家貧。

作為寒衣的還有“袍、襺(繭)”。絮新絲綿的叫襺,絮亂麻和舊絲棉片叫袍。“豈日無衣,與子同袍”,指給的是即將走上戰場的戰士,彼此間相互鼓勵,戰士所服為袍。

古代的衣領有兩種;交領和直鄰。交領的衣襟向右掩,在腋下系帶子。衣襟又稱衽,中原地帶習慣右衽,“左衽"往往指得是邊遠蠻夷之人。衽又稱衿、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中讓人共鳴的詩句,念起來很有感覺。

古代的袖子不但長,而且寬頭,所以又稱“廣袖”。記得兒時看越劇時,對戲文里的袖子就特別喜歡,這是因為覺得袖子作用太多了。首先可以當乾坤袋,那時覺得那袋子裝得東西好多。戲文里的人動不動就從袖子里掏出這樣那樣的東西,讓喜歡把吃食裝在口袋里當零食的饞貓眼紅。其次這袖子甩起來就很好看,當花旦甩著袖子移動蓮步,婀娜多姿地走動時,婷婷玉立,讓我覺得自己之所以大大咧咧,男孩模樣,完全是袖子的問題。心想如果我有那袖子,大概也會是那個樣子。

袖又稱袂(妹)、袪(區)。袖子的長度標準是從手部向上折,要這到肘部,也就是袖工人是臂長的一點五倍。

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帶。大帶用以束衣,革帶用以佩物,革帶不直接系在身上而是系到大帶上。在上古,諸侯和大夫都用東絲帶,士用練(煮過而較潔白的絲),并飾以黑邊。后代有所謂金帶、玉帶,都是在一帶上飾以金、玉,是官員的服飾。紳是大帶結住后余下下垂的部分。古代作品中常常提到縉紳,這是古代官員的裝束,因而也作為官員的代稱。

褲子和蔽膝叫作脛衣。

“褲”字古代寫作绔、袴。紈袴為有錢人的服裝,以后來專用以指富貴人家不務正業的子弟。若是以毛皮為袴,就是簡樸艱苦的了。

古代下體之衣還有蔽膝。蔽膝,江淮之間謂之祎,自關東謂之蔽膝。形制與現在的圍裙相似。其功用主要不是保護衣服,而是一種類飾。

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遺制。

不同服飾,有不同間質料,常見于古書的衣料有:絹、謙、一系、紈、紗、消、綢、羅等。

絹是生絲織的,即繅出的絲未經煮練漂洗而織成的帛,可以用來賦租。縑是用雙絲織成的細絹。素也是生絲織成的,與練相對而言,練是煮白了的縑帛。

綃、紈、縠(胡)、紗都是絲織品中的精細者。

綃是生絲織成的。縠比綃、紈還要細薄,現在的縐紗即古代的縠。紗比縠還要輕,“輕者為紗,縐者為縠”。

古代達官貴人為了標明身份地位財富,在衣服上繪繡圖案。繪與繡都是在絹帛織好后再加工的。那種直接識出花紋圖案的織品叫錦、綺。

“百姓短褐不完,而宮室衣錦繡”。褐是用麻或毛捻成線編織的粗衣,不但重,無光華,而且不暖。五羖大二人百里奚在虞被秦災,論為楚人的奴仆時,“被褐食牛”。

“短褐”來指代平民,“釋褐”表示做官。

足衣

古代的鞋有屨(巨)、履、屩(決)、屐(雞)、鞋(低)等名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