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才體會到寫作光有感情是不夠的,有感情的基礎上,還需要知識。不然文章就會有無病呻吟之嫌。
同時我也開始明白,今后寫作的路該怎么走。雖然很懷念過去寫著一篇篇情詩的時光,真摯的感覺那么珍貴。但是寫作不能靠一腔熱血,感情不可能永遠澎湃。所以,就需要知識或者干貨來支撐文章或是書了。
比如我現在在學韓語,了解韓國文化,寫出來的文章就不會像以前那樣局限于情感。
人不能靠情感度日,度日更多的是通過“生活”。有很多可以了解的事,很多可以學習的知識技能。站在寫作為目的的角度上看,實事、歷史、他國、藝術、科技,都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才明白,感情對于寫作僅僅是基礎,是拿起筆的契機。所以我總說自己寫作還沒入門,因為知識面不廣,尤其對歷史的了解很有限。所以寫作也無法引經據典,少了說服力。
而具備各科知識就不同了,這些知識會成為寫作的“談資”。我知道文學界有這樣兩派:依靠故事情節的巧妙編排取勝的創作,還有一派就是百科全書、歷史畫卷式的創作。既然沒有第一派的想象力和天賦,另外一派還是能夠通過學習積累達成的。
基于這些體會,我對自己未來的創作道路,有了新的規劃。經歷固然重要,但人生有限,不可能每樣都去經歷。我的規劃,就是充實知識,寫出來的文章必須是經過自己加工的,就算是翻譯類文章,也不要翻譯出來擺上去就完事。而應該自己梳理總結下學習方法,歸納下知識規律。如果是寫關于韓國文化的,就不要道聽途說照搬,而應該去查閱能作為論據的報道,這里暫且認為新聞報道的可信性。
這個時代,并不是眼見為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立場和階層,或許每個時代都是如此。所以只能盡量保證文章的公正性、客觀性。寫每篇文章,都要考慮它的受眾。再就是文章的可讀性,以及與時代的相關性。別人說寫作是反映這個世界,也沒有錯。曾經的我,覺得時事類的文章是諂媚,為了符合讀者胃口,其實不然。染上時代色彩的文章才更有魅力?;蛟S都要經過這個階段,從描寫感情、抒情,到聯系實際?;孟?、感情豐富是能寫出打動人的比如詩歌,但讀起來總覺得缺點什么。其實缺的就是時代背景,缺少骨架。如果把文學作品比作水彩畫,那情感就是畫面上的顏色部分,水彩的特性是透明,它的顏料沒有覆蓋性。所以,往往畫水彩的人會先用鉛筆畫線稿,最后用鋼筆勾線,這樣畫出來的水彩作品才有骨架。所以寫作時,時代特點,時代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并不是可有可無的。
看吧,有了繪畫的經歷,對文學的理解也能更深入。所以藝術是相通的。說這句話是因為我并不了解其他的學科,或許有了建筑學的知識,我的了解可能更深。所以知識面廣總沒有錯的。
這就是我今天要闡述的,文學里感情是基礎,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