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3 19:54:44
格雷厄姆在評論市場對公司的錯誤定價時寫道:“市場的錯誤也就是一大群人或無數人的錯誤。這些錯誤都可以追溯到這樣一個或多個基本的原因:夸大、過度簡化和忽略。”格雷厄姆寫下這段話時也許沒有想到,他一手創立的價值投資在多年后也遭到同樣的命運。
當然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并不鮮見,例如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也因為對基本教義側重點的不同,分為大乘、小乘,更有禪宗、凈土宗、密宗等諸多宗派,這是很正常的。但在我看來,某些歪曲破壞了價值投資的真義,使之成為某種商業活動的裝飾物,無異于所謂的“附佛外道”。
“本書并非有關‘如何致富’的書籍”
先從最簡單的誤解開始。因為巴菲特的成功和他的演講(我認為他是世界最棒的推銷員之一),價值投資這四個字一直是被鍍上金子的,在大眾看來,仿佛只要讀些關于巴菲特的書,誰都可以快速致富。更有甚者,有些眾所周知的基金,打著價值投資的旗號,持有著50倍市盈率(當期盈利是史上最高值!)以上的股票。
如果閱讀格雷厄姆的著作,我們就會另有發現。在《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序言里,他明確地寫道:“本書并非有關‘如何致富’的書籍。在華爾街或其它任何地方,都沒有必然而簡單的致富之道。”
當然,格雷厄姆相當明確,用他的方法肯定能在市場贏利,不然他寫這么多著作為了什么呢?他寫這段話的本意是:“我們將十分著重投資者的心理層面”,他十分不希望讀者因為女妖之歌而誤入歧途,成為投機者。
為什么他如此謹慎地在序言中就這么告誡讀者呢?我認為原因是價值投資即不刺激也不好玩,比起追漲殺跌的投機游戲差得太多,無論是時間上,還是在盈利水平上,都沒有吸引力。
格雷厄姆的著作中有一個隱含的概念:你翻閱他書里所有的表格,最小的時間單位是年!甚至有某些表是以5年或者10年為時間單位的。這與技術分析的著作大異其趣:它們甚至分析短至10分鐘的K線圖。也就是說,格雷厄姆對公司和市場的思考,是以年為基本單位進行的,這對執行者耐心的要求非同尋常。
巴菲特也說過,他考慮的是買入的公司五年后能不能賺錢。這對于想在明天就抓到一個漲停的大眾來說,這是多么漫長的等待啊,無異于永恒。
但從邏輯上,這是完全說得通的。如果讓我們拿自己的錢去開一個小賣店,要經歷選店址、裝修、招聘、采購等等必不可少的過程,誰也不會妄想第二天或者下個月,就能有10%的資本收益。同樣,以格雷厄姆主張的低市盈,幾乎注定了公司的當前前景并不看好,或者處于熊市。而公司基本面的改善以及市場對公司(或者整體公司)的再認識相對于大眾的期望,肯定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格雷厄姆對盈利的概念,也與大眾的期望相差甚遠:在他看來,20%的平均年收益已經是不錯的業績了,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也做到了這一點。當然,巴菲特比他的老師做的更好,但平均年收益也沒有超過30%。被牛市沖昏頭腦的大眾,怎么會甘心于這樣的收益?
同樣從邏輯上,這也說得通。從整體市場來看,它的增長只能對應于整體國民經濟的增長,有誰見過一個國家的GPD長期以20%的速度增長?而市場參與者的平均成績,也只能對應于整體國民經濟的增長,取得20%的平均年收益,是兩個標準差,甚至三個標準差之外的事件。
所以我認為,價值投資與快速致富沒有關系,也許最好在格雷厄姆著作的封面上就寫上:“想快速致富者請勿購買”,與“教你抓住每日金股”剛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