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一)
文:recycler
4/90,9663字
學而篇第一
(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學能事實反復習之,我心不很覺欣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而來,我心不恨感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歡之意,不真是一位修養(yǎng)有德的君子嗎?”
他說:
現(xiàn)代人不論學生或社會大眾,有許多人往往對于學習感到枯燥,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目的,如考試或升等,總不會主動去學習,更別說能樂在其中了。但孔子卻說不斷地學,時時溫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同樣是學習,為什么存有這么大的差異呢?原來孔子所從事的學習,不像我們今曰所偏重的學習知識而已,更不是因為某種功利目標而勉強為之。而是學習如何成人養(yǎng)德,將所學習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借以培養(yǎng)德行,擴展智慧,使生命獲得安頓。這是學習如何使自己成為理想的人(成人),這種學習不能一日或忘,使人不斷成長,自然散發(fā)喜樂和成就感,所以孔子說:“不亦說乎?”酒肉朋友自遠方來,聚在一塊飲酒作樂,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嗎?常常有許多人把孔子這句話用來印證這種聚會情形。事實上,這種說法完全誤解孔子原意。孔子所說的“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的朋友,是“以友輔仁”的朋友。益友自遠方來,聚在一起,乃相互切磋學問,彼此砥礪德行,以求道德精進。享受因朋友相互激勵而使生命成長的快樂,這才是孔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原意。既然“學而時習之”和“有朋自遠方來”都是為了培養(yǎng)、砥礪自己的學問、德行,使生活有意義,生命境界提升,這既不為名聲,也不為功利,那么,即使人們不知道我的德行學問成就,又何必生氣呢?能做到如此,已不失為有德的君子了
我思:
朋來則樂,我可以理解;別人不知道我,我不怨恨,我也能理解,這想傳達一種做自己的看淡名利的境界;反倒是第一條時習,我有點摸不清。學習不是很枯燥的事嗎?再反復拿來復習,豈不是更枯燥。為什么要高興?我想是因為這句話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能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只有快樂的學習才能融進知識當中,才能體會學習的魅力。正如錢穆老師說的,這三句話是一種通義,不受時限,通于古今。是種人生向往,是種追求。孔子直說了三種人生之事,并未提及如何去感受悅、樂。還需我們多體會。
(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錢穆白話試譯:
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就更不會有了。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該是人道的根本吧?”
他析:
仁道寬廣,不易把握。若能從淺近處體會、著手,就比較容易收效。有子使人致力實踐孝弟之德,即是指點學者,從切近處把我實踐仁德的方法;如此,天理本心自然日益洋溢于生命之中。實踐孝弟之德,心性必然純和溫厚。日常生活中,事奉父母,或與兄長相處,言行舉止自然循規(guī)蹈矩,合情合理,不致有冒犯的舉動和暴戾的傾向;當然,也不會違法亂紀,從事非理性的活動了。無論君子涵養(yǎng)德性,或是官員施政臨民,都應重視孝弟之德。古圣先賢更是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有人動輒因為細故,冒犯長上;或斗毆、犯法,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世人不能體認、實現(xiàn)孝弟之德,不能涵養(yǎng)仁心天理,或許就是造成這些亂象的根本原因吧。
我思:
“犯上”的“上”指上級,可不可以理解為權力者?作亂是不是指反常之事?今天這句話看來說不通,父母、兄弟、上級、作亂,是互相獨立的四件人和事,愛父母的人不能保證不反對權利者,擁護上級的不可能保證一定沒有對百姓做出反常之事。現(xiàn)在古代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孔老師認為父母兄弟相處之道是本源,只要對待父母兄弟用了仁道,對其他的任何事都可以仁道。在現(xiàn)代我想是不對的,真正的仁道是對一個陌生人的態(tài)度。今天我們看來人性飄忽不定,什么人都可能遇到,不論是絕對還是相對,都很難再總結(jié)出對父母兄弟仁道就可以對權利機關仁道的推論。不管推論現(xiàn)在是否適用,但是本章教導的仁道。卻是每個人應該學習的,因為仁就是人群相處之大道,有仁人們才能和諧相處。再為孔老師說句好話,父母兄弟是我們出生以來第一個見到的人,對第一個見到的人都不仁道,對其他人能仁道嗎?
(三)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著討人喜歡你的面色,(那樣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我思:
如果是真實的自我表現(xiàn),那種愛巴結(jié)人、愛說奉承話、愛嬉皮笑臉的人確實很令人討厭。因為他們隱藏著一顆不可告人的目的。這些人多是兩面三刀,墻頭草。然而,今天看來,善交流,情商高,成了一個成功人士的標配。還有一點,人生如戲,有些人演戲水平太高,生活中真真假假,誰也分不清。不過孔老師說的這句話我是很贊同的,第一是裝出來的和善我們都不喜歡,第二你得識別出來這是裝的。
(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錢穆白話試譯:
曾子說:“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謀事,沒有盡我的心嗎?我和朋友相交,有不信實的嗎?我所傳授于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講習的嗎?”
他說:
一位成功的企業(yè)家,他隨時不忘檢討自己的營業(yè)方式、盈虧情形。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忘計較蠅頭小利、財產(chǎn)有增加多少?在進德修業(yè)上,其實也是有盈虧可以算的。品德學問增進了,便是盈,盈了變可以鼓舞自己精益求精,以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品德學問退步了,便是虧,虧了就要警惕自己,切實檢討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轍。如能保持這種逐日審查改進的態(tài)度,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累積相當?shù)某晒蔀槠返赂呱械娜恕?/p>
我思:
這里的“傳”有兩個解釋,一個是主動一個是被動,全文的意指不變。曾子說的這三件事,我想是做一個君子應該時時告誡自己的,做人做事和學習。首先不單單只對朋友,對任何人都應該誠信為先。量力而行,答應了就盡力做到。知識傳于人的不能藏私,不能與自己的觀念違背;學習知識的,要時常溫習。由此可見,做人做事學習這三事貫穿于我們的生命始終。現(xiàn)在人重名利,交朋友是為了利,不講究信;做事是為了利,不講究盡心;學習早已荒廢,取而代之的是掙錢。如果按照曾子的這三個標準為人處世,那么就難在這社會上占有立足之地。因為誠信很難,人人感到岌岌可危,撒謊才能生存;因為盡心需要走心,走心更累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件長期的風險投資,沒有人樂意把精力用在學習上,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太快,沒法慢下來。但是仍希望我們把這三句話奉為座右銘,堅持總會看到光明。
(五)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領導一個能出千乘兵車的大國,臨時改謹慎專一,又要能守信。該節(jié)省財用,一愛人為念,使用民力,要顧忌他人的生產(chǎn)時間。”
我思:
這是孔子談管理,千乘兵車的大國有多大?有說大有說小,總之是個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做事要謹慎專一、守信、節(jié)省財用、愛人為念、使用民力顧及生產(chǎn)時間。這是孔子對管理者的五點要求,今天看來仍然受用。最后一點,為什么要顧及生產(chǎn)時間?糧食生產(chǎn)是百姓生存的根本,也是百姓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顧及生產(chǎn)時間,就是保證百姓的生存。今天看來這條仍然受用,農(nóng)民在地里收糧食,你讓他去做別的事,你不讓農(nóng)民吃上飯,心里難免怨恨。同理,在別人最底線的時候,不要去觸碰這個底線。人的底線是什么?人人不同,有的是不能打擾吃飯,有的是不能打擾休息,等等。人的最底層需求不同,不一定對任何人的每一處細節(jié)了解的面面俱到,但是至少了解對方的底線,難免會觸碰別人的底線,這時候就需要誠懇的道歉、認錯,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六)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弟子在家則講孝道,出門則盡弟職,言行當謹慎信實,對人當泛愛,而親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書本文字上用心。”
他說:
孝悌是個人一切道德行為的基礎,也是行仁的開始,“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期勉青年子弟在家要孝順父母,在社會要尊敬長輩。在孝悌的基本德行之外,做事要謹慎,言語要信實,能廣泛地關愛社會大眾,并親近有仁德的君子。這樣躬行實踐,如果還有多余的心力,再去學習《詩》《書》六藝之文。本章顯示孔門之學一貫的主張:以德行的實踐為本,知識的求取為末。易言之,年輕人為人處事應入孝出悌,謹言守信,有愛心、近仁賢,行有余力,才去學文,讀書才有意義。否則有才無德,反足以濟惡。
我思:
孝順、尊敬、謹慎、誠信、博愛、近仁是我們應該做的,但是為什么學習要在這些之后。是害怕沒有德行,學了知識就忘記這幾點?有時候德行并不是一開始就明白意義的,需要再學習中了解其本質(zhì),才能更好的領會貫通。一個小朋友,強制灌輸他這些思想,他也能照樣學做,但是實際的含義不慎了解。古人認為此事再加以學習,就能領會。今天強制灌輸?shù)乃枷牒茈y被接受。你讓他孝順,他才不孝。難倒就不讓他學習了嗎?興許在學習中能領會德行的意義。對于孔老師這句話,我還是建議德行學習并進。
(七)
子于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錢穆白話試譯:
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只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盡力,事君上能奉身盡職,交朋友能有信,這樣的人,總是他自謙說未經(jīng)學問,我比說他已有學問了。”
他說:
這段話反映孔門施教中關于人格理想的一個重點是: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盡孝、盡忠、盡信,姿勢多少并不重要。當然孔門之學,并非輕視知識,二是德行為本,知識為末,以本貫末,以道德統(tǒng)知識,融學問于生命中,此以為學的本質(zhì)并不同于一般的經(jīng)驗知識,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能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必是能時常反省、不斷克己復禮的人。孔門之學,既以成就德行為目的,所以能真正做到以上各點,其人雖未曾學,但其實其學已成矣。
我思:
與上一章一個含義,甚至過之。上文說先重德再學習,此章干脆重德不用學習。在古人眼里,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德,有了德學不學都無所謂。今天看來,學不單單是為了學德,思想和技能都是從學習中獲得的。聽過一個小故事,說一個大臣跟慈禧說了這句話,就認為不用學習,有德就可以無敵,結(jié)果洋鬼子來了。這個歷史真假不知,但是很多人會把這句話當做棄學的理由。如果一個人能力有限,在學習技能和學習道德之間只能學習一個。孔子還是建議學習道德。
(八)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過。”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一個君子,不厚重,便不威嚴。能向?qū)W,可不因陋。行事當以忠信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
他說:
我們的朋友,不外三等人:一種是勝過自己的,一種是和自己相若的,一種是不如自己的。如果照這句話字面的意義來說:張三勝過了你,你想和他做朋友,而在張三說來,你不如他,他豈不是不愿和你做朋友?所以這句話要好好體驗。
我思:
這里有兩個疑問:不如己是指哪一方面不如還是所有方面都不如?交朋友的定義是什么?孔老師教育我們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要與比我們強的人交朋友。比我們強的人也是這么想的,我們在他們強者眼里就是弱者。按照孔老師的理論,成了人以群分了。 好的一群,壞的一群,不好不壞的一群,如何才可向強者學習進步,如何才能帶動弱者?在這里錢穆老師的注解,引用了一個主動性的問題,如果我主動的向強者學習,強者自然會被我的好學心所感動接納我。如果我主動與弱者交朋友,則不可取。弱者只有主動向我交友,這才可取。我是想不明白,強弱的定義是什么?每個人即使再不堪,也有起自身的優(yōu)點高于任何人。孔老師都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荒芤驗槿跽吣骋环奖悴蝗缥遥揖头穸巳跽叩娜俊H绻@里的學只是指單一的道德或是知識,我是認可的。如果學的內(nèi)容保羅萬象,我覺得還是不要否定弱者為好。孔老師在這里說的朋友,是指什么層次的朋友,點頭之交,同窗之交。我們是一個班的同學,我們只是同窗之交,好像沒有什么不對,與學習好壞無關。在這里是我想的太復雜,孔老師也許就是指那種完美朋友。生活并不完美,殘缺也要試著接受
(九)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錢穆白話試譯:
曾子說:“對死亡者的送終之禮能謹慎,對死亡已久者能不斷追思,這樣能使社會風俗道德日趨于篤厚。”
他說:
為人子孫者,慎終追遠,是情理之當然,也是合于禮法的。為政者喪盡其哀,祭盡其誠,自然也是發(fā)乎至情,合乎禮法。世俗之人在親人去世時,往往哀痛莫名,因此舉行喪葬儀節(jié),或許會忽略了恭敬之心;一年四時,祭祀遠祖,或許又顯得恭敬之情有余,而思慕之情漸疏的情懷,念茲在茲,從不忽略遺忘,而體現(xiàn)純誠的孝思,其為仁厚主人,自然可知。為政者篤行孝親仁厚之德,以身作則,臣民自然起而認同,蔚成仁孝之風了。
我思:
人們對死者的感情才是真親流露,因為對死者無利益可得。對生者也無報酬回饋。對死者的祭奠能看出活人的感恩之心。但是很多祭祀流于形式,千篇一律,已經(jīng)看不出哪些是真心哪些是假意。祭祀更多的趨向于面子。為了這個面子,才去演這出戲。如果是真心的,我可以篤定這個的道德差不到哪里。
(一〇)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錢穆白話試譯:
子禽問子貢道:“我們夫子每到一國,必預聞其國之政事,這是有心求到的呢?還是人家自愿給他的呢?”子貢說:“我們夫子是把溫和、良善、恭莊、節(jié)制、謙讓五者之心得來的。我們夫子之求,總該是異乎別人家的求法吧!”
他說:
孔子不但集周代文化的大成,而且懷著相當圓融的智慧。他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具有溫、良、恭、儉、讓的涵養(yǎng)和氣象。他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會知聞這個邦國的政治,由于他有溫和、善良、恭敬、儉約、謙遜的風范,使得每一位國君都推崇他的涵養(yǎng)和智慧,都會主動和他接觸,向他請教施政的道理,請他提供治國的方略。
我思:
溫良恭儉讓五德,孔子怎么使用的?當有了這五德自會有人告訴,還是有了這五德打聽消息就可以簡便行事。得不到答案!錢穆老師說是外人看到孔子這五種表現(xiàn),就知道他內(nèi)在是有道德人,都愿意請教孔子政事。溫良恭儉讓是一個有道德人的外在表現(xiàn),通過這幾點可以要求自己,也可以識人。現(xiàn)在真的能具備這五項的人能有多少?少一項的人也不少,只有一項的大有人在,難倒說只有一項的人就不道德了嗎?道德的表現(xiàn)可不可以多于五個,我一時也想不到其他的字來表現(xiàn)道德,我想這五個項已能涵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五項都是相通的,一點一點來,總會變好。
(一一)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現(xiàn)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父親在,做兒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該看他行為。在三日內(nèi)能不改他父親生時所為,這也算是學了。”
我思:
有兩個問題,兒子沒有獨立的行動權,這就造成什么事都要聽從父親安排。父傳子,子傳孫 ,循環(huán)下去,這就形成一個家族的傳統(tǒng)。感覺不到這樣循環(huán)是好是壞,只感覺人太實在,沒有自由行為意識。也就沒有什么改革進步。二個問題,父死,不改所為。這種行為好的自然可以傳承,壞的也不必傳承。我想的問題是這種行為是不是還適應現(xiàn)在的時代,其實這就是行為好壞的問題,在之前的時代是好 ,在如今的時代也許是壞。我還要不要繼承?這就是時代和傳承的沖突!道德品質(zhì)是一方面,技能手藝是一方面,品格和良知是應該傳承的,不論之前有沒有,我們都應該去追尋。一些時代特點的品質(zhì),例如保守,在過去很多年,一直保護人的生存,類似保守這類品質(zhì),跟不上時代,但在今天還需不需要,還請自行斟酌。至于技能和手藝,雖然趕不上時代的節(jié)奏,我個人還是建議傳承下去,畢竟是種文化的延伸。
(一二)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和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錢穆白話試譯:
有子說:“禮之運用,貴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處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處。只知道要和,一意要和,不把禮來做節(jié)限,也就行不通了。”
我思:
在法律和道德下,我也是認可“和”。我對“和”的理解,分個人和群體。個人的和諧,不懶惰,不激進,保持一種不疾不徐生活節(jié)奏。對于群體,群體亢奮時,自己要保持理智,群體低迷時,自己要保持積極。不能跟隨群體的情緒,當一個群體都在做一件事時,這就要警惕,群體活動無論好壞,最終會演化成一件壞事。我認這個理。有的時候在一個群體,想中和激進或低迷,但是寡不敵眾,強迫選邊戰(zhàn)隊,有違自己原則,也是無奈。
(一三)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錢穆白話試譯:
有子說:“有人約而來信,必先求近義,始可踐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禮,始可遠于恥辱。遇有所因依時,必先擇其可親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他說:
任何一個社會,怎樣的行為、怎樣的言說、怎樣的人格是合理合宜的,通常會有一定程度的共識。人只要生活其中,朝夕濡染學習,都會熟悉這些共識,和因此生成的規(guī)范。只是行為規(guī)范雖然清楚,但不遵守的,還是不乏其人;而自認遵守卻又拘泥不通的,也大有人在。就以說話要守信、對人要恭順、交友要互相信賴這些平常的道理來說吧,有些人便不能做得很好。有人一味要求說到做到,一旦做到了,反倒造成傷害自己、也連累他人的后果。因為那些話是不應該付諸實行的。畢竟人非絕對完美,平時的說話,往往會受情緒、環(huán)境、局勢以及自己知識的有限性影響,而違背了理性,其中如果是屬于預先承諾的話,怎么能真的去做呢?有人則一心一意對人恭順,客客氣氣,卻不知道表現(xiàn)過度,極有可能泯滅是非,不辨善惡,風骨盡喪而淪為鄉(xiāng)愿,成為人家瞧不起的爛好人。有人則對于朋友全講義氣,不論如何都支持他、信賴他,以為那才夠朋友,有親切感。卻不知道朋友應該互相切磋德行,規(guī)勸是非。舉凡這等人,都是太固執(zhí)習見了,以致失去道德噴段的自由,拘固不同,似是遵循規(guī)范,卻殘害了規(guī)范的真精神。這章有子提醒我們,人在言、行、交際上,都要細細思考社會規(guī)范的真正用意。社會規(guī)范說人要守信,但自己還要有義的辨別;規(guī)范說對人要恭敬,但自己還要守禮的分寸;規(guī)范說要親近值的親近的人,但自己還得思考什么樣的人,才值得自己信賴、依靠。
我思:
守信要合乎義,不義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守信?這給人啟示,不義的事為什么要答應?是被逼迫還是被利益熏心,看見結(jié)果不好就否定約定。這樣對嗎?我想的太多,這里也許只是對好人來說的,因為某些原因無奈與不義約定,孔老師認為這個約定可以不用遵守。在這里要明白個道理,別人的承諾不要他當回事,做好自己就可以。對人尊敬有些時候在外人看來有些虛情,只要是在禮節(jié)內(nèi),就不用在乎別人的看法,只有不遵守禮節(jié)的人才會覺得這是問題,記得很久一次吃飯,同學嫌我吃飯像老太太吃飯似的,我倒想問問,難倒露牙或出聲就好看了嗎?生活中要找關系深的做靠山,把自己的后背給信得過人。也算是為了生存自保,關系深淺轉(zhuǎn)眼就變,還是那句話還得靠自己。復雜的社會找個信得過的朋友為伴,生活的就容易點。好人壞人一半一半,就看運氣了。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有意義的。
(一四)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君子,飲食不求飽,居處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常向有道之人來辯證自己的是非,這樣可算是好學了。”
他說:
一般人所講求的好學,常將知識與生命割裂開來,并將學習內(nèi)容視為工具,期盼經(jīng)由學習某種知識技能,獲得權勢名位、享受較好的生活品質(zhì)。心里想的,全是現(xiàn)實利益。但是孔子的好學,卻力求生命與知識的結(jié)合,以知識砥礪道德生命。孔子認為一位好學者,無暇在食住上求取精美豐足、舒服安適,不會將精神耗費在感官的享受上。他甚至認為那些無法忍受困窮、以惡衣惡食為恥的人,是不可能立志于道,求道有成的。所謂“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也應是對求飽暖安逸者的批評。孔子的好學,乃著力于道德生命的拓展上。對于生命學問的學習,對于道的追求,他總是不斷告訴弟子,力行是最重要的。必須勤敏于實踐義理,在做事上磨煉自己的心志,而不是空憑口說,把道理掛在嘴邊,說得玄妙動人而不做。而且更應該接近賢德者,向他們請教、學習,.以期修正自己,增益自己。
我思:
我認可這句話,首先要明白時間有限,過于執(zhí)著于吃飯和居住,用在這方面的時間精力就會多,相反用在學習的時間就會少。其次要分清主次,有些人認為吃重要,有些人認為學習重要。選擇一項自己認為重要的事,然后投入大量的精力。對于我來說,為二重要的事,運動和學習,空閑用在這兩件事上的時間多一些。每個人獲得快樂的點不同,有人喜歡釣魚,有人喜歡打牌。道不同不與之謀,互相彼此了解。
(一五)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錢穆白話試譯:
子貢說:“貧人能不諂,富人能不驕,如何呀?”先生說:“這也算好了,但不如貧而能樂道,富而知好禮,難就更好了。“子貢說:”《詩經(jīng)》上曾說過,像且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這意思嗎?“先生說:”賜呀!使這樣,才可和你談詩了。告訴你這里,你能知道到那里。”
我思:
這里表現(xiàn)了三種生活境界,一種貧諂富驕,二種貧無諂富無驕,三種貧樂道富好禮。之所以提這個問題,因為貧諂富驕一成常態(tài),或是在社會中一定比重,我想這就是人性,這樣做才能生存才能滿足虛榮心。二種是社會對不良現(xiàn)象的直接反抗。只有站在人性的對立面,才是天性,才能整體提升。三種是順應環(huán)境。一味對抗情緒對抗人性使人容易沖動,失去理智。這里就說,人應該看清自己,順應環(huán)境。一個窮人不能巴結(jié)人,應該怡然自樂,享受貧窮能帶來的快樂。這里我是不贊同的。前半句我認可,窮人不應諂媚,但是也不能默認生存狀況。享受窮人的快樂,但還要努力改變命運。孔子只提了快樂,并未提改變命運。我想這就是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也真是封建思想推崇儒家的原因。畢竟國家還是窮人多,窮人都努力改變生活狀況,也就帶來一系列的變動,統(tǒng)治者最不喜歡變動了,變就意味著對統(tǒng)治者的反抗。所以孔子只說了要樂于貧窮。對于富人要懂得禮儀。也未提如何幫助窮人。這就是各司其職吧,窮就世代的窮,富就世代的富。各做好各自的事,樂在其中。后半文說的事舉一反三的事,這句很受用。后半文也是對前半文的解釋,樂道是無諂的精益求精。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總可以在其他一些事物中,找到相通點。“告諸往而知來者”知道過去就可以推測未來,從歷史中尋找經(jīng)驗尋找規(guī)律,可以在預測未來。可以借鑒,不能完全依賴。
(一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不要愁別人不知我,該愁我不知人。”
他說:
吾人為學做人,人之知不知已原于已無損,毋需以此為患,但一般人多半反其道而行,總是只考慮到自己,而擔憂人家不知道自己。其實,如果能凡事不那么自我本位的話,我們自能知人,亦能為人所知。譬如現(xiàn)代社會,人際關系日漸疏離,鄰居間甚至形同陌路。如果我們能先肯定對方,主動向?qū)Ψ秸泻簦ǔR矔玫交貞绱苏J可的關系便能建立。如身為主管者,更要憂慮對屬下的不了解。生命如能自我充實,自然能顯現(xiàn)出光輝,照射、溫暖別人,影響別人,久而久之,自然近者聞風,遠者也會向往,所以不必去 憂慮別人不知自己。青少年在學習中的學習階段,是人生整個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應該認真、努力充實自己,至于別人是否了解我、肯定我,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此生活,生命中便能有真正的喜悅與快樂。
我思:
這個和我的思想一致,主動性和被動性的關系。我主動的了解人,我可以控制我的思想,別人主動了解我,我是被動地,我不可以控制。主動的事得心應手,樂趣也多一點。但是主動又能得到多少信息呢?還是開心做自己,也就不必去了解未知的別人,也就不懼被別人了解。
~~~~~~~~太長不看~~~~~~~~~
簡版:論語學而篇第一
~~~~~~~~~~聲明~~~~~~~~~~
歡迎交流思想。
謝謝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