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初三學生而言,上半學期的學習仼務是繁重的,除了各科要學完一個學年的課程外,就語文而言,古詩文背誦對于平時不善于記憶的孩子簡直是焦頭爛額。
九年級上下冊中考范圍內必須背誦的文言文共八篇(字詞意思也是需要記憶的),古詩詞共11首,并且這些古詩文篇幅長,理解起來有難度,所以講解的意義在于降低背誦難度,這是老師的本意。但有的學生因為被動聽講或不具備聽的能力;有的學生長期以來形成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會習慣性暗示自己太難背,一定背不下來;有的學生習慣了機械性地死記硬背,不肯動腦結合著理解來背誦,所以常常在背誦方面學生差異會很大。
忽然想起前天在報告廳與一位初一英語老師的對話,她說剛升入初一的學生首先要會背英語單詞,對于沒涉及音標的孩子而言,所謂“會背”應該是長期讀背中形成的一種語感吧?或者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屬于自己的方法?語文與英語,乃至歷史、政治等涉及到背的方面的經驗應該是相通的吧?一個善于動腦、善于總結歸納的孩子應該是融會貫通,能夠舉一反三的,這些孩子往往能將繁多的知識梳理成前后關聯的清晰的知識骨架,在他們的頭腦中生長著一棵枝干分明的知識樹。
作為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一一背誦,一定是有方法可遵循的,下面談幾點個人粗淺的認識:
首先要化畏難情緒為昂揚向上的背的斗志。梁啟超曾在《敬業與樂業》中說過,一件事明明不能不做,卻又滿肚子不愿意地去做,這分明就是跟自己過不去。既然課文不能不背,那我們為什么不高高興興去背呢?就讓我們搖頭晃腦旁若無人地去背,就讓我們背他個熱火朝天忘乎所以,背他個天昏地暗肆無忌憚又何妨?有了熱情與激情,你必能全身心投入心無旁騖痛痛快快去背,最后你竟在不知不覺的享受中早將課文爛熟于胸了。
其次要在理解基礎上找到背誦的思路。比如《岳陽樓記》三四段都是先景后情,寫景的句子中先白天后晚上,再抓住其中的分號,兩個自然段的背誦思路就非常清晰了。又如第5段在疏通每句句意的基礎上,理解“何哉”與“然則何時而樂耶”兩個問句實則分別與下面句子組成設問句,從而支撐起整個段落的主要內容。《醉翁亭記》第三段則需抓住“滁人游也”“太守宴也”“眾賓歡也”“太守醉也”四個句子,背誦的思路也就清晰了起來。
最后要善于聯想、比較并歸納著去記憶。有比較才有辨別,我們要習慣將相同或相似的同類的或不同類的歸納在一起,分條分類系統地來識記。比如背《桃花源記》,我們要能聯想起同是淘淵明所寫的《歸園田居》和《飲酒》,并整合延伸出陶淵明的基本信息及生平經歷。背《岳陽樓記》時,要將《漁家傲》和《江上漁者》放在一起鞏固背誦,這樣不單增加了背誦量,而且你所認識到的陶淵明與范仲淹也會更立體起來。還比如翻譯《岳陽樓記》時,應注意到“而或長煙一空”與“或異二者之為”中的“或”意思不一樣,繼而再整理出“或以為死,或以為亡”和“或王命急宣”,從而“或”的四種意思就被整理了出來,避免了單一的死記硬背,再見“或”時,也有了翻譯的方向。依據這樣的方法,我們也可整理出“而”“之”這些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意義,從而變零散的龐多記憶為根據語境的具體判斷,大大提高了記憶的效率。
幸得現成的魚兒,不如掌握捕魚的方法,世間萬物都有內在規律,生活學習都有來自經驗的方法總結,只要我們擁有一顆善于思考的心,一切繁瑣雜亂都可變為條理有序,一切背誦的內容都可手到擒來。
孩子們,動用智慧,努力做一個高效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