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駒過隙,瞬間大四。我是一直還覺自己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但是一看身份證,自己已然22歲!
《禮記》云:“夫禮,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就是說,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華夏禮儀的起點),也就意味著從毫無責任的“孺子”到步入社會的成年人的身份轉變。
(ps:古人成人后還要有字。我其實是一直憋著勁要給自己起個字的,感覺這樣會十分有范,但是能力有限,也只能一拖再拖。)
對于我而言,冠禮似乎就是大學的畢業禮。每當想到這里,我就覺得壓力山大,這些壓力似乎是從如來老頭的五指山下傳來的,連自傲為齊天大圣的孫猴子都難以承受,更不要說我等凡人。所以,我會有點迷茫,有點焦慮。既有對知識的焦慮,也有對未來的焦慮。
在說我對知識的焦慮之前,我先說說文字的焦慮,或者說是文字的匱乏。
文字的匱乏
文字匱乏的現象似乎很早就有了,從家長給孩子起名就可以看出來,想想古時候那些優雅睿智的名字,陶淵明、柳如是、王羲之、徐悲鴻、嬴政、韓非、納蘭容若等等,這才叫名字!
再看看現在,網上一搜,鵬、磊、梓、涵,這幾個字頻繁的出現在小寶寶的戶口本上,重名的一大堆,想想就很難受。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在網絡用語引起的,一個low,讓我們忘卻了多少的詞語,自己想一想,似乎沒什么來形容了。一個low,包含了太多我們不能承受之輕。
當我們看見湖邊的美景,我們會說,“哇,風景好美啊,看看這湖水,看看這……”然后就是一陣詞窮,我們為什么就是不知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文字的匱乏,使我們的漢語言在新的時代丟失了多少的美感?不能想,也不敢想。
知識的焦慮
剛才說到文字的匱乏,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對知識的匱乏,而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現有的知識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對知識產生焦慮。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如果,沒有那么多,為知識而焦慮的人,怎能可能帶動這個產業的迅速發展。
知識的焦慮具體體現在,追求速成。像什么《30天成為×××高手》,還有《7天教會你學會×××》,這些文章的火爆便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開始的時候,我明明知道追求這種東西是沒有用,但是我還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每逢看見這類爆文,我還是會點開看看。
后來,我發現這些所謂的速成,永遠只是教你一些表面的東西,或者說是教完了,我們還是一知半解的。所以,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你還得仔細鉆研,但是,追求速成的我們,似乎浪費了更多的時間。
終于,我也學精明了,自己系統、認真的學習某些知識,比想像中的會快許多。
未來的焦慮
我已經是大四的學叔了,迎新時看著那一張張青澀的面龐,心中苦澀異常,似乎自己還沒怎么體驗學生生活,就已經要步入社會,承擔早該承擔的成年人的責任。
迷茫,焦慮。找工作的焦慮尤為嚴重,因為身處于二本院校的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工作,哪個不錯的公司愿意給我發offer。
焦慮的時間里,我看了很多這方面的故事與書籍,我發現我追求太多了,我似乎連“在正確的時間做最正確的事情”這句話都忘記了。
我似乎對自己要求太高了,我把自己30歲應該做到的事情,壓到了現在做。就像我在2歲的時候被要求需要背后乘法口訣一樣,這不是扯淡嗎?
有時候,大道至簡,許多簡單的事情卻讓我們這些成年人栽跟頭。
未來已來,我卻不再焦慮,因為我知道,做好自己在這一階段該做的事情,努力做好,不讓50歲的自己后悔。這便是我現階段最該做的事情。
最后附上自己現階段需努力做的事情:
1、學好英語
2、積極參加校園招聘,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3、自我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