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
一、品德
1.概念: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的個人體現。個體一句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自己的行動是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里特征和傾向。
2.與道德的關系:內容來源于道德;形成依賴于道德;根本根源相同。
3.心理結構:
道德認識:又稱道德觀念,個體對社會道德規范及其行為的認識,是品德核心
道德情感:個體根據道德觀念評價他人或自身時產生的內心體驗:愛國,集體,自尊,事業,羞恥
道德意志:個體為實現道德動機規范自身行為,克服困難的心理活動:信心,決心,恒心
道德行為:道德的行為和外在表現。
4.影響條件:
外在:家庭教養方式;社會風氣;同伴群體
內在: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識
5.形成過程:
依從:從眾;服從。
認同:
內化:
6.中學生品德發展特征:
倫理發展自律性,自我意識明顯:
? 形成道德觀念和道德理想,道德觀念在道德動機中占相當成分
? 道德觀念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階段,具有階段性
? 道德行為逐漸鞏固
? 品德結構逐漸完善
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度:
7.良好態度品德的培養:
有效地說服;
樹立良好的榜樣;
利用群體約定;
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價值辨析。
二、道德發展理論
皮亞杰:對偶故事法;自律和他律道德
四階段:
自我中心階段(無律期)2to5
權威階段(他律)5to8
可逆階段(自律)8to10
公正階段10to12
教育價值:增強道德判斷能力;根據不同階段兒童
科爾伯格:兩難故事:
三水平六階段:
前習俗水平:
懲罰與服從取向階段
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習俗水平:
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后習俗水平:
社會契約取向階段
倫理良知取向階段
教育價值:科學性的道德認識;多樣性的道德手段;尊重學生道德發展規律;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三、德育概述
概念:廣義: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過程。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的與。
? ? ? 狹義:學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借記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對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引導其積極認識,形成一定社會或借記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學校德育包括政治(方向),思想(基礎),道德(核心),法制(保障)教育)。
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文明的重要條件:
? ? ? 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必要條件;
? ? ? 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成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內容: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
? ? ? 理想和現實教育;
? ? ? 集體主義教育
? ? ? 勞動教育
? ? ? 道德與法治教育
? ? ? 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四、德育過程
概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和受教的過程。
結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內容
基本規律:
是多起點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是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
是組織學生活動與交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是長期,反復,不斷發展的過程
五、德育原則
導向性
啟發
疏導
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
因材施教
理論聯系實際
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
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
六、德育方法
說服
榜樣
陶冶
鍛煉
品德評價
品德修養
七、德育途徑
政治思想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社會勞動實踐
課外,校外活動
共青團組織的活動
晨會,周會,政治宣傳學習
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