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戶外運動中的危險,還有另外一種方法——信任。
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又要遵守純粹的攀登理念,往往只靠一個人solo是無法實現攀登夢想的。
這個時候,得結組,就是找伴。登山這個圈子里面為什么流傳著“找攀登搭檔比找老婆還難”?其本質就是“信任”。
這個信任——直接關系到生死,搭檔的一不留神我的小命就沒了,直接了當。因為保護不當導致傷亡事故不勝枚舉。
而找老婆——畢竟只是關系到下半輩子的幸福問題,與生死的關聯沒登山搭檔這么直接。
看看上面的對比就知道:對搭檔的信任真是比老婆的信任度還要高。
什么叫肝膽相照?什么叫生死與共?什么叫“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電視劇里面都有點扯淡,而在登山領域是真正切切存在的。
而這種信任關系&依存關系是很難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恰恰因為這一點,這種關系放射出無與倫比的純潔的光芒,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
當然 不是每個戶外愛好者都會參加極限運動的。但是我們在非極限戶外運動中的許多決策和行動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
(1)你得領隊真的可靠嗎——有沒有經過專業有素的訓練?他們真的熟悉這條線路的情況嗎?危機關頭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嗎?
(2)前往戶外目的地的交通方式可靠嗎——司機會不會疲勞駕駛?汽車本身有沒有保障?
(3)你的登山裝備可靠嗎——水杯會不會釋放致癌物質?衣服會不會污染你的皮膚?登山杖真的可以承受你身體的沖擊嗎?
(4)。。。。。。
問題是:我們真的信任他們嗎?
其實不然,不是我們真的信任他們——我們一方面疏于&懶于考慮這么多,單方面認為這些沒問題;另一方面我們跟隨別人的看法(既然別人也來了他們也肯定考慮過這個問題),于是放棄了獨立思考;最后就是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判斷他們是否值得信任。
特別是在當前戶外活動越來越火爆的情況下,戶外活動傷亡事故時不時見諸微信&微博&新聞,其背后原因就是——被戶外愛好者們的“信任”的東西不是真正“值得信任”的。
問題來了:我們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誰還有時間去管哪么多?
所以這里就出來一個簡化的方法——品牌化。就像我們買衣服買車一樣,誰有空去了解面料的是不是會傷害皮膚&發動機會不會上坡時熄火呢?都沒有時間也沒有這個專業能力,唯有靠口碑——本質就是品牌聲譽。通過品牌背書來簡化我們的思考和選擇過程——也就是判斷是否值得信任。
第二個簡化的方法——行業標準。行業協會或者國家標準相關部門通過制定行業門檻和活動組織標準來提高整個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從而提升整個系統的可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