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機網(wǎng)絡的普及,碎片化閱讀成為民眾的習慣。相應的,自媒體也方興未艾,很多有思想愛生活的人都在各種平臺擁有表現(xiàn)自我品牌的帳號。平時寫寫自己的感想,和大家分享所得,對現(xiàn)實一些現(xiàn)象進行描述分析,或對自己的疑惑提出問題等,各種原因,讓文字成為大眾在各平臺交流的主要工具。
如此,一個人對文字的掌控力和對事情的表現(xiàn)力,便直接影響到個人在平臺上的活躍程度。雖然我們上學時都受過寫作培訓,但因課業(yè)繁雜或是當時還意識不到寫作的重要性,很多人并不能熟練地應用各種技能和方法寫出一篇能正確表達自我意識的文章。因此,在下決心要在各平臺打響自我品牌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學會如何寫好一篇文章。
《文心》就是一本專講讀和寫的書,由夏丐尊(1886--1946)和葉圣陶(1894--1988)兩位先生合作撰寫。這兩位作者都做過多年的教師,都是能感化學生的教師,他們提出的問題,倡導的方法,解決的方案,都比較具有普遍適用的意義和針對性。本書用故事貫穿全書,里面有循循善誘又平易近人的老師,有好學又活潑的學生,用三十二節(jié)涵括了修辭、語法、詞匯、詩詞、小說、日記、書信、工具書、文學史等諸多與作文相關的語文知識。對寫作者來說這本書可以把以前遺漏的寫作方法補回來,也可作溫故知新之用。
我在閱讀過本書后,就覺得對目前寫作很有幫助,解開了我不少迷惑,讓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從本書三十二節(jié)里,我主要從下面六節(jié)獲取了在網(wǎng)上作文需要了解的知識。
一、題目與內(nèi)容
書中說“一篇文字的題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題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稱說,并沒什么了不起的關系。”說起一些很有大局觀的題目,又說道“這些題目,看來好像極正當,可是出給不想作、沒有能力作的學生作,就同教他作《太陽曬屁股賦》一樣,而且對于他的害處也一樣。”
這我就深有體會,現(xiàn)在網(wǎng)上,便滿是題目與內(nèi)容不附的文章。很多寫作者文章寫出來后,為了追求點擊量,就取一個吸人眼球的題目,讓人一看之下就覺得很了不起或想知道,于是就去點開。當點開后一看,大有上當受騙的感覺,發(fā)現(xiàn)多是聳人聽聞或夸大其實。文章內(nèi)容與題目不是不太相干,就是內(nèi)容根本就沒能力達到題目所標的功效。其結果,讓讀者為浪費時間而不由心生厭惡,反而逆了作者原先渴求得到喜歡和關注的愿望。如此想來,平時我們在平臺上發(fā)表文章,起一個與內(nèi)容契合的題目,讓讀者從題目上大致了解到這篇文章要講述的是什么內(nèi)容,使讀者判斷對自己有沒有用或吸引力,然后選擇看或不看,就是作者對自己文章和讀者負責任的第一表現(xiàn)。
二、印象
本書闡明,關于寫作,除了說明文和議論文,都有兩種寫法。如“游記本來有兩種寫法。像你所說的,把走過哪里,到達哪里,看見什么,聽見什么,平平板板地記下來,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覺,把接觸到的景物從筆端表現(xiàn)出來,猶如用畫筆作一幅畫一般,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記敘’,后一法便叫作‘印象的描寫’。”關于給讀者的感受,“單就游記說,僅僅‘記敘’,結果猶如一張路程圖;如果能把印象寫出,卻同畫一幅風景畫一樣,這就是‘描寫’了。”“所以,‘描寫’比較‘記敘’具有遠勝的感染力。”這就說明,要使我們寫的文章能夠感染到讀者,讓讀者領會到我們要表達的意思,學會“印象”寫法是大有幫助的。要如何才能學會“印象”寫法,本書說道:“總是‘美麗呀’、‘悲痛呀’、‘有趣呀’、‘可恨呀’”,“這些詞語寫上一百回也是不相干的,因為它們都是空洞的形容,對于別人沒有什么感染力。必須把怎樣美麗、怎樣悲痛、怎樣有趣、怎樣可恨用真實的印象描寫出來,人家才會感到美麗、悲痛、有趣和可恨。”
因此,我們平時要注重隨時隨地觀察,收獲真實的印象,用作描寫的素材,運用到文章中去,相比平鋪直敘的寫作方式,“印象”的表達效果要好多了。
三、觸發(fā)
“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fā)的功夫。所謂觸發(fā),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一篇文章要有新味,材料就要新,“作文的材料,到處都是,并非僅在書中,專從書上去學文學,即使學得好,也只是陳言老套,有什么用處呢?我勸你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讀,勿只從文字上去學文學。”“書是用文字寫成的,我還希望你于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fā)。”
這就是教我們?nèi)绾问占瘜懽魉夭牧恕N覀儗懸黄恼拢羁鄲赖氖履^于素材太少,無法有力向讀者論證自己的觀點。本書提醒我們,素材到處都是,我們不只要關注有字的書,還要我們留心觀察四周的一切,并產(chǎn)生合適的聯(lián)想,獲得屬于自己的感觸,成為我們寫作新的材料。
四、小說與敘事文
“敘事文的本質是事情,敘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敘事只是它的手段。”“敘事文好比照相,只須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說卻是繪畫,畫面上的一切全由畫家的意識、情感支配著的。”
這一段話讓我們知道,我們想寫好一篇小說,就不能只是照事實描述,而是要有所取舍。“發(fā)現(xiàn)和一般人生有重大關系的意義。把捉住這些意義,然后去選擇材料,布置結構。”這樣,才能寫出一篇值得一看的小說,而不僅僅是把事情陳述出來。
五、讀書筆記
寫作是一種輸出,相應地,我們想要持續(xù)地輸出就必需有輸入。從現(xiàn)實生活中觀察留意是一種方式,讀成型的書本也是一種重要方式。如何才能有效獲得書中的營養(yǎng)化為已用,在看書的同時寫讀書筆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內(nèi)化手段。本書在談到如何寫讀書筆記時說:讀書筆記是讀書時的一種判斷,應該用寫議論文的態(tài)度去寫。“雖是議論文,全體卻須簡潔,和普通的議論文不同。讀書筆記不需詞藻修飾,以簡短樸實為宜。除了論斷、理由、例證以外,不必多說無謂的話。”
至于讀書筆記寫什么,本書提到:對字的用法進行歸納可以寫,發(fā)現(xiàn)文章表現(xiàn)法則可以寫,小說開頭或結尾有多少寫法可以寫,讀到好句能說出其所以好的理由可以寫,對書中的話有疑點可以寫,與自己生活可相印證也可以寫。總之,隨處都是,想寫時可隨意選取。這些建議,就為我們?nèi)绾螌懽x書筆記指出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六、習作創(chuàng)作與應用
關于寫作,在這一節(jié)可說是做了一個小總結。
書中說道,文章與繪畫一樣,分“應用之作”、“習作”、“創(chuàng)作”三個項目。“習作只是法則與手腕的練習;應用之作只是對付他人和事務的東西; 創(chuàng)作才是發(fā)揮自己天分的真成績。”“創(chuàng)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其生命就在乎有新鮮的意味。無論文章或繪畫,凡是募仿套襲的東西,決不配稱為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第一步的功夫是發(fā)現(xiàn)題材,題材須是有新鮮意味的才值得選擇認定。”“所謂新鮮的意味,完全要作者自己去發(fā)現(xiàn)。”“題材的發(fā)現(xiàn),并非一定是難事。能夠留心,隨時隨地都可發(fā)現(xiàn)的。諸君每日在街上行走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物和事件,平時讀書或獨坐,會起各種各樣的心念和情感,這種時候,事物的新鮮的意味常會電光似地忽然自己投入到頭腦里來,隨時把它捉住了就是題材。
題材選定了以后,第二步還要使它成熟,無論在讀書的時候,看報的時候,聽別人談話的時候,獨自散步的時候,都要到處留心,遇有和這題材有關系的事項,一一搜集攏來,使內(nèi)容豐富,打成一片。這情形正和做母親的用了自己的血液養(yǎng)分去培養(yǎng)胎兒一樣。”
“題材成熟了,這才可以寫出。”“僅有題材是無用的,要寫成作品,就非有熟練的手腕不可。”“題材雖已整備得很成熟很好了,如果他基本功夫沒有打實在,文句未通順,用詞多錯誤,那么即使寫了出來也是糟糕。”“三者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習作,習作是練習手腕的基本功夫,要習作有了相當程度,才能談得到應用,才能談得到創(chuàng)作。”“如果想創(chuàng)作,非先忠實地在習作上做功夫不可。學繪畫的先在形象及色彩上用功;學文章的先求文從字順,熟悉種種文章上的普通法則。習作是一切的基礎,應用之作和創(chuàng)作都由習作出發(fā)。”
我們在平臺上發(fā)表文章,大多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看法,是有“新鮮的意味”的,屬于我們的創(chuàng)作。可這些原本極值得人珍惜的“創(chuàng)作”,受讀者歡迎程度卻因個人天差地別。什么原因?除了題材的豐盈度,影響讀者閱讀的大多就是個人基本功的熟練程度了。一個基本功扎實熟練的寫作者,就像一位名畫家,隨手一筆下去,都充滿了美感,讀者當然愿意從這樣的作者那里獲取好的閱讀感受。由此可見,我們不僅要知道如何寫出文章,還要如畫家寫生一樣,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不停“習作”,不斷夯實自己的基本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寫作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看完本書,對如何完成一篇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觸發(fā)”和寫“讀書筆記”,是教我們?nèi)绾问占夭摹@得知識,“印象”和對“小說與敘事文”的闡述,就是讓我們學會好的表達方式方法,寫好文章后,還讓我們寫一個合適的題目標出內(nèi)容。達到前面幾點,一篇文章基本可以成型了。但文章若要寫得好,寫得大家看得懂看得舒服,愿意一看再看,除了題材要好,扎實的基本功一定要有。因此,“習作創(chuàng)作與應用”一節(jié)里就著重說明如何獲得題材并讓它成熟,并一再確定我們想創(chuàng)作出一篇文章,“非先忠實地在習作上做功夫不可”。
《文心》這本三十年代開始出版的書,至今仍深受讀者歡迎,與此書切合實用又具有吸引力不無關系。在如看故事書一樣愉悅的閱讀中,獲得對我來說切實有用的以上六點,讓我為能讀到本書而慶幸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