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我們的生活,常常伴著焦慮前行。
哪怕今天一切順遂美好,也會擔心明天的自己會不會更好;年初定的小目標會不會實現;世界變化這么快,自己所處的行業會不會被取代;孩子能不能順利考上好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有一個朋友告訴我,某天晚上,因為突然想到兩歲的女兒將來會長大、會出嫁、會離開自己,竟焦慮的徹夜難眠。
咨詢室里,焦慮幾乎是永遠的主題。擔心男友會因為家庭的壓力跟自己分手;擔心畢業了,工作了,卻后悔當初放棄保研的資格;擔心升了職,加了薪,卻因為工作越來越忙碌,對家人的照顧越來越少……
我們似乎總到找到焦慮的理由,盡管馬克·吐溫說:“我知曉世間有許許多多的煩惱,而它們中的大多數卻從未發生過?!?/p>
盡管已有研究證明,人們憂慮的結果大約有85%并不像之前預想的那么糟糕,甚至即便糟糕的事情真的發生了,也有79%的人認為他們處理得比預想的要好。
但這些似乎絲毫不能安撫我們的焦慮。大概因為我們誰也沒有能力穿越時光看到未來,因此,單單對“未來的不確定”這一點,就足以燃起我們的焦慮。
1
給焦慮分類
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同時為許多事情焦慮著,大到剛剛投資的項目是否能如愿獲得豐厚的收益、兒子今年的高考是否順利,小到體重只增不減,一直追的美劇突然停止了更新。
因而,我們都想問,焦慮有解藥嗎?
面對如何緩解焦慮這件事兒,《解憂小鋪》的作者馬丁·羅斯曼說:“首先,我們要學會給焦慮分類。”
找一段安靜的時間,仔細整理所有值得你焦慮的事情,然后試著把它們分成三類,“可改變的”、“不可改變的”以及“不確定的”焦慮。把所有可改變的焦慮放在第一類,比如換一份工作、和父母好好溝通一次、減掉十斤體重,把所有不可改變的焦慮放在第二類,比如,年華易逝、自己會一天天變老,父母的身體狀態大不如前,老板脾氣暴躁,最后,把所有剩下的焦慮放到不確定這一欄。
做完了“焦慮分類”,那些困擾你的焦慮,不再如一團亂麻似的在腦中纏繞,而是分門別類,清晰的擺在你面前,這本身就會讓你解決問題的思路,清晰、明朗很多。然后,我們再根據焦慮的不同類型,各個擊破。
2
解決“可改變的”焦慮
在給自己的焦慮分好類之后,選一個此刻最想解決的焦慮開始行動,當然,它必須在“可改變的”這一類中。
馬丁·羅斯曼建議,改變焦慮,可以分為七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明確目標。在行動之前先找到一個清晰可行的目標,大概是人人知曉卻很難做好的一件事。很多人之所以恍恍惚惚,一直處在“想改變卻未行動”的狀態,便是目標不清晰所致。比如,換工作這件事,當對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滿意,想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時,有幾個問題需要明確,是希望薪水更高、公司更大還是行業前景更好,明確目標的過程,很多時候亦是取舍的過程,讓目標更細化、更清晰而不是單純的“更好”,執行的可行性也就更大。
第二步:找出實現目標的路徑。確定了目標,你很可能會說:“這改變起來會很難”,先別急著妄下結論。試著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寫下盡可能多的解決方案,不要限制自己,大膽地記錄腦中的每一個想法,無論有多么瘋狂、愚蠢或不切實際。讓思想盡情的流動,而不要去做判斷或分析。
第三步:選擇最佳方案。在擁有很多個解決途徑后,開始做簡單的分類整理,淘汰其中愚蠢的、難以承受的或者不切實際的。在瀏覽的過程中,直接把它刪掉。在整理的過程中,如果有新的想法出現,也可以記錄下來。然后,先找出最容易完成的那個,并且,你所選擇的方案最好是可量化、可分割的。比如,完成博士論文這件事會讓你壓力很大,但把它分割想一系列的小目標,就容易實現的多。
第四步:確認你的選擇。寫一份聲明,以“我是……”、“我可以……”、或者“我將會……”開頭,然后明確地寫出你將要做什么或怎么去做。確認聲明是一種自我暗示,用來強化大腦中的新行為。如果聲明寫得恰到好處,合乎標準,那么你會更容易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第五步:擬定計劃。寫一個盡可能詳盡的計劃,如果你的計劃是減重,可以細化到每日三餐的內容,鍛煉的時間段以及想要參與鍛煉的項目。
第六步:意象預演。在腦中預演計劃實施的過程,有助于檢查計劃的完整性、確認自己的選擇、查看是否存在內部阻力,并且激勵自己堅持到底。
馬丁·羅斯曼在書中提到:“意象預演是一種重要的確認形式,它能夠調動所有的感官和情緒來影響動機。通過想象你在完成行動計劃的過程中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特別是讓自己真正感受到成功帶來的收益,可以在腦中搭建一條新的聯想通路,將那些美好的情緒與成功實施計劃的意象結合起來。你會提前收獲一些情緒上的獎勵,這樣有助于你在實施的過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也更有動力。
第七步:執行計劃。做好的前面所有的準備,便可以真正開始執行計劃了。這個過程可能很順利,但大多數時候,預演的再美好,在現實中都有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羈絆,這個時候,告訴自己:“不順利是正常的,調整計劃的細節就好”。
3
解決“不可改變的”焦慮
有一些焦慮,大量損耗著你的精力,你卻始終感覺無能為力。比如,會不會有人不喜歡你?事實上,一定會的。十年以后的自己,會不會不如今天漂亮靈動,答案也幾乎是肯定的。
當你認定一件事是不可改變的,可以做以下三件事:
1、接受你對此已無能為力的事實,順其自然。
2、將其轉化為積極憂慮,將意圖、愿望集中在翹首企盼的結果上。
3、繼續做你手頭上的事情。
所謂的積極憂慮,是指在大腦中構建一個美好的意象,每一次令你焦慮的事情困擾你時,用心想象那個美好的意象,用以取代焦慮的意象。
在《解憂小鋪》中,作者寫到這樣一個例子,中年醫師羅伯特因為剛剛被診斷為白血病而惶惶不可終日,每次一焦慮或者想到自己即將死于疾病,就會先深呼吸,隨后從心理上抹去那些令人不安的想法或意向,然后開始想象十年后他兒子的高中畢業典禮。他想象自己在那幸福的未來里看起來很健康,享受著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并對治療結果如此成功心懷感激。
這個想象過程是他平靜下來,并讓他感到自己仍然能夠控制即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這個意象過程之所以有效,一方面是它引導我們開始面對正在焦慮的困擾,并試圖采取行動,即使只是精神上的行動。另一方面,經常想象那些積極的結果會使大腦形成習慣,自主地將注意力轉移到積極的結果上。
4
解決“不確定的”焦慮
當你為“可改變的”焦慮和“不可改變的”焦慮都找到相應的解決方式,你一定會有一些焦慮是“不確定的”,比如,現在的這段關系矛盾重重,卻始終狠不下心來接受,該何去何從?工作薪水尚可,平臺不錯,卻始終不是自己喜歡的領域,要不要重新開始?畢業幾年,家庭事業漸漸穩定,卻始終有個留學夢蠢蠢欲動,要不要去實現……
這個時候,“尋求幫助”是不錯的選擇。
我們總是更容易給別人提出好的建議,甚至是越不熟悉的人,所提建議越客觀、合理,反而在面臨自己的問題是糾結、猶豫,難以下定決心。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如果對方是你的好朋友、親人或你自己的話,你更容易受到情緒反應的影響和限制。一旦你因某個事件變得焦躁不安,便很難做到置身事外,冷靜思考,也變很難給出合理的建議。
根據焦慮的內容,選擇你認為可以傾聽你坦露心聲并能給出有效建議的人,可以是朋友、長者,亦可以是專業人士。我的朋友,丹,在面臨職業轉換時,焦慮不安,不知道自己決意進入的行業是否真的與自己相匹配,便主動約專業人士尋求建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當然,無論對方給出的建議如何,是否遵照建議行事最終還是取決于你自己,但傾聽他們的觀點并觀察自己的反應能幫你理清頭緒。
無論焦慮的內容是什么,性質如何,我們都會為它找到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重要的是,你得開始面對它。把焦慮分類,然后為其尋找最適宜的應對方式,這個過程,本身就會給你帶來一種可以控制焦慮的快感,而不是被動的被焦慮所掌控。試著從現在開始,做焦慮的主人,相信,每一種焦慮,都終有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