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合現實(MR):先把真實的東西虛擬化,然后疊加到虛擬世界里。(把真實世界疊加進虛擬世界)
首先需要把現實的東西虛擬化,也就是先用攝像頭捕捉畫面,通過計算機把二維的圖像形成三維的虛擬圖像,也就是3D建模
舉例子:假設有一天,你老公在外地出差,家里電器壞了,你采用混合現實工具就可以解決:攝像頭對著這個電器拍一下,經過3D建模后發(fā)給你老公,你老公就能手把手教你怎么修理了,這樣總比等客戶人員上門維修要便捷的多。
混合現實技術將大大提升人類協作能力,擁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思考」:
- 室內設計這個領域,客戶按照自己心中想要的風格要求設計師出設計圖紙,那么設計師可以用攝像頭拍攝現實中的家具裝飾品,3D建模后放入虛擬世界中,這樣可以更直觀的看出家具裝飾和客戶心中想要的裝修風格是否一致,從而更高效便捷的給出最優(yōu)方案
- 醫(yī)療急救,MR技術可以更大程度上贏得搶救的黃金時間。在撥打120時,很多非醫(yī)護人員只能干等急救車的到來,浪費了救助的第一時間。MR技術可以很快把3D圖像發(fā)送醫(yī)生,醫(yī)生在趕來的路上先給出急救指導,通過3D圖像,醫(yī)生可以給現場的非醫(yī)護人員更專業(yè)的知識,也好提前準備藥品和設備
- MR技術發(fā)展成熟之后,我們的通訊產品會更直觀的得到改善,現在大家工作快節(jié)奏,很少和愛人、朋友、家人相聚,混合現實技術能夠解決遠距離溝通問題,天南海北的我和你也能面對面交流,令人向往
- 醫(yī)療手術是一個可能的應用場景,一是,手術的費用過高;二是,手術足夠復雜,需要更多的信息提供給醫(yī)生,從而更好的決策。
(二)混合現實的爆發(fā)離你還有多遠
任何技術都是有明確的發(fā)展脈絡的,技術到產品(產業(yè)研發(fā))要有很長的時間,往往需要專門的企業(yè)來完成;做產業(yè)研發(fā)的企業(yè)需要結合當時的軟硬件技術進展,尤其是偏應用的技術,如果支持性的軟硬件技術不到位,就無法成功地產品化。
看了“第六感”演示視頻,這個產品叫“第六感”,實際上是一個用技術把現實和虛擬在某種程度上融為一體的產品。
舉個例子:我們買書還是希望到線下的實體書店翻翻頁。我們去實體書店很難同時看到線上書評,線下和線上是割裂的,無法整合到一起。如果你戴著“第六感”這個產品進書店,它的攝像頭就會讀取出這本書的相關信息,比如:讀者的評論、你最喜歡的書評家對這本書的評論等,這樣你就可以決定是否買下這本書。
再比如:看報紙的時候,永遠都有最及時的信息,你可以看到這個事件的視頻報道
當你拿出登機牌的時候,它自動識別出:航班延誤了,登機口改了等信息,提前告知你(隨時隨地獲取相關信息)
這種技術,把信息和實物整合一起,不僅消除了數字的隔閡,把兩個世界的鴻溝填滿,還可以幫助我們保有人性,讓沒能力去研發(fā)、沒資本去追逐當下科技熱點的普通人,但是期待混合現實爆發(fā),期待自己可以在提前知道這個科技的時候,盡可能把握住屬于我們自己的機會。
(三)把握現實需求搶占混合現實的風口
① 條件已經成熟,虛擬現實即將重新大熱
②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的產業(yè)鏈有大量的重疊部分(感知系統(tǒng)、開發(fā)工具、顯示設備、底層技術)
③混合現實將會比虛擬現實更快成熟:
虛擬現實可能還要兩年,但是混合現實已經完備,尤其是隨著蘋果的大力推廣,這個產業(yè)會加速成熟。
一個產業(yè)鏈需要硬件軟件等成熟才有應用創(chuàng)新的機會,硬件軟件一旦成熟,有現實需求的應用很容易成為下一個風口,這個時候一定要果斷的介入
(四)混合現實產業(yè)有哪些機會?
尤其是很多非技術公司,如果希望利用成熟的技術來實現自己企業(yè)的升級,或者實現創(chuàng)新的話,一定要盡量去選擇相對成熟的技術,在應用領域里面找到突破口。
應用領域,有3個機會值得探討:
第一個:實體培訓的虛擬化
第二個:遠程指導
第三個:遠程協同
【實體培訓的虛擬化】:混合現實的優(yōu)勢就是把現實的東西虛擬化,很容易的就可以做到把稀缺資源大量共享,并還原到現實場景中,取得真實動手的效果。王教授認為:虛擬化的動手的實驗教育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遠程指導】因為遠程協作的工具的存在,就可以完成復雜的任務,包括遠程維護、維修的場景等
【遠程協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借助虛擬的協同平臺來合作。最典型的就是產品的研發(fā)和生產
誰會成為受益者:
1.底層技術的開發(fā)者會受益
2.行業(yè)應用的開發(fā)方會受益
3.有地面隊伍的企業(yè)會受益
(五)人工智能:一件人人都可以獲得的先進武器
1.人工智能是一場革命,但是革命的風口已過,機會已經不再屬于革命者,而是屬于已經有資源的既得利益者。
2.人工智能從風口變成標配,必須掌握。大家考慮的不是參與革命,而是不要落伍,你參與的原因不是因為你要超越別人,而是不要被別人超越,所以每個人都要積極參與
3.要適應這場人工智能的革命,需要范式轉移。從教機器做事變成機器做事我們找專家來給評判。從讓機器復制最好的工人到讓機器通過學習比人做得好
4.你要看看你的行業(yè)領域里面是否有足夠的數據,這個數據操作以后是否有人能夠做出明確的好壞判斷。而且,是否有大量的重復勞動,如果有,那就是人工智能能夠發(fā)揮的好場所。
「思考」:各個領域的名人都說人工智能是未來的大機會,而王老師卻說風口已經過了,你覺得是風口呢還是已經過時了?
王煜全老師說人工智能的風口已經過了,更多的是從人工智能的產業(yè)角度分析,認為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沒多少了,巨頭已經把該做的事都做了。但是只要企業(yè)所在領域有數據,這個數據操作以后有人能夠做出明確的好的判斷。而且,有大量的重復勞動,那就是人工智能能夠發(fā)揮的好場所,也就是企業(yè)發(fā)展的機會。對于個人來說,這樣有發(fā)展的企業(yè)會雇傭人工智能技術人才做AI改造,從這個層面來說,從業(yè)者的機會還是有的
總之:人工智能的開發(fā)和算法改進的機會不多,但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機會還有很大空間
(六)抓緊使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
這一輪的人工智能優(yōu)化已經接近完成。所以,趕緊使用為宜,不要再盯著什么大革命大突破了,直接把所有的東西拿來用就好
不要羨慕別人的優(yōu)秀,它越優(yōu)秀對你越好,因為你可以把對方的結果拿來用就好。對應用者來說,要趕緊看看自己有沒有用人工智能改進業(yè)務的機會,有沒有借助自己的數據通過人工智能構建先發(fā)優(yōu)勢的機會,有的話就趕緊行動,盡量用大公司的成熟技術會更保險。
(七)如何從人工智能產業(yè)中受益
1.數據最為關鍵
人工智能三要素:算法、數據、計算能力(數據最為關鍵)
2.人工智能的開發(fā)像培養(yǎng)孩子:需要訓練才能成長
訓練的核心就是“有監(jiān)督學習”,也就是有反饋,沒有反饋容易跑偏。反饋有兩種:第一種是客觀結果,第二種是專家結果
人工智能幾乎接近于萬能工具,關鍵是你能不能熟悉運用它的技巧,而且為它找到你的領域里的運用空間;
未來人必須要具有人類的機器智商,理解機器,讓機器為你干活,你就是未來的人生贏家
3.做人工智能的四個重點思考
第一,做人工智能的目標
不要試圖做各個領域都能用的強人工智能,是做不出來的,不要做通用型的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就是說在某個領域你有數據,對人工智能又做了特定的訓練,就一定會有結果,會在這個領域有價值。
總結成一句話:宜窄不宜寬,宜特定不宜寬泛。
第二,領域
你要看你這個領域是否有數據,你的數據是否有壁壘,你是否能夠定義出來,能夠用人工智能解決的問題,結果是否可以被市場接受。同時,是否有大公司在做同樣的事
第三,開發(fā)
你訓練人工智能的輸出是否有清晰的可比較的結果,如果有清晰的客觀的結果,你就不需要專門的行業(yè)專家。
如果你的領域沒有清晰的客觀的標準,你就要問自己是否有這個領域的專家參與,幫你來確定結果的好壞,幫你訓練
第四,運營
你的核心優(yōu)勢最好放在數據上,最好是在行業(yè)經驗上。
(八)我們正在迎來“大航天時代”
私人航天產業(yè)會帶來一個大航天時代的來臨,未來大航天時代的主角變化了,一定不是各個國家,而是私人航天公司。大航海時代我們錯過了,希望不要錯過大航天時代。以國家為主導的航天產業(yè)正在成為歷史,而以私人為主導的航天產業(yè)正在蓬勃發(fā)展,一個偉大的大航天時代正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