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單琨老師“潛聞”花鳥作品展前。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年少時以為虛無飄渺。
成年后再讀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終極理想,原來天真平淡。
確有人隱于塵世如玉含光,做天際真人想。
不譴是非,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用心若鏡,不將不迎。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安于寂寞,可回味處在于那個安字。
靜得不起波瀾,茫茫人海難得一見。
(一)
初見單琨老師的畫,畫者似隱逸的古人,
不入時趨,遺世獨立。
紙上有月光湛然朗照,氤氳著深深的靜寂。
其色澹,其音希。杳杳蕩蕩尋覓回響。
月印清漣,誰說不是深情?
畫與觀者,似隔了一段距離相望:
筆墨本無情。我自畫我情寫我心,
以贈賞音,聊志我輩浩蕩堅潔。
有幸相識,果然人如其畫,纖塵不染。
幽情傲骨天真集于一身,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蕭然有林下風。
跟隨老師學畫,常興起與古人同室而溯游,不必上有千載之感。
(二)
人的品格即是畫的品格。
老師自幼習字,繼而以書入畫,
字與畫骨力秀拔,清逸幽澹,
一絲塵垢,便無下筆處。
他不喜雕琢刻劃,畫工筆亦堅持不起稿。
潛心一志磨練筆墨功夫,
日復一日,靜得水滴石穿,
直至隨心所欲俯手即是。
單純的線在筆下有了飛動的生命,
一次性的勾畫點染帶來即興生發的快意,
凝聚此時此刻與萬物交融的靈氣,
于妙造自然中意態清揚。
墨花飛舞,清麗如一行詩句,
浸潤在深情中的花鳥宛然如生,可與心交神會,
于寂寞無可奈何之境,
興起不可言說之惆悵歡喜。
(三)
“希望我筆下的眾花不激厲,不張揚,
嬌而不艷,柔而不糜,
只是靜靜的呈現一種妍雅與清和,
可是舉手投足間仍有種驕人的氣質與風神。
如同詩經里那位女子,有美一人,宛如清揚。
這既源自個人對宋代花鳥畫至高境界的追摹,
也是自身個性使然?!?br>
誠如老師所言。
以清新自然又典雅理性的文心去看待萬物,
內美靜中參,
漸入空明澄澈的寂靜。
這樣的美真是人間至美。
(四)
老師畫室名“種玉山房”,自然愛竹。
竹是前身,玉為精神。
每每種玉弄影筆隨意轉,一境又入一境,
今日之竹,自不同于昨日。
月下身與竹化,載魄歸一
——不知我在畫竹,抑或竹在畫我?
他說不想有過強的形式感現代感,
只想畫一個清清泠泠幽深孤迥的畫面自照,
自覺護持著一種東西總會使它元真地呈現。
日子一天天悠悠地過,
若能終日與竹梅為友,亦是天賦造化。
憑軒聽雨展紙弄筆,無用之用自然而然,
一方小小天地足矣,
就這樣安安靜靜畫下去。
(五)
青山仍在,而畫畫的人不在山中,人心亦不在山中。
那樣的畫里,山還是山?
情不真則畫不成立。不可親,不可信。
——面對一些所謂當代藝術,常有此迷思。
人人求新求突破的時代,傳統式微。
顛覆還是繼承?
答案似乎沒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有人還在潛心研習傳統實踐創新,
于無筆墨處用心,
于無人處前行,
回到那個最古典最中國的源頭,
文心一脈不曾斷絕,
正本清源,食古而化,不拘于俗。
中國畫魅力所在,誠如老師所言:
“面對這樣的傳統不敢奢言創新,唯有敬畏。
畫家們紛紛蕓蕓地不懈于文化的傳承,
以個人的體驗去參贊造化,追求永恒,
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p>
(六)
人生天地間,如泛扁舟,如遠行客,
本來干干凈凈自性光明。
心若無滯無礙,無處不是山林,
可以逸而不隱。
世相紛擾,索性兩耳不聞,自理桑田。
若一志。始終所學,勿為進退。
老師所求,不過是安心畫自己的畫,
授人以漁,以澄懷觀道,領略天地大美,
學生懂他認可他就是最大滿足。
道藝一體知行合一,老師足可當之。
情到深處人孤獨,
山陰道上行,亦是寂寞。
唯熱愛方能承擔,保其天真成其自然。
以百年身,做千年夢,
與其對抗時空,不若依稀在夢中。
生命的安頓在于此。

(七)
茫茫人海,久別重逢。
有幸跟隨老師,進入中國畫那個氣象萬千古澹幽深的世界,甘心沉溺。
燃燈傳薪之人,教授的豈止技藝。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籍由老師體味古典文心之美,山川日月之恒,
于絕世風光中必有玄心洞見,深情妙賞,
得師如此何其有幸,自當珍惜。
古之君子比德于玉:溫潤,堅毅,內斂,
老師向來默默給予,不喜也不善表達自己,
十分冷淡,一曲微茫,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畫中萬千思緒浩蕩情懷,靜待知音。
“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如此,別無所求。
單琨老師“潛聞”花鳥作品展,1.8~1.26,海信廣場負一層有度空間開展,靜候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