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曾國藩在同時代豪杰中并不是一個特別有天賦的人,考了九年23歲的時候才中了秀才,同時代的左宗棠14歲就中了秀才、李鴻章也17中了秀才。當時考到秀才時也是倒數第二名,當時還被點名了,當時被曾國藩認為是一大恥辱。知恥而后勇,后面曾國藩似乎腦袋似乎變得通透了,過了一年中了舉人,后面又過了三年高中進士。
曾國藩的“笨拙”和他的家族基因很有關系,家族幾代人連個小秀才都沒出過,父親的教育方式也非常笨拙。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絕經,只知道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墻不回頭。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的精神。
但是笨也有笨的好處,他發現笨拙的人沒有什么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擊打能力特別強。因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專研過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愿下“困勉只功”,遇到什么困難繞著走,基礎也打的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來是慢,但其實卻是最快的。因為這是扎扎實實的成功。
看了曾國藩的學習方法,讓我感覺和李笑來老師經常提到的“只字不差地閱讀”理念不謀而和,慢下來其實就是最快的,讀書的時候慢的話我們才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看看現在很多人看新聞的方式,幾百字的文章眨眼的時間就看完了,看完之后并沒有自己的思考,你以為自己獲得了很多知識,但其實什么也沒有得到,而且在自媒體泛濫的時代,很多文章不僅錯別字連篇,而且所報道的東西很多都是虛假的。
曾國藩是如何脫胎換骨的
1、減少不必要的社交
他發現一開始自己始終不能把這些壞習慣戒掉,幾天還能做到,但時間長了又大會原型。例如有朋友來喊他參加活動,由于他天性是一個喜歡交際的人,經不住誘惑便應邀應酬去了。參加完互動之后,曾國藩又感覺到很慚愧,有些應酬本該可以不用去的,白白浪費了本該去學習的時間。曾國藩意識到如果自己的時間都花在這些事情上面了,學習上花的時間勢必會有所壓縮。后面他便放棄了很多的應酬時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精進自己身上。
2、通過寫日記自省
曾國藩有寫日記的習慣,記錄每天都時間都花在什么上面,然后每天他都會反思自己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圣人的標準,如果發現自己哪里要是做的不對,他便會深刻地反省自己。通過這種方式,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修為。年輕人多少都有點浮躁,能靜下心來學習了。年輕時候的曾國藩是那種一言不合就和你干起來的牛脾氣,也收斂了許多。通過反省,老煙槍曾國藩戒煙成功。不可思議的是,曾國藩認為自己有好色的毛病,見到了美女,多瞄了幾眼,他認為這是不符合圣人標準的行為。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多看幾眼美女也算正常,現在看來實在難于理解。這種苦行僧般的自律,對自己未免有點太苛刻了?但我們看到通過寫日記,并反省自己,讓曾國藩脫胎換骨,更得更自律,更專注。
3、師友夾持
一個人自制力太強,也肯定有被自己打敗的時候,但是如果有人監督自己,戰斗力可能就不相同。曾國藩后面搬進城里住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城里有很多良師益友,為了得到夾持,曾國藩還將自己的日記送給朋友們閱讀點評,以此來交流心得體會。為此曾國藩經常會得到朋友們的點評,或是建議,或是鼓勵,不僅學業得到精進,還收獲了朋友的鼓勵,也更能堅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