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剛下回烏魯木齊的飛機便接到媽媽的電話,說爺爺煮好了一鍋羊肉等我去吃,想到我就口水直流,回家放下行李便去了爺爺家。奶奶用大湯勺盛出幾塊肥妹鮮嫩的羊肉,又舀進幾勺肉湯,濃稠的肉湯剛好漫過羊肉和羊骨,羊脂煮化形成的金色的油花浮在湯上,濃香撲鼻,和所有新疆綿羊肉一樣,無論聞起來還是吃起來都沒有膻味。拿起一塊,先吃肉,后啃骨,吃肉要用手蘸鹽,然后再抹在肉上,一口吃下,滿嘴流油,但肥而不膩,更不塞牙。
大口吃肉,大口喝湯,這就是新疆的羊肉湯。
全國各地的羊肉湯品種繁多,做法各不相同。剛才我所說的是最簡易的新疆羊肉湯。在青島上學后,吃了山東的羊湯,就和新疆的羊肉湯大不一樣。
山東的羊湯呢,強調一個“湯”字,營養和味道都在湯里,湯的好壞決定整體的口感。山東的羊湯非常鮮美,用上好的羊骨高壓熬制,骨膠原等營養物質充分進入湯里,所以湯是濃稠的白色,營養價值可以想象。上面再均勻地撒著白綠相間的蔥花,用白色的瓷勺從湯底一舀,嫩滑的羊肉在濃湯中如出水芙蓉一般,剔透到讓你直咽口水。一口湯,一片肉,就著小菜和山東燒餅,送進嘴里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考研沖刺的那段時間,一日晚上,本是大家在自己教室吃飯的時間,而我們仍在埋頭復習,不覺從教室后方傳來陌生而熟悉的羊肉的味道,清香撲鼻,大家紛紛轉頭尋找味源,原來是我的同桌在后排喝羊湯。大家都湊上去眼見為實,詢問是哪里買的羊湯,原來是學校前門新來了一個買羊湯的攤位。賣羊湯的是個老大娘,羊雜湯六元一碗,羊湯沖蛋兩元一碗,火燒一元一個。這羊湯沖蛋我還是第一次見。大娘先在一只碗里打好雞蛋,然后從一直坐在煤爐上的大鋁鍋里舀出一碗羊湯澆在蛋上,蛋液瞬間就變成了蛋花,實在鮮濃味美,由于撒了胡椒面的緣故,味道更是與眾不同。因是北方寒冷的冬日,大娘在打開沸騰的鋁鍋蓋瞬間,白色的水霧升騰而起,裹住了整個攤位,站在一旁垂涎欲滴的我如置身仙境,也是一道風景。每天我都會買一碗,吃完飯,再喝碗羊湯,考研生活也變得有滋有味。從此,每天晚飯飯點,都能在教室里聞到羊湯的味道,我也因此更加愛上了山東羊湯。所以現在,想到山東的羊湯,就讓我想起考驗沖刺的那段緊張和充實的時光。
新疆人愛吃羊肉,是宗教、地域、農牧業等原因,我也探不清個究竟。羊肉是熱性的食物,南北疆人民在寒冷的冬季食用羊肉,有御寒的功能。新疆人煮羊肉呢,主要是為了吃羊肉,湯倒成了其次。一般一鍋肉湯煮好后,先把所有肉塊盛出,撒上皮芽子(新疆土話,洋蔥的意思)上桌。大塊大塊的骨肉相連的羊肉,骨髓是實在的,筋條是實在的,脂肪是實在的,吃起來那叫一個爽,吃干凈羊骨上的肉,還可以吸食羊骨里的骨髓,實實在在的營養美味。幾個小時小火熬制的羊肉湯呈金黃色的,里面加了黃蘿卜和胡蘿卜,葷素平衡,肉、湯合一,回味無窮。馕、老虎菜則是品嘗新疆羊肉湯的最佳搭檔。
我家做羊肉湯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爺爺奶奶做羊肉湯很簡單,不放任何配料,也不放蘿卜,直接慢燉,在慢燉過程中要用勺撇去浮起的“血沫子”(一般煮羊肉火鍋時也會產生的一層漂浮物,不宜食)就可以了,這樣的肉味更加醇厚,肉湯更加鮮美。注重食品健康的他們只選擇天然無公害的草原綿羊。而爸爸媽媽呢,制作程序相比就復雜些了:坐上約一鍋水,填上半鍋肉,先大火煮,再小火慢燉,用紗布包十幾粒花椒并用棉線捆起來丟入湯中一起煮,再加幾片姜,提味,待肉六成熟后放入黃蘿卜和胡蘿卜繼續煮,出鍋時撒上些切成條的洋蔥,就可以上桌啦!
要是去烏魯木齊城郊的農家樂品嘗羊肉湯,就又不一樣了,骨頭,更大,羊肉,更肥,一句話:吃起來更加過癮。
中華美食如同其文化博大精深,羊肉湯則更是“萬千風情”,各有其韻味。走遍中國,嘗遍各地的羊肉,品過各家的羊肉湯,恐怕也評不出個最滿意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