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八九月間,我從合陽縣段莊村小學畢業,升入了位于原來的公社現在的鎮政府所在地同家莊中學,自此開始了三年的初中生活。
同家莊中學位于同家莊鎮的北邊,學校的南邊是當時的烤煙站,其它方向均為田地,學校的大門在東邊,大門前是一條南北的柏油路,順著柏油馬路向南走不到一里就是同家莊鎮較為繁華的十字路口。沿著校門口直接向東走大概有二里路就可以到達我的村莊。
第一天報到時,我獨自一人騎著家里的自行車,伴隨著求學新階段開始的喜悅,到學校交了學費及各式雜費,帶著新發的課本歡快的回到了家里。隨后帶著鋪蓋卷、背著上學所需要的饅頭和裝在罐頭瓶里的咸菜開啟了背饃上學的初中生活。
(一)初中記略
同家莊中學是一個初級中學,主要招收的是同家莊鄉的適齡初中生。學校應該不大,但當時卻有著一種不同于鄉村的一種繁華。學校共分三個年級,分別是初一、初二和初三。每年級有六個班,一個班大概有60人左右,這樣算來,當年的同家莊中學共有學生1000人左右。
初一的我被分在了四班,班主任是家在三池村的成西俠老師。印象中成老師個子不高,人很干練,教我們的數學。成老師教會了我們分解因式、合并同類項到簡單的代數變換,完成了我們由小學算術到初等代數的基本升級。而語文老師是楊西琴老師,楊老師是南長益人,他的愛人好像在公安局工作,經常戴一副墨鏡,會騎著當年流行的警用三斗摩托到學校來。楊老師的姑娘叫做王渭麗,可能為了把學習的基礎打牢一些,因而留了一級。楊老師的姑娘個子高,學習成績很不錯。再說楊西琴老師,她的板書很有特點,粉筆字極細,且向一邊偏斜,不過很整齊,我們印象很深。
初二時,我被分到了初二(三)班,班主任是喬妙川老師。喬老師是馬家莊窯頭人,當時應該剛從大荔師范畢業分配到同家莊中學教書。但喬老師不是從高中直接考上大荔師范的,因為他已結婚,且有一個叫做喬峰的兒子。現在想來,可能是先擔任民辦教師,后來再考上了大荔師范參加了中師的學習。
喬老師擔任我們的數學老師,初二開始了幾何的學習,現在能夠記得的是幾何中的定義、公理、法則、推論,通過定義、公理進行幾何學上的證明。當時對于幾何學方面的知識,我們這一幫初中生是熟稔于心的。
初二年級的語文老師姓李,具體名字現在已無法想起,個子很高因而顯得背部似乎有些駝背,印象較深的就是他帶領我們朗讀鄭志鐸寫的《貓》,文章的首句是“我家養了好多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歡貓的,她常在課后回家時,逗著貓玩。”初二學習說明文的時候,李老師以及學校的其他老師帶著我們初二幾個班級的同學,到同家莊興隆奶粉廠進行參觀,返校后大家都寫了有關奶粉制造的說明文。
說到語文課,現在還有印象的課文大概有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以及魯迅的《故鄉》;古文方面主要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白居易的《賣油翁》、周敦頤的《愛蓮說》、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蒲松齡的《狼》以及《核舟記》、《陋室銘》等。
英語老師是南長益人,姓王。我們當時的英語學習似乎就是從初二才開始的,最初學習的就是26個英文字母和音標。初學英語,我的英語成績不是很好,每個大的考試都會拖我的后腿,影響到我的綜合排名。王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他用英文給我們教了很多歌曲,大都是當年的中文流行歌曲,《我的中國心》,歌詞是英文,旋律我們都熟悉。現在有時還能想起當時的學唱情況。
初二我的學習成績也很好,數學、語文一般都在全級前列,尤其是數學好幾次都考在了全年級的第一名。初二我們開始了物理、化學的學習,整體好像也還可以。物理化學學習主要對于實驗的學習印象很深,天平的調零,金屬鈉的遇水燃燒,現在還有印象。教我們物理的老師叫李普榮,好像是西同醍人,人很年輕,個子也高,長得很帥剛從大荔師范畢業;教我們化學的老師也姓李,印象比較深的就是他說著一口普通話,在鄉村中學還是相對少見。化學課本中對于水的描述是“水是一種透明的無色、無味液體”,經他的普通話念出來,很是好聽。
初三,我的班主任仍然是喬妙川老師。語文老師是西同醍村的李廣發老師,李老師的頭發是短發,根根直立,他的發型就是我們印象中魯迅先生發型的現實版。李老師講課聲音很小,但是講課水平應該很不錯,需要認真聽講。只是我們這一幫學生很是淘氣,看著李廣發老師的名字,后邊叫他李廢,原因在于“廣”和“發”組合在一起就是“廢”字。可嘆,老師教會了學生知識,學生卻用所學開起了老師的玩笑。
我的初三結束于1988年的七月間。當時我中考的成績還不錯,具體分數已然忘記,只記得與當年的初中專分數線差了2分左右,斷了我的中專夢。當時的合陽中學也沒有在全縣招收拔尖生,于是,我就按照常理考進來位于百良鎮的百良高級中學。
(二)初中生活
1985年9月我從段莊村小學畢業,來到了位于同家莊鎮上的同家莊初級中學,意味著一個鄉下的少年離開了生活了十二年的段莊村來到了當時的鄉鎮,至此也開始了我的初中生活。
同家莊鎮與段莊村很近,位于段莊村的西偏南方向,沿著村莊的小路向西走1里地后就走到了柏油路上,然后再沿著柏油路向南走200米隨后順著柏油路再向西不過一里路就到了當時的鄉政府所在地-同家莊。不過同家莊初中不在鎮子的中心,位于鎮子的北邊。我們從段莊村是從巷道出來后向西直著走,穿過南長益村的一段低于周邊土地的土路大概不到2里的就可以進入同家莊初中的大門。
初次離開家,首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同家莊初中辦有學生食堂和老師食堂,不過我們大多農村子弟沒有條件在食堂用餐。一般都是周天下午四五點鐘,背著母親縫制的口袋,裝上自家蒸熟的饅頭到學校,天黑前就返回學校,晚上還需要上兩節晚自習。
初一、初二年級課程不太緊張時,我們背三天的饅頭,15個饅頭左右,每頓飯吃兩個饅頭。到了周三下午上完課,又趕回家里再背下半周的饅頭。至于所吃的菜,我們一般都是當季農家有的蔬菜,有涼蘿卜絲、炒青辣子等。菜是裝在廣口的罐頭瓶中。這些菜開始吃的時候還可以,但是放上兩天后,尤其是夏天就會有異味。此時,最為重要的、唱主角的就是從家里拿來的油潑辣椒和鹽。
早晨,從宿舍出來后,首先是到飯堂打一點冷水,當時一個班級好像只有一兩個公用的臉盆,因而一般我們都是自己拿著大搪瓷缸子,互相幫助,通過缸子倒水,完成洗臉動作。隨后就是到操場上跑操,大概半個小時或20分鐘,就開始了早餐。所謂的早點,就是冷饅頭就開水,簡單的吃一點后就開始了上午的課程。學校的吃飯不同于鄉村,當時的鄉村一般只有兩頓飯。
我們在小學時,一般都是早上起來,先到學校,在學校上完兩節課后,就是放學時間,大概在十點左右就回到家中吃早飯,11點鐘(夏天是12點)再去學校上兩節課,下午兩點左右是中午飯時間,吃完中午飯后的下午三點再到學校,再上兩節課。全天就是六節課。晚上不上晚自習,下午五點天黑前就回到了家中。
初中的上午要上四節課,到了12點左右,一般是上午的最后一節課,快到下課時間,我們一邊聽著老師在講臺上講課,一邊手里拿著打水的大號搪瓷缸。下課鈴一響,馬上就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趕到飯堂去排隊打開水。時間晚了,開水就沒有了。打完開水后,再到擺在飯堂外邊的大蒸籠上尋找自己熱的饅頭。這些饅頭一般都是早晨吃完早點后自己裝在網兜中,放到飯堂的大籠里,由飯堂的工人師傅在開水鍋中熱一下。自己的網兜、自己的饅頭都有記號,一般都是關系好的幾個朋友一起把饅頭裝在一個網兜中。在我的印象中,我一般都是和同村的亞軍合作,他負責打水,我負責提饅頭。打水的競爭性更大一些,需要排隊,需要爭搶,輪到自己了,需要蹲在大鍋旁,快速的舀上兩大缸熱水。亞軍為了能夠保證我們的熱水,每次都跑在了隊伍的前邊,似乎被班主任批評過。
打回來熱水,提回了熱好的饅頭,我們幾個就回到宿舍,拿出從家里背來的裝在罐頭瓶中的涼菜,喝著白開水,吃著熱過的饅頭,解決午飯問題。當然,到了周內的后半段時間,此時菜已基本吃完,一般就是將饅掰碎,拿開水一泡,放些辣子、鹽,講究的可能再放一些調料面,一頓香噴噴的午飯就算有了。在我現在的印象中,一般是一半時間吃饅頭就涼菜,一半時間是開水泡饅頭。現在想來,生活還是很艱苦,在整個中學階段,我們這伙農村孩子,就是這樣靠著開水泡饅頭完成了學業。
晚飯,是中午飯的重復。
鄉村中學的生活是艱苦的,尤其是飲食方面。學校免費的開水是最為重要的供應。
一天下午,大概是夏天吧,陽光照在操場上,落日的余暉將破舊的飯堂籠罩在一片金色中。嘈雜中,我們在人群中聽說一個女孩子被擠到了開水鍋里。學校的領導、校醫趕到跟前查看女孩子的傷情,我們只是站在很遠的地方,嘰嘰喳喳的發表著對學校的不滿。
當時的學校,學生和老師大概有一千多人,學生的吃住都在學校。學生飯堂主要提供的服務就是燒開水和熱饅頭。燒開水的鍋很大,口徑大概有兩米左右。燒開水的一共有兩三口鍋。其中兩口鍋安裝在鍋臺上,與地面有一些高度,有一口鍋就安裝在地面。我們打水是就需要俯下身子,拿缸子舀水。打水的人很多,排在了后邊就沒有開水供應,因而難免大家是你推我擠,最終出了事故。在現場我們沒有看到受傷的女孩,只是隨著人流來到了飯堂的外邊,看見了燒水的爐火在有氣無力的燃燒。現在想起,仍然心下慘然。
說完吃飯,再說說住宿情況。
當時的同家莊中學是住宿制初中。除了家在同家莊村的學生外,其他村莊的學生都是住校生。在上學前的暑假期間,我的母親已給我縫好了上學用的被褥和床單。
當時我們男生宿舍在學校的南邊平房中,這些平房前后都有著高大的楊樹。平房內一般從中間分開南北各有鋪位,分上下兩層。床鋪都是通鋪,至于位置一般都是來的早的人先占,不過由于位置緊張,一般都是一人兩磚半寬。一個宿舍一般安排兩個班級的學生居住。下鋪是用磚砌的比土炕稍矮一些的臺階,上鋪是用桐木板架空的鋪位。在上鋪的邊緣裝有木質臺階。沿著臺階可以走到上鋪。我初中三年,上下鋪都住過,上鋪相對干凈,但是不太方便。在我的印象中,上鋪離地大概不到兩米,反正當時經常從上鋪下來時不是沿著臺階走下,而是直接從上邊跳下。下鋪方便一些,但是由于學生素質各異,有倒臟水、亂扔垃圾,難免臟亂。不過上下鋪位有時也不是你想住上鋪就是上鋪,想下鋪就是下鋪。
我們一般是單人單鋪,也有關系好的幾個人到了冬天,將被子重著蓋在一起,睡到一塊互相取暖。當時我和紅濤、亞軍好像還有韓城的一個同學就是住在一起。
宿舍環境簡陋,條件很差,但我們的吃喝拉撒,一般都在宿舍解決。
每個鋪位上邊都有釘子或木橛,用來掛從家里背來的饅頭。盡管如此,當年的老鼠可是真多,這些老鼠們練就了飛檐走壁的本領,不知怎么,它們總能爬到墻壁上的布袋中,將我們背來的饅頭啃個大洞。當不幸落在自己的頭上時,要么從同學那里借上一兩個饅頭,有些時候也只是拿小刀將老鼠啃過的地方削一下,也就吃進了肚里。說到老鼠,真是可惡,這些鼠輩欺負我們這些窮學生的方式還是很多,吃我們的饅頭、將糞便遺留在課桌上,甚至于有的同學在睡眠中被老鼠抓破了臉或者將耳朵咬爛的也有。
初中三年的生活過得很快,在我的印象中整個初中生活都是比較枯燥。不過在枯燥的事情總有著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八十年代中期,電視已經比較普及,同家莊中學有一臺24吋的大彩電,平常是沒有機會看的。但在我的印象中,有一段時間,每個周六,學校是允許大家看一段時間的電視劇。現在能夠想起來的就是每周六的下午,學校在食堂里邊放電視,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就是在那個時候通過電視劇了解的。放電視劇時,大家都伸長脖子,一二百人,瞅著小小的電視屏幕,因劇情而感嘆唏噓。
對于閱讀的書籍印象不是很深,但是金庸的小說我還是看過幾本。現在回想應該還是在初中階段熬夜看完的。印象較深的是《天龍八部》里的南喬峰、北慕容,《倚天屠龍記》里的張無忌、趙敏還有金毛獅王謝遜。其實除了武俠小說外,瓊瑤的小說也是看過幾本。青春少年時的那個年代,又有誰沒有看過瓊瑤阿姨的言情小說。《七個夢》、《情深深、雨蒙蒙》等小說看得人還是放不下。除了小說之外,當時蘭州是出的《讀者文摘》、《知音》等雜志以及賈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也有閱讀。
不過在我初中的閱讀體驗中,閱讀最多的是當時的報紙和雜志。八十年代我上初中那段時間,我父親是村里的小隊干部,因此村里所有的報紙和雜志都發到了我家。當時的報紙挺多,當然大多應該都是按照鄉鎮的要求訂閱的。報紙主要有《陜西日報》、《陜西農民報》、《人民日報》、《陜西農業》、《深圳特區報》等,我比較喜歡閱讀的報紙主要有《陜西日報》、《中國青年報》,尤其是陜西日報的文學副刊,每期看的都比較仔細。因而當年陜西文壇的一些作家所寫的散文、隨筆閱讀較多。能夠想起的有劉成章、路遙、賈平凹等知名作家發表在陜西日報上的一些文章都有閱讀。
體育方面一直是我的弱項,但是作為一名初中學生,該有的體育課還是按照學校的要求開展學習。現在能夠想起來的是每年春天學校都要組織春季體育運動會,一般要開兩三天。項目主要是田徑運動,比如跑步、競走以及標槍、鉛球等。
到了運動會的時間,同學們都是興高采烈,坐在大操場上參與其中。我們班跑的較快的有幾位同學當時好像對班主任有一些意見,比賽前好像商量好說到時只是參加一下,不會好好跑。但是真正到了賽場,一個個都像換了人一樣,為了班級的榮譽無不拼盡全力。
運動會期間,有標語、有彩旗,操場上有老師提前劃好的跑道、沙坑。比賽中,廣播里放著振奮人心的音樂,學生們青春的熱血充盈在胸膛。運動員在操場上奮力奔跑,我們運動能力差一些的也有用武之地,主要表現在按照運動的項目和場景寫出新聞稿,架在操場旁邊的高音喇叭馬上就播放了出來,渲染出一派激情燃燒的氛圍。積極、向上、奮進是這段時間所有學生的基調。
同家莊鎮上是沒有什么文化活動的,不過到了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是同家莊的古會,俗稱九月九會。
古會會期一般三到五天,有時會到七天甚至九天。此時,小麥已經播種,天氣慢慢的寒冷了起來,鄉下的農人們有些已經穿上了棉衣。我們這些初中生們,在這陰冷的天氣里,也盼望著九月九古會的到來。戲曲是古會中的重中之重,一般都是秦腔,有些年份會請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名演來,秦腔名角李愛琴、馬友仙似乎曾經來過這個小鎮。
演戲的時間,我們有些人會跑出學校,到位于新街的戲院看上一會秦腔戲曲。不過,那個時候秦腔其實不是很喜歡,主要是圖的一份熱鬧以及有理由的放松。尤其是晚上,父母從段莊來看戲,自己是要去戲場看望一下的,看完了戲曲表演運氣好的話吃上一碗羊肉泡饃,是極大的滿足。在初一的那一年,剛到初中學校時間不久,看完戲不太想回學校,跟著父母回到了段莊村,第二天早晨起了個大早,按照上課時間返回到學校,似乎什么也沒有耽誤。
印象中,古會的物資還是比較豐富。有各種農產品、也有一些簡單的鞋子、衣服等商品,當然各種特色小吃永遠是古會的主角。當時同家莊街道上的吃食主要有踅面、刀削面、饸絡、羊肉泡饃,還有南龍亭鄉的水煎包子,離不了的還有一位留著山羊胡子的老人推著風箱,叫賣著雞蛋醪糟。
當時的同家莊街道還是由兩段組成,老街在鎮政府的南邊,地勢較低,當時的供銷社、郵電局都在老街上。在老街的西段靠近同家莊澇池的地方街道向東拐去,形成了當時的新街道。過會的時節,不管是老街道還是新街道,各種商品擺的是滿滿當當。當然最為突出的是四里八鄉趕集的人們以及平常不多見的形形色色的外來人員。
有一年,我母親在街上趕完集以后,帶著我的五六歲的小妹來到了我的教室。當著同學的面給我送來了一些好吃的,當時感覺到的是不好意思的同時,還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幸福!
初中的生活,是背著饅頭上學的生活,其中透著各種艱辛,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也還是回憶滿滿,感慨萬千。
(三)老師和同學
到了同家莊中學后,我的所認識的同學范圍比原來在段莊村那是大了不少。同家莊鄉只有一個初級中學,因而我的同學大都來自于同家莊的各個鄉村。
王家塬村的劉翠峰,個子不高,頭腦靈活,愛說話;三池村的高彬,他們家離我三池的小姨家不太遠,記得有一次我曾經到過他家;西同醍村的李榮,現在好像在重慶工作,他和他的妹妹李花好像都是我們的同學;候卒村的雷飛,人長得較黑,是我們喬老師的表弟;烏池村的李興林,人極聰明,他的父親是民辦教師,與我父親曾經是同學。在一年的暑假,李興林的父親到過我家和我父親一塊閑聊;南長益村的王養民,在我的印象中戴副眼鏡,衣服整潔,梳著分頭,很有學者的風范,多年后閱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看到書中對于班長王養民的描述我就想起了我的這位同學。王小波家也是南長益的,他的父母好像有工作,因而家庭條件可能好一些,特別機靈,愛說愛笑,走到哪里都是話題的中心;南龍亭的喬曉峰、喬全興,他們住在長益溝的北邊,雖然也屬于同家莊鄉,但是與我們隔了一條溝壑,屬于“溝北人”,上學來回的路上特別艱辛;李興林、喬曉峰學習都很好,睿智的大腦中藏滿了智慧,屬于學霸級的人物。他們幾個后邊都成了我的高中同學,繼續為了升入大學而共同學習了三年。
當時的初中,我們正是十四五歲的年級。男女同學之間有著異樣的吸引力,相互關注而又相互排斥。課桌上是否有“三八”線,現在已無法想起,但是當時的男女同學之間是不說話的。有時在傳達老師的命令或指示,也要故意在教室中大聲的喊叫“哎!XXX,喬老師找你去修改作業”,小聲的交流那絕對不會出現,否則會被大家說是誰和誰又怎么了!
初中階段現在能夠記起來的女同學已經不多,大概有成小燕、張曉桂、王渭莉、同好勤、李元閣等同學。現在還保持聯系的幾乎沒有,但是我想在彼時的青蔥歲月,因為讀書的共同目標,我們來到了同家莊中學,所有的美好都埋藏在記憶深處。感謝她們,使得我們的初中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當時大家對于學習抓得很緊。上課、自習的學習自不必多說,對于晚自習后的“開夜車”現在仍然能夠想起。
當時的晚上學校都安排有兩節晚自習,到九點多鐘,教室就要熄燈。不過,晚自習結束后,我們需要拿出自己的小煤油燈,繼續學習。煤油燈極為簡陋,大多都是自己的手工作品。拿一個墨水瓶,找一根自行車車胎上的氣門芯,用一些棉花做成燈芯,裝入煤油,自制的煤油都就算做成了。晚上,晚自習結束后,教室中的學生三三兩兩,伴著昏暗的燈光,復習著白天所學的課程,心酸中透著自強。是的,我們這些孩子,就是這樣,立足于鄉村,讀著人類知識的積累,想著有一天能夠考上大學或者中專,實現吃上商品糧的夢想!
老師永遠是一個學校的靈魂,當時教過我們的老師很多,是他們的付出,填補了我們的初中歲月。除了前邊所寫過的成西俠、楊西琴等老師外,還有幾個老師,現在仍然存在于我的記憶之中。
教我們英語的老師叫黨林霞,應該是剛從大荔師范畢業。正是美好的年齡,人長得漂亮,穿著也很時髦,是我們一幫男生和女生私下的話題中心。黨林霞老師英語口語很好,上英語課時一進教室,就是“good morning student,please turn to page XXX”,在當時的鄉村中學還是少見。
喬妙川老師是我初二、初三的班主任,當時教我們數學和幾何課。喬老師家在馬家莊窯頭村,他應該是高中畢業后先擔任民辦教師,后來在大荔師范上完學后分到同家莊中學。在我的印象中,我們應該是他教初中的第一屆學生。
喬老師個子不高,平日里衣帽整潔,春秋季是一套藍色的帶著四個兜的中山裝,冬季常穿黑色的呢子外套。在教學方面很是勤勉,由于是我們的班主任,我們所有的學習、生活,處處都有喬老師的檢查、監督和照顧。他對于我們要求很嚴格,他的數學課講解清晰,尤其是當時教我們幾何課程時,要求我們對幾何的公理、定理和定義爛熟于心,隨時能夠背誦和應用。在課堂上,在講解幾何證明題時經常是他講上半句,下半句我們就必須接住。
對于初中數學,喬老師是特別精通。他不僅給我們布置課本上的題目作為作業,經常還會從自己購買的習題集等教學資料中找一些典型題目給我們布置下去。將選好的題目抄在黑板上,讓我們練習。
我在初二、初三都是喬妙川老師的學生。初中階段,我的成績不錯,當時數學學得很好,因此經常在課余時間在喬老師宿班合一的房間幫老師批改作業。批改完作業,老師經常會找出典型的題目與我討論或者讓我從另外的解題方法進行思考。
喬老師和我的叔父曾經當過同學,據他講,他曾經到過我家的老院子。在生活方面,喬老師對我也有照顧。印象較深的是,有一年的冬天,自己不小心時感冒了,喬老師拿出感冒藥催著自己吃下,以免影響學習。
喬老師對學生極為嚴厲,當年的他可能三十出頭,剛從學校畢業,對于教學工作很是負責。有時候,我們做錯事了或者題目做的不對,他會體罰學生。在我的印象中,就看到過他對同學的體罰。不過在當時的鄉村中學,大家也是見怪不怪,學生就是要認真學習,學習不好就會挨打。我想,喬老師的出發點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盡快跳出農門。
有印象的還有教體育的雷鎖倉老師、音樂方面的李耀權老師,每每有大的活動,李老師總是背著一部手風琴,演奏出優美的旋律。給了我們這些鄉村學生不同于農村生活的有關美的教育。
當然,初中階段,教過我們的老師還是很多。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中的大多數我現在已不能想起,但是這些老師對我們農村學生來說都是知識的化身、文明的引路人。正是他們在鄉村的堅守,給我們帶來了知識,教會了我們學習的基本方法當然還有做人的道理。
(四)難以忘記的事
初中一年級、二年級的生活很快過去了,馬上就要升入初三了,此時的我們,最大的愿望是考上中專,其次才是升入高中再考大學。因而為了在初三畢業時能夠考一個好成績,家里在我的學習方面還是愿意盡可能的付出。
初二的暑假,聽說馬家莊村的幾個老師要辦個輔導班,我們了解后就決定在假期參加一下輔導班的學習。馬家莊離我們村不太遠,在我們村的東北方向,從村口沿著去百良鎮的方向向東走二三里路再向北走二里路就能到了馬家莊村的村口。不過,比起離同家莊中學還是有些遠,加上又是暑期補習班,住宿和吃飯肯定只能自己解決。
馬家莊村有我一個表姐,是我三池大舅的女兒。于是我爸帶著我就來到了表姐家,說明了情況,參加補習班期間,就在表姐家吃飯。表姐家住房緊張,晚上沒地方住,我就和同村的衛平住在了衛平他姑家。只是衛平他姑家不在馬家莊,而在烏池村,不過烏池村離馬家莊村很近,加上有伴,感覺還是挺方便。
暑期班上課的老師是正在同濟大學上學的李繼昌,他有一個弟弟叫李信昌,當時也上初三和我們一起在教室聽他哥講課。后來,信昌和我們都成了百良中學的學生。印象中在輔導班上,老師給我們主要講的是數學和物理兩門課,至于具體內容現在全然忘記。能夠記起的只是午后教室的酷熱與同學們之間的嬉笑打鬧。
吃飯時間一到,我就來到表姐家。表姐當時還和他的公公婆婆在一起住著,但是吃飯是分開的。表姐家院子不大,廈房的對面就是一塊不大的菜地。菜地里種滿了辣椒、茄子、豆角還有南瓜。暑假時節蔬菜長得正好,紅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還有扯著長蔓的南瓜似乎很多。于是,早飯經常就是隨手摘下的茄子、豆角、南瓜等,吃點饅頭,喝著稀飯,午飯大多是炒菜面條,有時也只是下點細面,調些蔥花、辣椒,農家日常的飲食比起學校的生活還是要好得多。
下午上完課,我就和衛平一起從馬家莊村沿著鄉村的小路,在夕陽的照耀下回到烏池村衛平他姑家。
衛平的姑父原來當過鄉村老師,衛平有一個表哥,也是高中畢業生,夏日鄉村的夜晚總是顯得有些悠長。他們父子從地里勞作回來,有時會和我們兩個聊會天,話題較為分散,大到國家,小到我們以后的高中生活。現在回想起來,當年暑假的生活還是有著一種悠然與詩意。
初二的暑假很快過去,馬上迎來了初三畢業班的生活。此時的我面臨著是繼續在同家莊中學還是到臨近的百良鎮辛村中學去讀初三。
那個年代我們村的同學上初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小學畢業后直接到同家莊中學上學,一種是到辛村中學上學。我們上初中的時間在1985年到1988年,當時辛村中學教學質量相對好一些,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辛村中學考入中專的學生多一些。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村的小毛、衛平和衛東當時都在辛村中學讀初中。
初二暑假,面臨著初三的升學考試。當時的我們農村學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考入初等專科學校而不是升入高中再考大學。因為,考入初中專后,馬上就可以吃上商品糧,成為公家人。而讀高中,還需要在農村待三年,家里的負擔就大一些。
初二的暑假就想到了轉入到教學質量更好的辛村中學。當年我的鄰居甲斌叔,就是同家莊中學的一名老師。于是,我就到他家去將我的想法告訴他,看他能否幫忙將我轉入辛村中學。很順利,當時剛好我們有一位叫做成興陣老師,由同家莊中學調到辛村中學教書,對我的情況很了解,于是就幫我完成了轉入辛村中學的手續。
九月一日,初三開學了。我就背起書包、饅頭與同村人來到了陌生的辛村中學。
辛村中學位于百良鎮的辛村,辛村這個村莊比較大,離百良鎮較近,主要接受百良、王家洼鄉的適齡初中學生讀書。當年的在校學生應該比同家莊中學人數稍多一些。
辛村中學的校門是怎么樣,現在已無法想起。只記得當時辛村中學的住宿比同家莊中學更為緊張。男生們沒有專門的宿舍,教室后邊放一排床板,大家的鋪蓋就在床板上,晚上我們住在教室里。
剛開學總是新奇,新的同學、新的老師、新的生活。十幾歲的孩子,適應還是挺快的,恍惚間周六的下午就到了,我們需要回家休息、補充給養。
當時我和衛平兩個騎著一輛自行車一塊從辛村中學出發。從學校出來后,先向北走一二里路就到了百良鎮。到了百良鎮后再沿著公路一直向西走經過馬家莊、烏池、張莊村口后就到了段莊的村口。這一路都是上坡,坡路大概有五里左右,俗稱五里坡。五里坡是無法騎自行車的,只能推著走。九月的天氣,不涼也不熱,鄉村的少年,伴隨著暫時離開學校的興奮,一邊聊著學校的生活、一邊帶著生活的希冀,很快就爬上了五里坡來到了馬家莊村村口。
在馬家莊村村口附近,遠遠看到有一個人坐在路邊。隨著腳步的前移,那個身穿藍色中山裝的人站了起來,迎著我們走了過來。我知道是我同家莊中學的班主任,喬妙川老師。
喬老師對著我和衛平說:“世棟,讓你同學先走,我和你聊聊。”于是,我留下和喬老師一起在路邊找了個地方,就地而坐。喬老師開門見山說到:“世棟,你到辛村中學上初三,也不打個招呼,說走就走,我們和楊校長研究了一下,還是希望你能夠回到同家莊中學。”作為學生,我只能說:“辛村中學這幾年教學質量好一些,我轉學到辛村中學上初三,想爭取一下,看能不能考上中專”。喬老師說:“你放心,只要好好學,同家莊中學也一樣能夠考一個好成績,爭取你回來就是想培養你們幾個爭取考入中專學校。”
喬老師是我初二班的班主任,代我們數學課,工作認真負責,在我的心目中還是特別認可的一位老師。聽著喬老師的話,我也想了很多,辛村中學離家相對遠一些,經過一周的學習,發現教學的老師和同家莊中學也相差不大,近年來考入中專的學生較多,主要原因在于辛村中學的在校學生比同家莊中學人數上要多一些。不過要從辛村中學轉回同家莊中學,心下還是有些猶豫。喬老師看著我說“我們在教學分析會上進行了商討,對你們幾個決定專人負責,我已經給校長承諾了,你回同家莊中學后,由我專門負責你的學業,爭取在中考時能夠考一個好成績,為同家莊中學掙得一些榮譽”。此時的我,即使心中有別的想法,但在自己的老師面前好像也找不到別的理由。只能小聲的對喬老師說“我在辛村中學已經上了一周課,學費、書本費等都已交過,再回來可能沒法要回來了”。喬老師馬上說到“這些都不是問題,校長說過學費肯定不再收取,至于目前還留在辛村中學的一些課本、書本,我負責給你備齊”。
聽著老師的話語,別的都無法再說,于是在辛村中學上了一周后,結束了我的擇校求學,又背起書包回到了同家莊中學,開始了初三的畢業班生活。只是,初三畢業時,沒有像喬老師要求的那樣考入中專,看來對于同家莊中學、辛村中學還有喬老師和楊校長,我還是有愧啊!
1988年的七八月,在我完成中考后大概一個月的某天,我從夏日的農田回到家里,我的一位同學從同家莊中學回來說中考的成績發布了,于是我就趕到學校查看我的中考成績。
中考成績具體分數已然忘記,只記得考分離中專錄取線差了2分左右,至此,我知道我馬上吃上商品糧的夢想是破碎了。當時的合陽中學也沒有像前幾年在幾個鄉下中學招錄所謂的“火箭班”,于是,我就來到了百良中學,開始了我的高中生活。
初中生活距今已三十多年,歲月的記憶猶如滲入宣紙中的國畫,主體還在,只是有些邊緣已然洇漫,雖然與精準無緣,但是期間流淌的是過往的歲月和情感。有些事情和人在記憶的消失中有所變形,我想我的同學們、我的老師們會原諒我的不準確,在我淺陋的文字中能夠有一絲過往的感覺就好。謝謝您們,我的老師和同學,以及我們曾經擁有過的三十多年前的一段共有時光!
作者簡介:吉世棟,陜西合陽人,就職于國企,喜愛閱讀與思考,關注持續成長,感恩生活!